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作文,近年来士习竟奇,奇文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从奇到险,从险到僻,这就走进了邪路。”
“这都是因为大梁朝的八股文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该说的都已经说的差不多了,该考的也都考得差不多了,尤其是会试,都是大题,更是前任写烂了的。”
“所以想要考中,就必须记住一点……中庸。”
“堂皇堆垒,难出新意;另辟蹊径,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咱们在考试中,一定要注意正奇交用,不要拘泥成法,也不能天马行空。”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陈凡来到京中已经二月有余,过节时,他除了去了车铭、苗世文等人的府邸拜年,别的时间全都跟几人抓紧时间复习功课。
这时,祝咏道:“老师,唐次辅的文章我也是看过的,我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圆媚,但却不僻险,这个度说实话,很难把握。”
陈凡既然收下了这个学生,那自然就要对这个学生负责。
这段时间他也是用教学点在商城里搜索购买了不少八股名家的文章,最后挑来挑去,找到了一篇杨继盛的《王勃然变乎色》。
这篇文章的题目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说的是齐王听了孟子的直言而“变色”。
文章雄快犀利,在陈凡感觉,这非常贴近最近他看的唐胄的文章文风。
陈凡将早就准备好的文章拿了出来,递给众人,陈轩、郑应昌、徐述和祝咏四人好奇地凑了过来。
“这是……?”年纪最大的徐述拿起文章看了起来。
陈凡笑道:“这是一篇比较契合唐次辅文风的文章,大家一同揣摩切磋。”
郑应昌站在徐述身后,看着文章念了起来:“时君之恶直言也,征于色矣。”
“夫大贤论贵戚之卿,直言也。直言闻而王色变,尚可与言哉!”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的君主厌恶直言进谏,这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得出。”这句话是破题。
“孟子谭伦贵戚公卿之事,本应该直言不讳,但直言刚刚出口,君王就变了脸色,这还怎么继续往下说?”这是承题
这破题并没有什么巧妙之处,只能说中规中矩。
跟唐胄的圆媚相比,少了不止一点巧劲儿。
“这破题和承题只能说中规中矩,却跟那唐胄的圆媚都不搭边儿。”郑应昌摇头失望道。
陈凡笑了笑:“别着急,继续往下看呐。”
……
卿者,君之卿也,冠履之辨甚明也。以君而听乎臣,冠履之谓何?
纵心败度,人恒有之,而向之听吾予夺者,乃今一旦而可夺我也。是设卿固自危也,吾何乐乎有卿。
饰非拒谏,人孰无之,而向之听吾进退者,乃今一旦而可以进退我也。是擅国不在王也,吾何乐乎为君。
看到中,众人终于色变。
“放纵私心、败坏法度,这是人之常情。但从前听任我赏罚的人,如今竟能反过来剥夺我的权力。这样看来,设立卿大夫之位,反而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我又何必高兴拥有你们这些臣子呢?”
“掩饰过错、拒绝劝谏,谁不会这样做呢?但从前听任我任免的人,如今竟能反过来决定我的去留。这样看来,掌控国家的已不是我,我又何必高兴当这个君王呢?”
这两段话,完全是站在一个君王的身份,对一名权臣的控诉啊。
这,这这这……是科举八股能写的吗?
几人面面相觑,大冬天的手心里已经有汗了。
“社稷有常奉,而亲臣、世臣,方且议长短而操废置,即弑君篡国,其谁复禁焉?吾恐教天下以忠者,其言不若此矣。”
长君犹践祚,而伯父、伯兄,且敢挟公议而除共主,脱主少国疑,其谁肯服焉。吾恐教天下以乱者,其机必自此矣。
是故逆耳遂逐乎心。发于心而遂征于色。
由是推焉,设有大过,而贵臣为之强谏,必不听矣,位亦危亦哉!
“国家本有固定的君主(社稷有常奉),但那些亲近的重臣、世袭权贵(亲臣、世臣),却私下议论君主优劣、操纵废立之事。若连弑君篡国都无人制止,还如何教导天下人效忠?恐怕宣扬忠君之道的人,自己都做不到这些!”
“即便成年君主在位(长君犹践祚),那些宗室长辈(伯父、伯兄)也敢借‘公议’之名废黜君主。若遇到幼主登基、政局不稳(主少国疑),谁还会服从权威?恐怕教导天下人守序的人,自己正在制造动乱!”
“因此,忠言逆耳便被排斥(逆耳遂逐乎心),君主的厌恶从内心显露于神色(征于色)。由此推断,若君主犯下大错,权臣强行进谏也必被拒绝,而谏臣自身地位也岌岌可危!”
看完之后,众人全都傻了。
之前大家写八股文,那都是小心翼翼,开篇就要强调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不断引经据典让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
可到了这篇文章里却变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直接将举了个相反的案例,把自己代入到谏臣的角度,突出了君王的心理活动。
君王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再往后,作者没有直接反驳君王有苦衷,而是再次反证忠言逆耳的危害,若是遇到借着公议行废立之事时,若是遇到主少国疑时,你平日里不喜欢忠言逆耳,让所有谏臣都被逐出了朝堂,到这种时候,谁又来维护皇权呢?
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个不解的死结啊。
我谏言,你觉得难听,我走了,你皇位不稳,我不走,我谏臣恐怕将来死无葬身之地啊。
全篇不讲大道理,就是从双方的心理出发,然后给出各种不听谏言的可能性。
将纳不纳谏的权利交给君主。
这结尾看似是开放性的,但哪个君主嫌自己脖子硬?
被叔伯兄弟利用“公议”废立,在自己子孙小的时候被人撺掇皇位?
想想都不寒而栗啊。
纳谏吗?
纳纳纳,朕纳还不行吗?
厉害的文章就在这里,我啥也不说,但我想让你知道的,你自己主动就接受了,而不是一味的说教。
几人终于明白了,陈凡的意思,不是说言辞上的圆融,而是文章结构和设计上推陈出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
在陈凡看来,这样既有新意,有出奇制胜的突破口,还能坚守文章本义,不会走上僻险的歪路。
祝咏等人一边看着文章一边又抬头看看陈凡,这人……简直强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