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5章
(韩) 赵源敬2023-10-07 16:125,996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Challenges Facing)

有些人的餐桌上是山珍海味,可有些人的餐桌上却一无所有。因就业岗位的失配而引发的青年失业率已达到历史新高;因过高的债务和过低的利率,政策手段几近山穷水尽。再加上低生育率、老龄化现象,世界经济更加恶化。

面对人口危机、失业危机、财政危机、非传统金融政策,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第二部分通过批判跨国企业的横行、汇率战争、过分教育热潮等现象,探索如何解除只图自己生存、各自谋生的致命危险的方法。

第5章

经济再景气也不能实现零失业率的原因?

彼得·戴蒙德的搜寻摩擦理论[ 搜寻摩擦理论:Resistance Unemployment Theory。

]

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1940.4—)

彼得·戴蒙德毕业于耶鲁大学数学系,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重点是劳动力市场、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目前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劳动力市场研究领域堪称美国国内最高学者。他以经济政策对失业的影响为主题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10年与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教授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担任过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3年担任过美国经济协会会长,是美国主要经济、社会和学术团体的重要成员,在学界和政界具有颇高的知名度。

破锅自有破锅盖,可是找工作为什么如此难匹配?

如果经济特别景气,失业率则变成零?或者经济不景气,空缺工作岗位就能很快填满?回答是否定的。失业有多种情况,有因经济萧条而导致的周期性失业;有因产业结构变化,将设备转移到别的国家从而使原有的职员失去工作岗位的结构性失业;还有农闲期因不需要人手而导致的季节性失业。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彼得·戴蒙德关注的是,求职和招聘过程中,劳资双方因条件不匹配而产生的自发性失业。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白皮书警告说,尽管企业空缺岗位在增加,可由于企业挑选员工的条件过于苛刻,从而使失业率直线上升。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失业现象呢?

在商品市场上,需求与供给往往根据价格走向比较灵活地寻找平衡。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很难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工作,企业也很难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所以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存在失业者。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拿人生之大事——婚姻问题来说明失业者经常存在的原因。绝大多数女孩从小就盼望白马王子出现在自己眼前,可白马王子就是迟迟不肯出现。不知不觉女孩的年龄增加了,眼光也不知什么时候降低了,最终通过降低自己的要求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女孩在寻找过程中当然经历过挫折,在金钱上、时间上也要搭上一定的搜寻成本。这些搜寻成本不仅对当事人,对女孩父母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幸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还是找到了理想的配偶。我在这里说的不是推崇婚姻至上主义,我讲的只是以结婚为目的,勇于去搜寻另一半的年轻人的故事。

如果未能结婚,这些年轻人还要以痛苦的心情继续寻找,当然还要付出昂贵的费用。他(她)们都是面临匹配难题的人们。有些人通过婚姻介绍所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而到婚姻介绍所也需要花费一笔不菲的费用。如实反映双方的优点,尽快撮合一对新人,以减少双方的搜寻成本,是婚姻介绍所的首要目标。以结婚为共同目的的男女难以找到理想的对象,就必须得到他人的帮助。

这样的逻辑在劳动力市场上也经常看到。一方处于招工难的困境,一方处于求职难的困境。中小企业因人手不够而呼天唤地的同时,很多年轻人又苦于找不着工作而四处奔波。很多企业在招人过程中都会遇到匹配问题。企业为了招聘更好的人才而不停地搜寻,劳动者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而不停地搜寻。如果有人在求职,可他却不知道适合自己的企业在哪里,便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因此招工和求职过程并不十分顺利。即使劳动力供需条件十分充分,如果信息不畅,就会出现招工难和求职难的问题。因此,只有把政策的重点放在搜寻过程上,才能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用“搜寻摩擦”解释了因各自的眼光不同而产生的不合拍现象。据他们的搜寻摩擦理论,就业岗位不会出现在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存在的地方。他们认为,因信息不对称和求职活动成本,导致供需不匹配,从而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时候,减少随之发生的搜寻成本便是增进人力资源分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三位学者利用搜寻理论对失业现象进行研究,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出了很多研究成果。2010年他们以首次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科学分析的成就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劳动力市场上工作岗位的信息越不充分,求职和招工的费用就越多,劳动者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岗位和企业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人才所花费的时间则越长,由此发生的失业叫作“摩擦性失业”。彻底消除摩擦性失业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建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供需双方适当调整各自的标准,就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由信息不畅而引发的失业率。所以,政府和企业应该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力气。企业应该在招工广告和人才招聘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利于引进专家和人才;政府应该通过对就业人员的再教育,多培养适合企业的劳动者,积极有效地运营就业服务中心,给劳动力供需双方设立信息高速公路,使双方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通畅。

劳动力供需双方也要“志趣相投”

彼得·戴蒙德教授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是基于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即“追求效率的市场经济制度在现实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并非总是有效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即使购买普通的商品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成本,至少要付出“跑腿费用”。何况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更是需要付出大量搜寻成本的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并不是促成供需畅通的唯一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流动人口源源不断,为新的、更理想的工作而跳槽的也大有人在。这就使很多在职人员唯恐自己现在的工作不如别人而忧心忡忡。稳定的均衡失业量、一定量的空缺工作岗位、一定的工资差距,这三者是在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上常见的现象。除了工资以外,更有一些人会关注企业的声誉和企业对职员的福利待遇情况。

彼得·戴蒙德真切地感受到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不同,认为仅靠提高工资来消除失业是错误的想法。也许会有人认为爱情可以用金钱来收买,但没有“两厢情愿”这一爱情基础,其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尽管在恋爱过程中花费了很大努力和很长时间,可如果双方志趣不合,几万朵玫瑰便难免付诸东流。放弃求职的人或者失业的人对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耿耿于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年轻人一听到“要降低择业标准”的忠告便觉得“与其降低标准,不如进庙念经”。于是,很多人果断放弃“低标准的工作岗位”,开启了“宁愿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或参加考试,也要等待心仪的工作岗位出现”的择业搜寻模式。

下面举个更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搜寻理论。

就像谈婚论嫁的双方一样,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双方也在考虑相互间的“志趣”。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求职个人,都不会立刻在合同上签字。供需双方围绕更优秀的人才和更好的报酬,宁愿投入巨大时间和资源成本也要开展搜寻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供应方(求职方)也会遇到一些不错的就业机会,但这些机会可能会被供应方接受,也可能干脆被拒绝。到了某一瞬间,搜寻战戛然而止,双方在最佳结合点上相遇,匹配得以实现。搜寻时间越长,求职者的直接、间接费用增加越多。如果失业状态持续下去,为搜寻更好的就业岗位而付出的高昂的费用和放弃某些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显得十分可惜。时间一长,求职者心情焦虑,再也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于是一些人开始降低工资待遇的标准。就像大龄未婚女性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一样。

企业也一样,招工时间越长,因岗位空缺而产生的费用则越大,最后接受供应方提高工资待遇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来看,决定一定的工资标准和一定失业周期的是供需双方的要求是否相符。就业机会是在实际工资水平、期望工资、失业代价、搜寻费用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劳动力来回流动的“人力资源流”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形成的。从搜寻理论的角度上看,劳动力供需双方所能承受的搜寻费用的不一致,是导致失业的首要原因,而就业则是对这个不一致进行合理调整的结果。

共和党反对戴蒙德的真实理由

根据搜寻理论,摩擦性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三位教授相信,一定程度上的失业会给经济带来积极的效果。这是因为从企业角度上看,有了失业人口,存在企业就很容易填补空缺的工作岗位;从求职方角度上看,企业空缺岗位越多,则越容易求职。那么,摩擦性失业什么时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呢?戴蒙德教授把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与失业人数之比看作衡量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指标。如果失业人口远超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的历史平均值,就说明适合企业要求的劳动力相对缺乏,同时也说明劳动力市场上更多的待业者是未具备与再就业需求相符的技能或知识的人,这就要求政府花费更多的费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戴蒙德教授曾被奥巴马[ 奥巴马:全名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第44任美国总统。

]政府提名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理事,但由于共和党的反对,其理事任命最终被否决。共和党为什么要反对戴蒙德教授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国政党对失业的看法。共和党认为,如果长期发放失业救济金,失业率自然会上升,就业搜寻时间也自然会延长。高额失业救济金不仅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反而有可能成为阻碍降低失业率的因素。失业救济金上升,国家负债也随之增加。失业救济金的受惠人当然没有必要急着去搜寻就业机会,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地等到经济状况好转。可眼下急着需要补充人手的企业为了招募合适的员工,只好提高工资待遇。这样一来,整体劳动力费用上升,企业不得不裁减不必要的劳动力,结果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共和党反对彼得·戴蒙德的理由,从表面上声称是因为戴蒙德缺乏管理利率或金融方面的经验,可真实的理由却是因为戴蒙德无视财政稳定性,极力赞扬刺激经济的观点。戴蒙德还是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的导师,伯南克曾多次发表过上述的观点。

为什么在有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失业率还在上升?

2011年美国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乐观。在周期性失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的情况下,戴蒙德提出了为减少失业必须采取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的论点,他的论点在当时的情况下颇有说服力。可共和党认为,戴蒙德不赞成减少失业救济金的提案,因此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戴蒙德认为,失业救济金应从社会保障机制的角度上去看待,长期来看,它有利于失业率的持续降低。这个观点并不排除短期失业救济金会延长就业搜寻时间的可能性。对于失业救济金这一典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效果,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意见。所以,美国政府至今还在讨论,如何完善有关严格控制失业救济金领取资格和期限、调整失业救济金金额,和为抵消失业救济金而征收的劳动所得税等方面政策的问题。由于失业救济金对劳动力供需双方工作岗位搜寻的意愿和强度、工资待遇、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确有必要持续研究下去。

贝弗里奇曲线(Beveridge Curve)反映的正是空缺工作岗位和失业之间的反比关系。这个曲线虽然与1958年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同一时期发表,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韩国银行曾经分析过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韩国等五个国家贝弗里奇曲线的变动趋向,结果发现韩国、美国、西班牙三国自金融危机之后其贝弗里奇曲线向右移动,而日本、德国则向左移动。贝弗里奇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尽管有空缺工作岗位,但失业率反而上升。虽然因退休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空缺岗位,可新增就业人员没有相应增加,或高学历毕业生只集中在优质岗位,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失业率的上升产生了综合性的影响。

减少搜寻成本是重中之重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不和谐的现象似乎非常严重。由于学历通胀[ 学历通胀:即“学历通货膨胀”的简称,也可以称为学历过剩。——编者注

]和企业招人标准的差异,韩国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不匹配”指数在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彼得·戴蒙德是把贝弗里奇曲线从理论上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学家,如果他看到韩国年轻人的失业状况,会怎么想呢?针对韩国在经合组织中向来以学历水平最高为傲的现状,戴蒙德教授可能会对韩国提出“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投入到就业搜寻过程,这就是目前年轻人的现状。其他求职者为了与年轻的求职者竞争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费用,这种恶性循环最后演变为“考证大战”。于是出现了“干脆不看资格证书”的企业。在全社会“不再重视证书”的氛围中,企业招聘员工简直成了选秀节目,延期毕业的大学生和准备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人数也呈增加趋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不能将摩擦性失业视为自然性、暂时性的失业,因此,有必要制定多方面的政策。如果现有劳动力市场受到过度保护,导致就业灵活性下降,那么招聘新员工就会更加困难。即使被录用,也有可能处于非保护水平的“保护盲区”。年功序列的工资结构也会使企业很难补充新鲜血液。当然,产生年轻人失业并不都属于摩擦性失业,只是相当一部分属于这一类型。年轻人就业难问题的最大原因是优质工作岗位不足,再加上企业因为经营不景气而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

不管怎么说,在围绕如何解决“无就业增长”问题而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彼得·戴蒙德为减少劳动力市场搜寻费用提出旨在改善制度的方案,这不能不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经合组织将15—24岁的人定义为年轻人。韩国年轻人失业率是全体失业率的2.4倍,是非年轻人失业率的3.4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韩国也属于年轻人失业率非常高的一个国家,是年轻人就业政策未能正常发挥的代表性国家。2010—2020年,韩国年轻人失业率年均增长速度为0.76%,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排名第10位;年轻人失业率是全体失业率的2.8倍,排名第5位,属于高失业率国家。年轻人失业如此严重,可中小企业却因人力不足而叫苦不迭。如果几十万名大学毕业的青年大军找不到工作,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解决如此严重的年轻人失业问题是所有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政府应持续研究并提出多种方案来降低失业率,如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创造出优质工作岗位;通过合理调整大学生人数,调节高学历劳动力供给过剩问题;扩充职业培训系统,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积极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创业;扩大中壮年层就业机会等。对于摩擦性失业,建立“供求数据库”将有助于解决就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如果真要是建立完整、系统的就业岗位供需数据库,劳动力就能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岗位,企业也可以将宝贵的人力资源合理地安排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这样,失业率就会下降,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经营者应该努力做到限制工资过度上涨、打破年功序列的工资结构、缩小固定工和临时工之间的工资差距。求职者也不要一味向往大企业,要树立“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去中小企业照样可以大显身手”的理念。当然,世界经济的好转是最大的前提。

继续阅读:第6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餐桌上的经济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