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磁场重构
看不见的云2025-10-11 17:312,037

“是的,它颠覆了。”杜宇泽毫不讳言,“传统的仿星器,为了保证磁场的精度,线圈设计得非常复杂,导致等离子体和线圈之间的距离很远,空间利用率极低。这也是它难以小型化的原因之一。”

他指着屏幕上的模型:“而我的新设计,通过精确计算,将不同功能的线圈,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凑地耦合在一起。它极大地压缩了线圈和等离子体之间的无效空间,使得我们可以在只有‘轩辕’十分之一的体积内,构建出一个强度和闭合度都远超‘轩辕’的磁场。”

“但代价就是……”杜宇泽的语气变得严肃,“它对线圈本身的制造精度,以及安装精度,提出了堪称恐怖的要求。”

他将模型的一个细节放大。

“大家看这里,两个不同形状的线圈,它们之间的最小间距,只有不到三毫米。而它们内部,通的是数万安培的强电流,外面还要包裹隔热和支撑结构。而且,这数十个线圈,每一个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可以复制。”

“它们的绕制,必须使用我们新研发的高温超导线材。在绕制过程中,每一圈的误差,都不能超过50微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而在最终的组装阶段,所有线圈的空间位置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任何一个点的偏差超标,整个磁场就会出现‘漏点’,导致等离子体瞬间逃逸,实验彻底失败。”

听完杜宇泽的介绍,整个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如果说之前研制高温超导材料是挑战物理学的极限,那么现在制造这套线圈,就是挑战现代精密工业的极限!

“50微米的绕制精度,0.1毫米的安装精度……”制造中心主任老张的额头上,冒出了冷汗,“杜工,这不是难,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最好的五轴加工中心,在加工这种复杂曲面时,也只能保证0.5毫米左右的精度。这还是在加工刚性材料的情况下。超导线材是柔性的,绕制过程中的形变根本无法控制!”

“是啊,杜工,这个要求太苛刻了。我们没有任何一台设备,能满足这种精度的要求。”机械组的负责人也连连摇头。

悲观的情绪,开始在会议室里蔓延。

面对众人的质疑,杜宇泽没有争辩。他只是平静地问了老张一个问题。

“老张,我问你,我们当年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计算数据用的是什么?”

老张愣了一下,随即回答:“手摇计算机,还有算盘。”

“对,是算盘。”杜宇泽点了点头,“我们的前辈,用算盘,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国重器。他们那时候,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吗?有我们这么先进的机床和计算机吗?”

“没有。”老张的头低了下去。

“他们有的,只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和一种‘我们一定能行’的信念。”杜宇泽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设备不行,我们就改造设备!工艺不行,我们就创造工艺!别的国家能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别的国家做不到的,我们更要做到!”

“这套线圈,就是我们‘轩辕-II’的脊梁骨。这根骨头,我们就算是用牙啃,也要把它啃下来!”

杜宇泽的话,掷地有声,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会议室里,再次变得鸦雀无声。但这一次,不再是悲观,而是一种被点燃的,破釜沉舟的决绝。

“杜工,你说得对!”老张猛地抬起头,眼睛通红,“是我糊涂了!我们连原子弹都能算出来,还怕你这个小小的线圈?不就是精度吗?设备不行,我们上人工!用最古老,也最可靠的办法,一点一点地磨!”

“没错!我们可以设计一套激光辅助校准系统,一边绕,一边测量,实时补偿误差!”

“我们可以先造出高精度的模具,再把线材一圈一圈地嵌进去!”

“办法总比困难多!”

整个团队的斗志,被彻底激发了。他们不再抱怨困难,而是开始疯狂地进行头脑风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着眼前这群被点燃了热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杜宇泽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支队伍,已经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灵魂。

当然,光有精神是不够的。他早已在系统中,为他们准备好了真正的“金手指”。

【高精度柔性材料激光成型系统】、【三维空间激光动态追踪与补偿技术】……这些兑换出来却一直没机会拿出来的技术,此刻都化作了杜宇泽口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在恰当的时机,“启发”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

当最终的制造方案被敲定时,所有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们制定了一个堪称疯狂的计划:兵分两路,一路负责将新合成的高温超导材料,拉制成合格的线材;另一路,则负责设计和制造一套全新的、集成了激光校准和实时补偿功能的“超高精度绕线平台”。

“轩辕-II”的龙骨,开始进入锻造阶段。

而杜宇泽,则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同样至关重要的部分——反应堆的“皮肤”。

磁场线圈的制造,是一项极其耗时耗力的精密工程。在老张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打造那台“超高精度绕线平台”的同时,杜宇泽并没有闲着。

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轩辕-II”的另一个核心部件——第一壁。

第一壁,是真空室最内层,直接面对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材料。它就像是反应堆的“皮肤”,承受着最严酷的考验。

在“轩辕-II”这种小型化、高功率密度的设计中,第一壁面临的挑战,比“轩辕”时期要大得多。

“体积缩小了十倍,意味着功率密度,也就是单位面积上承受的能量和中子轰击,至少要提升一个数量级。”

继续阅读:第124章 第一壁再进化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