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羌兵运火药
王申春2025-11-11 16:523,574

  

  第二天上午,羌兵们准时来到位于大城最北端的火药局。蜿蜒的城墙紧紧箍住一座高高的山岗,一座五层高的木楼在山岗上巍峨耸立。在五层楼的北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岗,山岗上是一个大平台,远远可以看到平台上有一座用石块砌成的硕大炮台,几十门大炮炮口朝南,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广州城和城外的珠江水域。阿昌向一个路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叫四方炮台,是广州全城的制高点。

  “哎呀,这座炮台太重要了。谁控制了这座炮台,谁就控制了整个广州城。”阿昌向大家说道,俨然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过了一会儿又说:“看来大官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你们看,把火药局放在炮台的下面,打起仗来不愁用火药哟。”大家抬头望望高高的炮台,又看看跟前的火药局,不住地点头称是,一起佩服阿昌的眼力好、见识多。

  火药局是一个被高墙围起来的院落,院落里有几幢排列整齐的黑瓦平房。大门口有四个八旗兵把守,平时闲人免进。听说是来运火药的,八旗兵打开院落大门,把他们放进来。其中一个哨兵把他们带到最后一排平房。羌兵们注意到,平房的每扇门上都挂着大铜锁。从出气用的正方形小窗子看进去,屋里整整齐齐码放着半人高的火药桶。每只桶的腰部缠着一条醒目的红边,作为易燃、危险品的警示标识。

  在靠东头第一间,哨兵打开房门,让羌兵们先把几十个火药桶从屋里搬出来,又让他们到西头一间杂物间里拿来绳索和扁担。羌兵们把绳索结成十字形,箍住桶底,上面打个活扣,穿在扁担上,这样每人可以挑两只火药桶。全部收拾停当,阿禄问哨兵西炮台怎么走,那个兵不耐烦地向西南方向指了指,嘴里不干不净地骂道:“你这张鸟嘴除了吃饭,不会问路呀。”阿禄无端挨了一顿骂,一肚子恼火,想和他理论几句,可一想到上次阿羊在正西门与八旗兵发生的冲突,只能忍气吞声,扭过脸没有回应。

  一行人挑着担子先往南,到了十字街再往西。出了正西门,问了一个老百姓,老百姓让他们先向南走,快到珠江边时再向西拐。阿昌问有多远,老百姓想了想,说:“从这里算起,大致有十来里地吧。”

  因为昨晚酒足饭饱,大家劲头十足。“十来里平路算不了什么,比在家翻山越岭轻松多了,快走吧。”大家你追我赶,健步如飞。阿禄和阿昌不住地嘱咐大家“慢一点儿”,火药这玩意儿可不是好伺候的,万一碰到硬物,可是要燃烧爆炸的。一路上,自然又引来不少路人驻足围观,指指点点。

  穿过一片荒凉的开阔地,他们来到一个丁字形路口。向前看,不远处就是波光粼粼的珠江。向左望去,一大片排列规整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小楼的样式很特别,有尖屋顶的,很像玉米棒子的形状;有圆屋顶的,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大萝卜。外墙上不知刷了什么东西,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现出花花绿绿的光芒。

  面对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致,羌兵们都看呆了,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下来。阿昌对阿禄说:“在这歇歇脚吧,正好开开眼界。”阿禄早就想歇歇,因为怕有人围观,便强忍着。现在离街巷远了,听阿昌说要休息一下,正好借坡下驴,连忙招呼大家停下歇歇脚。

  “这么漂亮的房子是干吗用的?一定是有钱人住的?”阿羊一边擦汗,一边问一个在路边放牛的小男孩。小男孩回头瞟了一眼小楼的方向,脸上显出不屑的神情,“那个呀,这都不知道呀。这是洋行嘛。”

  “洋行?干吗用的?”

  “洋鬼子做买卖用的。”

  “里面都住些什么人呀?”

  “当然是洋鬼子啰,还有汉奸。”

  “有洋鬼子?”

  小男孩脸上更显出一副对阿羊少见多怪的不屑,“当然有洋鬼子啰,这是他们的家嘛。不过不多了,大部分人去年春上就被林大人赶到澳门去了。”

  “那还不把他们都抓起来?”

  “不知道。你去问大官吧。”

  “那西炮台怎么走?”

  小男孩儿向丁字路口右边的一条小道一指,“那,就在前面。”

  一行人重新挑起火药桶,向右拐去。走出五六里路,到了西炮台。

  在羌兵队伍的前面,也有一大队士兵走进炮台。只见他们每个人也挑着一副担子,扁担两头各挑一只一尺多高的红木桶。阿羊估计,这些兵一定干着和自己一样的活。可一跨进炮台圆拱形的大门,阿羊吃惊地看到,他们竟然把红木桶连同扁担呼啦啦扔在炮台北面的一片小树林里,像是抛弃什么不祥之物,心里不禁一紧。羌兵们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胆子小的恨不得腾出双手捂住耳朵。奇怪的是,那些红桶并没有爆炸,那些兵丢掉木桶后,个个露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阿羊清晰地闻到,原本腥咸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臭味。靠近了,阿羊才看清那些红桶的粗细和小水桶差不多,色泽不一,有簇新的,大红色;也有半新不旧的,暗红色;陈旧的,黑红色。

  “这是做什么用的?”羌兵们停下脚步,好奇地看着东倒西歪的木桶,还有散落一地的桶盖。

  士兵们朝羌兵们望了望,一个兵好奇地问:“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怎么这身打扮?”

  “我们是羌兵,从四川来的。”

  “原来是山里的吐蕃呀,难怪连这个都不认识。这叫马桶,懂吗?”

  “马桶?马桶是干吗用的?怎么这么臭呀?”

  士兵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原先说话的士兵更是笑得前仰后合,一边笑,一边说:“这……这个呀,是老娘们出恭用的。哈哈,就是拉屎拉尿,你说能不臭吗?要是香的,那真叫活见鬼了。”

  等士兵们笑够了,阿羊又问:“你们把这些臭木桶挑到炮台做什么?”

  说到它的作用,那个士兵的神情顿时变得异常严肃,“这你就更不知道了,这是杨大人想出的破敌妙计。”

  “破敌妙计?”

  “对,破敌妙计。去年洋鬼子和我们开战,我们的炮台在岸上,大炮稳如泰山,不知怎的,说什么也打不到他们的兵船。他们的兵船在水面上晃荡,打我们的炮台却是百发百中。真是活见鬼了。昨天杨大人一到,连夜召集各位大宪合计。他老人家根据多年的征战经验,神机妙算,断定洋鬼子的兵船上一定藏有妖邪之物。这不,连夜下令,让我们四处收集老娘们用的马桶。等开战的时候,把桶口对准洋兵船,保准能破他的妖术。这叫以邪治邪,懂吗?”

  “怎么不懂呢,中医上就有以毒攻毒嘛,应该是一个道理吧。”阿羊不甘示弱地回答。

  “哎,应该是这个理。”两人正说着话,从炮台上下来许多兵,用草席将马桶严严实实地盖住。“天机不可泄露哟。”那个兵临走时嘱咐阿羊。

  等送马桶的兵都走远了,炮台守军才来接收火药。羌兵们按照吩咐,把火药桶放进炮台底层的火药库后,都想上炮台看看。一个官佐听说他们是从几千里之外的大山里来的,破例同意他们上炮台参观,还热心地当起向导。

  西炮台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堡,临水建在江滩上。规整的条石砌墙,足有两丈多高;宽敞平缓的马道,直通平台;平台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二十多门大炮,炮口直指江面方向。面向江面一侧,砌着一道半人高的护墙,墙上布满方形射孔和垛口。面向陆地一侧,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树下是几幢兵房。炮台的东西两端是长长的江滩。此时,正值涨潮,浑浊的江水前赴后继,轻轻地拍打着江岸。

  一门足有一丈多长的大炮,气势磅礴,粗壮的炮身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亮光。羌兵们围上去,情不自禁地用手抚摸黝黑发亮的炮身。官佐介绍说:“这是红夷大炮,是林大人去年刚买来的,还没打过哩。”

  “红夷是谁?”阿羊问。

  “红夷就是洋鬼子呀。因为他们中间有一伙人的毛发是红色的,此地人都管他们叫红夷。”

  “红夷大炮厉害吗?”

  “能打多远呀?”

  对羌兵来说,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雄伟的大炮,所以问题特别多。阿昌、阿羊和阿禄都去过茂州城,那里的大炮也就二尺来长,牛腿一般粗,不像这家伙,快赶上牛腰粗了。

  “这炮可厉害了。加足火药,可以打百十丈远呢。你别说,这洋鬼子人长得马瘦毛长,一阵风就能吹倒,可造的东西就是结实。”

  顺着炮口的方向看去,珠江江面异常平静,除了一群群江鸟在江面上飞翔,看不到一条船的影子。

  “怎么没见洋鬼子?”

  “他们呀,都藏在远处的大洋上。喏,”官佐向正前方指去,“就是那个方向。”

  “他们什么时候来呀?”

  “他们不敢来了。皇上一下调了一万多大军,早把他们的胆都吓破了。”

  “那我们什么时辰打他们呀?”

  “快了吧,昨天杨大人到了,估计很快就要开仗了。”

  “早点打吧,放他几炮,把他们都吓跑,我们也能早点回家了。”

  炮台的正中位置,在大榕树的浓荫遮蔽下,几个炮手正围着一门硕大的炮爬上爬下,忙碌不已。羌兵们走过去,主动和炮手们打招呼。这门炮的个头比刚才的红夷大炮还要大,就是显得十分陈旧,炮身上坑坑洼洼的,长满了铁锈,已经变成了铁红色,像在水里泡过几百年刚捞上来似的。

  “这是什么炮?”阿羊问。

  “这个呀,老古董哟。”一个炮手笑嘻嘻说,“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那儿还有字呢。”阿禄指着炮身中部惊呼道。

  “谁识字?上来瞧瞧吧。”炮手热情地招呼道。大家一起推选阿昌上去,十八个人中,就数他认字多。阿羊和阿禄托住阿昌的屁股,炮上的士兵伸手拉,阿昌好不容易爬上粗大的炮身。

  “上面写的什么字?”阿羊心急地问。

  阿昌把头贴在炮身上,一字一顿地读道:“大明……嘉靖……二十一年……拾月……吉日造……胜字……四十八号。”

  “大明?大明是谁?”

  羌兵们七嘴八舌猜测着。问炮手,他们也说不清楚。不管怎样,从锈迹斑驳的炮身推断,这门炮的年岁应该不小了。

  

继续阅读:第5节 主动出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寻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