那么多的钱都去哪里了??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直升机撒钱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7—2006.11)
凯恩斯堪称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现代经济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而米尔顿·弗里德曼则是敢于挑战凯恩斯学派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他批评说,为了刺激或稳定经济,政府所实施的调整工资或物价的财政政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甚至可以说,那是基本上不可能正常运转的政策。因此,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持续增加通货量的通货政策。他在1962年与妻子罗丝·弗里德曼(Rose D. Friedman)合著的《资本主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书中,批判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悖于个人主义传统价值,主张用财富所得税(当一个人的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或收入扣除额时,由政府来补贴最低生活费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额的一种税制,相当于韩国的劳动所得税扣抵制)来代替社会福利制度。
那么多的钱都去哪里了?
各国政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投放的大量资金,正引发资产市场过热等一系列问题。现在让我们回到疫情暴发之前的2008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各个国家向资产市场投放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可之后我们却看不到那些钱的去向。那么多的钱都去哪里了呢?当时发达国家财政状况不佳,财政政策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由于利率已经降至零,因此政府也不能采取下调利率的政策。为此,美国、欧盟(EU)和日本中央银行试图利用购入政府发放的债券来投放资金的量化宽松政策,来提高银行贷款能力。这里说的量化宽松政策不是直接向家庭或企业提供资金,而是扩大商业银行贷款能力的政策。政策当局期望,这些贷款能力增强的银行所投放的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用于购买实物或金融资产,成为推动实物市场走出低谷的力量。
股价上涨可以促进个人财富增加,而个人财富增加又可以收到促进消费的效果。如果中央银行投放资金,提高人们物价上涨的预期心理,增加财富,扩大消费,那么就等于收到了减少税金,扩大消费能力的效果。所以,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是减免税收的货币政策。然而,虽然中央银行投放了资金,可物价并没有按预期设想上涨,取而代之的是债券价格上涨、债券利息骤降了。个别商业银行购入了风险更大的公司债券和股票。可资金却流入房地产市场,提升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值。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以量化宽松政策投放的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从而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因结构改革滞后、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原因陷入困境,雪上加霜。到了2016年年初,由于油价整体下降(产油国购买力下降)和中国经济不稳定,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定。美国虽然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可收效甚微。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情况有所好转,实体领域指标开始出现好转迹象。然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后,人们又开始担心日益增长的资金流。看到美国股市达到史上最高值,人们担心这是否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与之相反,日本和欧洲大多数国家虽然也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可家庭消费及企业投资并没有增长多少,大部分资金流向债券、股票和房地产领域,使得中央银行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中国也掀起一股股票热潮,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股票,中国股价在短时间内一路飙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却罔顾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几经周折上调了长期处于零利率的基础利率。而从2016年年初开始,中国股市因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动荡等原因开始暴跌。受其影响,全球股市同步陷入低迷,经过几个月的折腾之后才勉强得以恢复。有人甚至针对中国动荡不定的经济状况还押注人民币要贬值,一时间华尔街向贬值一方投资,大肆进行买空卖空。华尔街这一备受诟病的行为与那些同中国政府较劲的势力十分相似。美国电影《大空头》[ 《大空头》:The Big Short,一部美国电影。——编者注
]中就有类似的情节,即一些发行次贷证券的银行为了减少自身损失,向标准普尔[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金融分析机构。——编者注
]等信用评级机构花钱购得银行等级。金融公司和信用评级机构相互勾结实施欺诈行为,受到伤害的只是无辜的民众。当一位华尔街的大人物去找标准普尔公司,质问银行的信用等级为什么没有下降时,标准普尔公司职员的回答是“你不过是个伪君子”。到底谁是伪君子呢?为了谋求利益,金融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也不惜相互背叛。他们把不择手段欺诈民众的行为说成是“金融属性”,不免令人鄙夷。
2001年,日本在世界上首次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可最后还是失败了。日本安倍政府为了东山再起,重新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可每当公布经济指标时,政策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这使得安倍坐卧不安。他们发现仅靠量化宽松政策无法扭转局面,于是,日本中央银行于2016年1月突然引入了负利率政策。在美国加息、油价跌落、中国增速放缓等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日本实施负利率这一“苦肉计”成为世界经济的热门话题。2021年,量化宽松政策的后遗症在美国表现为物价上涨。原来,随着全球供应链遭到干扰,需求上的轻微变化进一步扰乱了供应链,从而导致了物价的全面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碳中和的强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于是在全球范围内,“绿色通胀”成了热议的话题。眼下谁都不敢断定物价上涨是否是暂时的现象。
账户里存钱也需要缴纳保管费的“负利率”
“有钱赶紧花掉,千万不要把钱存在银行里。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你就得缴纳保管费。”
日本中央银行引入负利率政策以后,日元便止住暂时的弱势开始急剧升值。随着金融市场长期动荡不定,发生了偏好日元这一安全资产的效果。日本的股市背离了政府的期待。上一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股价做出了回应,可对负利率这一新政策,股价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日本负利率政策的主要意图是,如果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存入资金,中央银行就向商业银行收取手续费。商业银行在一般情况下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或超额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负利率政策要求,商业银行不要把钱存入中央银行,而要向民间投放。由于未发生预料中的通胀,日本中央银行在无奈之下采取了这一苦肉计。连银行也要缴纳存款手续费,日本国民担心,个人要是存款是否要缴纳更多的存款手续费。尽管经济状况不同,但瑞士并不甘心瑞士法郎的急剧升值,于是,他们先于日本实施了负利率政策。瑞士施韦茨银行(Alternative Bank Schweiz)于2015年10月开始,对个人客户存款征收-0.125%的利率,至今维持不变。
当时很多人抱怨大企业有钱也不投资,抱着那些钱按兵不动。各企业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它们判断世界经济因各种要素而萎靡不振,确定世界经济已经处于不景气状态。察觉到为企业萎靡心理注入活力、增进出口和投资的必要性,安倍首相采取了特别措施。这个特别措施被称为“安倍经济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降低日元币值来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然而,即使实施了“安倍经济学”政策,日本企业也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将收入用于再投资。虽然目前还不敢下最后的结论,可有些学者认为,在已经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情况下,“安倍经济学”很难得到成功。这些学者的观点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反对储蓄,提倡消费,将手中的钱投放到实体经济中去,负利率政策的这一努力是否会给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带来负担,实在是令人担忧。事实上,日本实施负利率政策之后,全球范围内银行股价发生了大幅波动。
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表示,美国目前还没有必要实施负利率政策。世界各国总是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态度备加关注,因为美联储始终掌握着美元价值的走向,而美元价值的走向直接决定着各国通货的未来。美元这种货币是一种作为商品游荡在世界各国,使人为其价值的走向煞费心机的“妖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国债为担保放贷美元,作为其代价,美国政府支付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的利息。事实上,美国国债是以美国国民的纳税能力为担保发行的。因此,美元是美国国民的债务,每当美元发行的时候,美国国民担负着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支付利息的义务。
我们现在对美元的可信度存疑,实际上是对美国国民有没有能力偿还美国政府欠下的大量债务的质疑。用量化宽松政策投放的美元,看上去也是摊在美国人身上的债务。在目前很多国家都因陷入债务危机而备受痛苦的情况下,作为本国国债投资者,民众完全有理由怀疑政府或中央银行的可信度。自己手中的国债能不能得到偿还,是值得每个投资者深思熟虑的问题。在零利率的状况下,硬着头皮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推广,但也有不少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实效性和财富的公正性表示怀疑。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理应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减少债务,可各国的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甚至还有不少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严重动摇了中央银行的信誉度。
需要改写经济学教科书?
我们对“增长”一词十分熟悉。要是向中央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当然获得利息。可向银行存钱还要让个人缴纳保管费,个人怎么能累积资产呢?好在2021年,欧洲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负债券利率逐步消失的现象。也就是说,欧洲中央银行(ECB)有望在比预期更早的时间内调整标准利率。
在欧洲债券市场,虽然还有不少需要10年以上才能偿还国债的负利率国家,但法国、爱尔兰、荷兰、瑞士等国的国债收益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最近转为正值。几年前采用负利率的国家有欧元区、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它们当时也不太熟悉负利率政策,于是政客们极力排斥这个政策,金融稳定性也下降了许多,大有资金无故遭受损失的趋势。这不是小说里的虚构情节,是发生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让很多学者们为世界经济的未来担忧不已。
事实上,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亨利·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也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讨会上提到过摆脱债务经济困境的方案——采用负利率政策(-3% — -2%),即存款100美元,可取回97—98美元。以前我们在学校学过,只有通货膨胀才能使货币贬值,可现在负利率居然也能使货币贬值。看来经济学教科书还要改写,增加一条负利率也能使货币贬值的内容。纸币还因磨损需要“折旧”,难道纸币已经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如果向银行存款反而使存款人遭受损失,那么有可能回到挣了钱都藏在家里的年代。不仅如此,赠予提前预付或提前还债者的优惠待遇也将荡然无存。
目前,欧洲各国已经开始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允许滞后缴税的现象,各商家也鼓励客户以长期付款或滞后付款来代替一次性付款。由于向银行存款意味着利益受损,于是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了能够获得收益的房地产领域。采用负利率政策的瑞士(家庭债务在GDP中的占比第一位)和丹麦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大幅上升,这些国家的家庭债务比重比韩国还要高,因此,不少专家担心,如果负利率政策长期实行下去,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将会产生泡沫。在量化宽松加上负利率政策严重威胁世界经济的当今,也许有些人怀念曾经主张“哪怕用直升飞机从空中撒钱,也要刺激经济”的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
货币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
环顾整个世界,也看不到经济发展步入正轨的国家。直到几年前,全球所有国家仍一直处在低物价(或者是物价持续下跌的通货紧缩状态)困境,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苟延残喘。虽然不知全球性通胀时代是否来临,但在结构性的技术进步条件下,这种现象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在政府不断实施不切合实际的政策的情况下,“货币的可靠性”自然会被人们质疑。说到这里,突然想起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都出自货币”的论断。他在自己的著作《货币的祸害》(Money Mischief: Episodes in Monetary History)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卡罗琳群岛的一座岛屿上,土著居民使用的货币是用石灰石做的巨大的石块。岛上有一个拥有最大石块货币的富翁,可谁也没有看过他所拥有的石块货币。原来,在几个世代之前,搬运那个石块货币的时候,族人不小心将其掉落到了海里。岛上的居民因为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个事实。后来怎么样了呢?尽管那个石块货币已经沉入大海,可岛上的人还是坚信那是那个富翁的货币。这就是人们对货币的信任。货币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这种信任持久下去,货币才能存在。这就是弗里德曼通过这个故事所展示的货币的概念。
为了维持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弗里德曼极力主张“K%准则”。他认为,不管经济走向如何,必须维持年均K%的通货量增长率,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信任中央银行。如今,人们携带的现金没有以前那么多,金钱往来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且十分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弗里德曼的K%准则就变得很难维持下去。弗里德曼提出的K%准则是以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为前提的,现今世界已经与弗里德曼提出K%准则的时代大不相同,中央银行的通货政策已经不是根据通货量,而是根据基准利率来制定的。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更是用负利率来制定。
弗里德曼是否一直坚持这一信任原则了呢?事实上弗里德曼也有例外,那就是“直升机货币”。所谓“直升机货币”指的是,为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像直升机撒钱一样”印发大量钞票向市场投入的非传统的通货政策。本·伯南克提出“哪怕用直升飞机从空中撒钱也要刺激经济”的构思也是受弗里德曼的影响(伯南克是弗里德曼的弟子)。如果基准利率变负后经济仍未出现好转,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多说法。在这些说法中,弗里德曼的主张颇具说服力。英国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B. Corbyn)也被弗里德曼的故事所吸引,提出了“旨在保障人民得益的量化宽松政策”(People’s Quantitative Easing)。杰里米·科尔宾认为,如果中央银行建立一个投资于像公路那样的基础设施或公民廉租房的基金,就可以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使物价上涨。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政府和中央银行在“直升机撒钱”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然而这两者看待经济发展的眼光往往不同。
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而能拉动需求的主体又不多,于是,人们并没有看好以提升资产价值的方法间接创造需求的伯南克的观点,而是转向更加激进的弗里德曼的“直升机撒钱”观点。要想挽救经济,就需要大规模的消费,而在降低利率遇阻的情况下,则更需要以需求拉动经济。
欧洲和日本的中央银行长期以来深陷通货紧缩的忧虑之中。物价下跌导致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又束缚消费需求。如果消费者将钱装进兜里不肯掏出来,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世界经济。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家庭支出已经达到极限了呢?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标为什么迟迟上不去呢?很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严重的债务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政策手段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经济上接连出现不可思议的现象,这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惊。然而到了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投放大量资金又使全球面临史上最严重的债务危机。“不确定性蔓延的新常态”(New-normal,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的世界经济的新秩序)已经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经济政策的药效失灵的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用直升机撒钱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美国早就否认采用“直升机货币”的可能性,欧元区也已经明令禁止实施“直升机货币”政策。只是国债在GDP中占比最高的日本,被世界媒体指出是负利率政策下唯一没有明令禁止“直升机货币”政策的国家。当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个政策的可行性,不知卸任首相后的安倍如今有何感想。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时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日本如何以应急计划减少国家债务,延续“安倍经济学”。日本的高额国家债务和欧洲的财政危机将许多国家逼进了死胡同。在这样的形势下,韩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国库、管好家庭和企业债务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还要密切关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利率后的动向。自从日本实施负利率政策之后,世界金融市场变得动荡不定。如果其他国家的经济萎靡不振,美国经济也会受到影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观望美国经济今后的走向,因为只有美国的就业指标表现良好,给自身经济的增长注入自信心,才能吸收过剩的流动资金,加快提高利率的速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路下跌的美国道琼斯指数[ 道琼斯指数:全称为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一种算术平均股价指数。——编者注
]和标准普尔指数在经济指标趋于好转的基础上,刷新了历史新高。世界正在关注以大型科技企业为龙头,高歌猛进的美国股市和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几年前有人曾提出,如果美国提高利率而其他国家实施负利率政策,那么,因各国中央银行目的不同,有可能导致相互矛盾的问题。于是金融危机之后,二十国集团便强调了各国间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谈到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他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There is no something as a free lunch)。这是一句很好地表达世间哲理的话。采用“直升机货币”必定要付出代价。尽管我们无法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经济的走向,可我们还是要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向前挪动脚步。由于所有的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蒙受再大的委屈也不能埋怨谁。要知道我们正在面临一场巨大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