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赵括
我是泡泡2025-11-07 11:502,443

二月初七这天,距离会试第一场的二月初九,还有两日。

礼部侍郎,专管科举的胡源入宫在文华殿向皇帝奏禀会试诸事。

“会场内供给木材、煤、炭、苇;合用木材刘万里千六百四十斤,木炭三万二千七百九十七斤,煤炭三万三千七百二十斤,苇四千一百三十斤,大床六张,苟麻六百五十斤,共银二百七十九两九钱四分九厘一毫!”

“会试场外供给抬送行李烛卷人夫等项;抬铺房桌椅等项夫七十八名,抬卷烛石砚夫二百六十六名,抬围屏夫八名,抬……”

就在贴身太监机械往下念时,弘文帝挥了挥手:“胡卿办事,我从来都是放心的,这些细处,就不要放在这里禀奏了,你这次进宫,还有什么事?”

胡源闻言,突然重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道:“老臣有一私事求告于陛下,伏请陛下允准。”

弘文奇怪的看了一眼胡源,这个老侍郎,那是地地道道的名教中人,在跟他见面的时候,从来不谈公事之外的勾当,今天到底是怎么了?

胡源跪在地上,花白的胡须颤抖道:“老臣年迈,家中仅有两子,幼子胡芳,自小顽劣成性、纨绔无行,如今在家守业教书,却将书院办得乌烟瘴气;长子仰仗天恩,出任宁绍台兵备道,但力薄才疏、短绠汲深,臣每念及长子,夙夜忧叹,怕误了朝廷大事!”

“臣长子虽无经世之才,然幼承庭训,于圣贤之道略通皮毛,臣恐其尸位素餐,贻误海防,反使陛下威德不能行远……”

说到这,他顿了顿,再次叩首道:“臣恳请陛下令其辞官归返桑梓,整顿家学,或可为乡里教化尽绵薄之力。”

弘文帝听到这话,脸上顿时冷了下来:“胡卿,你是不是听说了东南传来消息,开春后倭寇在舟山活动频繁?”

他一字一句缓缓道:“你是怕你的爱子生死疆场?”

胡源闻言,赶紧从头顶摘下官帽放在身旁地上,磕头道:“陛下,臣子为国尽忠那是本分,实在是老臣怕他惯于纸上谈兵,反而坏了军戎大事。”

弘文冷冷的看着他,最后道:“胡卿多虑了,令郎虽然年轻,但既然有苏督师提携,那必有其国人之处,朕观东南军报,倭寇虽有小股异动,但尚不足惧。卿家世代忠良,朕信得过。”

胡源知道,皇帝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就算胡襄能力有限,但眼下不是临阵换将的时候。

果然,弘文又道:“苏督师既委之以重,朕若贸然调离,恐寒将士之心,况且会试在即,卿当以国事为重,勿因家事分心。”

到这时,弘文其实话已经说得很重了,因公废私,从皇帝口中说出这句评价来,胡源手脚冰凉,他不敢抬头,只能一味地叩首。

见这位自己亲自要求起复的老臣,任上兢兢业业,从不结党营私,且家中世代都是贤良大儒,如今他匍匐在阶下,身体颤抖的厉害,弘文心中忍不住生出一丝怜悯之心。

刚刚他的话实在太重了。

弘文心中微微叹气,用和缓的声音道:“胡爱卿,这样,等战事稍稍平静之后,再考虑将胡襄调任他处,如何?”

皇帝已经这么说了,胡源还能说什么,只能再三叩谢天恩。

待走出文华殿时,胡源步履沉重。

殿外春寒料峭,他却浑然不觉。

他抬头看向阴郁的天空,心中翻滚着难以言喻的悲凉。

胡源心中不由想起《史记》上面的一段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在胡襄被苏时秀招入幕府之后,胡源几次写信回乡,让长子推去宁绍台兵备道一职,也数次上奏,请求朝廷不要让儿子担任此职。

但几次都被皇帝拒绝。

所谓“知子莫若父”,胡襄这个儿子,作为父亲的他最了解了,平日里自诩边才无双,觉得自己读过几年兵书,走过几处古战场,就认为自己畅晓兵事了。

实则在这个老父亲眼中,胡襄只是个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马谡、房琯一样的人,若是真将他放在东南抗倭前线,他迟早要惹出大祸来。

胡源深吸一口气,佝偻着腰背,看起来,比陈凡见到他的时候苍老了不知多少。

胡源朝宫门外走去。远处,暮鼓沉沉,似在敲响命运的钟声。

……

千里之外的浙江定海。

“铛铛铛……”急促的钟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胡襄。

他“咕噜”一下从床上翻身而起,屋外传来侍女的穿衣声,他急忙问道:“何处敲钟?”

还没等侍女说话,门被人从外“咣当”一声推开,随即,一名身穿甲胄的将领从外面闯了进来:“大人,不好了,刚刚收到海上传来的消息,金堂山的列港在今天傍晚被倭寇攻破,倭寇已经从烈港乘船攻入招宝山了。”

胡襄大惊失色:“为什么不举狼烟?为什么不派人坐船报警?”

那将领道:“因为倭寇乘着夜色而来,据逃回来的人说,当时已经放了狼烟,也派人回来报信了,但狼烟刚刚点起不久,墩堡旋即被占,而回来报信的船只也被倭寇半途截杀,他也是拼死才逃了回来。”

胡襄闻言,一阵天旋地转,随即他稳了稳心神,沉着脸道:“速速叫众将前来议事。”

道台衙门的大堂中,牛油大烛将整个大堂照得灯火通明,文武两班分列左右争吵、谩骂、窃窃私语。

当胡襄走进堂中时,一名将领走了出来,迫不及待道:“大人倭寇攻入招宝山,旋即登岸,我等是出战迎敌,还是固守宁海,请大人示下。”

宁波知府戴继出列道:“大人,招宝山被倭寇控制,便掐断了观海卫和定海后所的联系,如今我们当镇之以静,防止贼军攻破定海、威胁宁波。”

戴继的话刚刚说完,却见另一名将领走了出来:“戴知府这时候说这种话,是只顾着你们宁波府,却不管杭州府了,倭寇若是沿海北上走海路,或是西行穿过慈溪、余姚,绍兴府河杭州府岌岌可危。”

说到这,他转头拱手对胡襄道:“大人,在下觉得此时应该带兵赶往观海卫和招宝山之间的龙山所驻防,以防倭寇北上,待再调观海卫、临山卫南下,一举歼灭这股倭寇。”

戴继闻言,顿时大怒,指着那名将领道:“胡说八道,若是此刻去了龙山所,倭寇不走海路,而是西行宁波,沿慈溪进入上虞,又当如何?”

那名将领仗着自己是苏时秀亲信,冷声道:“戴知府说的这条路,山路难行,倭寇不会那么傻。”

“够了!”胡襄一排大案,狠狠的瞪着两人,“传令,全军开拨,从慈溪绕行至龙山所。”

戴继闻言大惊失色:“道台大人,万万不可啊。”

胡襄瞪着他骂道:“昏聩,龙山所有督师大人拨给的三门佛郎机,若是落入倭寇手中,那就出大事了。”

戴继不依不饶道:“倭寇从来轻装简行,他们要了佛郎机又有何用,万一他们西行,浙江局面立刻便要糜烂了。”

胡襄面色阴晴不定,最后他咬了咬牙道:“我意已决,再勿多言。”

看着胡襄笃定倭寇北上,戴继心如死灰。

继续阅读:第603章 会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