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大禹的故事
王申春2025-11-11 16:524,103

  

  这一天,队伍来到一条宽阔的大江边,江上的石桥被昨夜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

  “这可怎么办呀?”望着湍急的江水,阿羊急得直跺脚,“要是去晚了,人家仗都打完了,还当什么勇士呀?”

  阿禄说:“不如找条路迂回过去。”找附近的老乡一打听,去广州只有这一条道,而且还只有一百多里路了。大家一时没了主意。

  “看来呀,只能在这里干等了。这山里的洪水来得快,走得也快。等水退下去一些,再蹚水过去。”阿昌说。

  “这不行。你知道这水要到哪年哪月才退下去呀。耽误了时辰,肯定要受罚的。”阿禄反驳道,“再说,再说这干粮也快吃完了。”

  “你说不行,那你拿个主意吧。光催顶个屁用。”阿昌没好气地抢白道。见阿禄不吱声了,阿昌对大家说,“都把背篓翻腾翻腾,看看还有多少干粮?”

  众人纷纷从背上卸下背篓,一阵翻腾清点,干粮只剩下一天的量了。尤其是阿羊,几天前就断了粮。一路上不但自己吃,还要接济给阿甲吃。阿甲装在背篓里的米总共只有三十多斤,是队伍中第一个断粮的人。不过,阿昌和阿禄也不会让阿羊饿肚子。往往是阿羊把干粮匀一半给阿甲,他们就轮流匀出一点儿给阿羊,尽管他们对阿甲一肚子恼火。为了节省粮食,阿羊每次只吃个半饱,别人吃饭时,他跑到路边林子里采一些野果充饥。

  “这样吧,眼下只能在这歇歇了。”阿昌向路边一块小空地一挥手,做了最后的决断。大家顺从地拎起背篓走过去。

  “哎,阿昌哥,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这一段光顾赶路,十几天没讲故事了。”阿羊提议。

  “好呀,讲故事。”羌兵们纷纷聚拢过来。很快,以阿昌为中心,自动围成一个圆圈。

  “好呀,既然大家都愿意听,那我就讲一个出门前刚从阿爸那学来的新故事。”

  “新故事?好呀,新故事好。”故事还没开讲,大家的精神先被调动起来。

  “在很久很久以前呀,在岷江上游咱们老祖宗居住的地方,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就是大禹王。”

  “大禹王?大禹王谁不知道呀?连三岁娃娃都晓得。”阿禄不屑地打断说,又问兴致勃勃的羌兵,“你们知道吗?”

  大家先是点头,继而又摇头。在羌寨里,每家的老人都会时不时地提起大禹王的名字,可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有关祖先的事儿,只有从释比的嘴里说出来,才是最正宗,最可信的。

  在山寨里,有一个尽人皆知的规矩:释比讲经说事时,任何人不得插嘴。无故打断释比的话是犯忌的。被阿禄横插一杠子,阿昌十分恼怒,阴沉着脸对阿禄说:“既然这个故事你听过,那你说给大家听听。”阿禄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讲故事?我哪会这个。”

  “不会,就别乱打岔。不知道规矩吗?”阿昌几乎是怒吼道,把阿禄冲得脸色一阵红一阵青。

  “你又没出师,还不能算释比。”阿禄嘴里小声嘟囔着,坐到人群后面的一块大石头上不吭声了。

  “阿昌哥,还是讲故事吧。”阿羊催促道。阿昌见大家都瞪大眼睛,眼巴巴地望着自己,便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像是要从不愉快的情境中挣脱出来。

  “好,我接着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岷江上游咱们老祖宗居住的地方,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就是大禹王。木比塔是天上管众神的神。他手下的众神当中,有两个性子古怪的神,一个管水,一个管火。这两个神都是火爆性子,只要一见面就抬杠斗嘴,真是水火不相容呀。有一天,这两个神又在天上争吵起来,争论谁的本事大。水神说:天下离不开水,没有水,万物都要干死,石头都要裂口。火神说:天下离不开火,要是没有火的光焰照耀大地,万物都要阴死,石头都要发霉。两个神越吵越凶,最后干脆动起手来了。火神拿起金枪,水神举起银刀,杀得天昏地暗,一连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把天上地下打得个一塌糊涂。最后水神败下阵来,被下到人间。这个怪物把肚子里的所有气都出在老百姓身上。他像瞎了眼的野牛一样,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跑到那里,那里就发大水,淹没了田地、村寨和牛羊,给老百姓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

  “天神木比塔知道后,就准备派一个治水的英雄来到人间。就在这天夜里,石纽山上空祥云密布,金光四射。一个羌家妇女生下了怀胎十年的儿子大禹。他妈生他的时候,痛了三天三夜没生下来,最后只有用砍刀把背剖开才生出来。所以,生他的那个地方至今都叫刳儿坪。”

  “刳儿坪?我知道这地方!”阿羊惊呼一句,打断了阿昌的叙述。大家都用责备的眼神看着阿羊,不知道阿昌又要发多大的火了。可出乎大家意料,阿昌并没发火,而是和颜悦色地对阿羊说:“你说说,你是从哪儿听到过刳儿坪的。”

  “听我阿妈说的。阿妈常说起,说阿爸当年拜师学医,就在禹里的刳儿坪,一共学了三年才满师呢。”

  “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阿爸的医术这么高明,原来是沾了大禹王的神气呀。”阿昌笑呵呵地说。

  “阿妈还说,阿爸白天跟着师傅外出巡诊、采药,晚上一个人在灯下一边读医书,一边用笔抄。最后自己整理出一本医书,就是我带来的这本。”说到阿爸的故事,阿羊眼里闪出光彩,说起来没完。突然,他意识到大家还眼巴巴地等着听故事呢,马上自责地说,“阿昌哥,你接着说吧。都怪我,一时冲动,把你的故事打断了。”

  阿昌得意地望了坐在大石头上心神不宁的阿禄一眼,大度地笑笑,继续说道:“他妈把他生下来以后,他阿爸就把他抱到刳儿坪下头一个大石盆里去冲洗,血把水都染红了。直到这阵,水流到那个石盆里就红得跟血一样,可一流出石盆又不红了。老百姓就把石盆叫作洗儿池。洗儿池下面一两里长的一节沟里,血水把石头都染成了血石。就是这阵,闻起来还有血腥味呢。”

  “这大禹呀,不愧是个大英雄,生下来三天就会说话,三个月就会走路,三岁就长成了一个壮实的汉子。他看见大水给老百姓带来天大的灾难,决心要为民除害,造福人间。他带领羌民用青杠树烧灰去堵洪水,可是这里堵上那里又冒出来,四面都是捺不住的水。大禹想,一定要把水的来路搞清楚才行。老年人告诉他说:石纽山对门的涂山高,可以看得见很远的水流的方向。大禹就翻过高山大崖,去涂山。当他快要走到涂山顶上时,听见有人在树林里吹羌笛。原来是一个年轻美丽的羌家女子,身穿长衫,头顶花帕,正在专心地吹笛子。她的身边围着一大群猪,支起耳朵听她吹奏。她面前的一块石头上,放着一张羊皮地图。大禹见是一个女子,刚想离开,那女子却先说话了:偷听笛子的可是大禹吗?大禹连忙说:是我。又问:你咋个知道我的名字呢?女子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你好几天了。”

  洪水从宽大的山涧滚滚而下,发出隆隆的轰鸣声,仿佛和故事里的情境相融合。

  “大禹觉得奇怪,问道:你等我做啥呢?女子说:天下大水成灾,百姓受苦。前几天,木比塔托梦给我说,石纽寨有个治水的英雄叫大禹,要来求问水流的方向,专门叫我在这儿等你,把我涂山祖传的三江九水的路图送给你。说完,双手捧起那张羊皮地图。大禹接过地图,十分感激,就问: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女子说:我家住涂山,人家都叫我涂山氏。从此以后,两人情投意合,就拜了天地,结成夫妇。”

  听到这里,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是这么一位大英雄呢。

  “大禹从图上弄清了三江九水的流向,认为只有引水出山,才能把洪水导入大海。大禹要沿江而上,去看看是哪些山峰挡住了水的去路。涂山氏用五彩金线在他的鞋帮上绣了两朵云彩,使他行走如飞,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羌人穿的云云鞋”。

  “啊,原来云云鞋是这么来的呀。”

  “长到这么大,云云鞋穿坏好几双了,第一次知道云云鞋的来历。”

  “是呀,有一次我问阿妈,她也说不清楚。”

  大家恍然大悟,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阿昌停住嘴,得意地喜笑颜开。阿羊从背篓里掏出那双云云鞋,这是阿珍熬了一个通宵赶制的。鞋子的两头向上翘起,像一只即将扬帆远航的小船;蓝色的土布鞋面,顶部绣着两朵盛开的羊角花;两侧鞋帮上各绣有两朵卷曲的祥云。平时,寨子里的小伙子从来不穿鞋,习惯了光着脚爬山越岭,冬天时大多穿上粗布绵袜子,套上麻绳编织的草鞋。云云鞋只有过年过节或进城赶庙会时才穿。这次远征,听说是去广州府,阿妈和阿珍都说要给他做一双新的云云鞋。离开家后,阿羊一直把鞋放在背篓的最底层,他说:要等到了广州后再穿,穿着它寻找阿爸,他不能让阿爸看到自己光着脚板或穿着破草鞋,他不能叫阿爸为家里的生活状况担心。

  等大家议论完了,阿昌继续讲故事。“大禹治水的决心感动了住在弓杠岭脚下的一条黄龙,它飞到大禹身边,让大禹骑在它身上顺江而上,帮大禹查清水路。

  “大禹沿江查清了水路,决心要除去几座阻挡水路的大山。岷江水流到古广袤这个地方时,被一座高大的山挡住了去路,每到七八月份烂秋雨,几百条山沟的水一起涌进岷江,水被大山挡住流不出去,山前的好多房屋、田地都被洪水淹没了,人们都诅咒这害人的瘟水。而山后平原大坝里的水稻地,因为大山挡路,水流不进去,田干得像乌龟的背壳一样,尽是口子,老百姓吃水都困难,都说水贵如油。

  “大禹决心要除去这个挡路的大山,他站在江边,眼睛看着被洪水冲了的田地、房屋和被洪水害苦了的百姓。突然,他甩开膀子,蹬起八字脚,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伸出粗壮的手,反背过来,倒抠着山上的岩石……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禹把那挡住水路的大山背了起来,摔到一边去了。这座被大禹王背开的山,后来老百姓都叫它‘禹背岭。’”

  “好,好呀。真带劲!”大家忍不住鼓起掌来。

  “有一天,古茂州的百姓告诉大禹王,在茂州的大山里有一条乌龙,经常在发大水的时节出来显威风。它的尾巴一甩,能推平几座山;它的嘴巴一张,能吞掉千百只牛羊。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大水到来的时节,赶着牛羊献给它,害得百姓叫苦连天。大禹从天神木比塔那里借来了九钉神耙,”说到这,阿昌伸出双手,在空中比画了一阵,好像此时大禹的九钉神耙就抓在他的手上,“要打仗,这武器太重要了,没有好家伙,肯定打不了胜仗。”大家的眼睛随着他的手势上下转动,频频点头。

  “大禹手持九钉神耙同乌龙打仗,四方羌民也高举刀枪来为大禹助阵。涂山氏亲自擂响岷江边上的一面石鼓。经过大禹与羌民的齐心奋战,乌龙终于被制伏在岷江边上。为了压住乌龙,永远不让它出来作孽,大禹把九钉神耙投向乌龙,化作九座山峰,后来老百姓就叫它九鼎山。”

  “九鼎山?就是咱锅底寨南边的九鼎山吗?”

  “当然啰,就是咱寨子南边的九鼎山。”阿昌语气坚定地说。这么神奇的故事,居然和世世代代居住的锅底寨联系在一起,这是包括阿禄在内的人都没有想到的。

继续阅读:第16节 禹郎中到访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寻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