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羽平淡的说着这件事。
古代的寒门子弟和平民可不同,寒门子弟也并不是指的平民,相反,寒门子弟乃是祖上阔绰过,只是最后家道中落!
这和平民可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朱元璋和朱标闻言,脸上也满是复杂。
他们没想到,这背后竟然是这个原因。
“秦羽,难道南北方的诧异如此明显?这些豪门掌控力这么强吗?”
朱元璋有些震惊的问道。
秦羽淡淡回道,“陛下,五胡乱华的时候,北方子弟被杀的仅剩五百万人!”
“之后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衍生息,但也一直都是北方大地容易被侵略,所以北方注定不是经济中心,学子比不过南方,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但陛下还不明白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
“因为这件事代表的严重性,还不仅是如此!”
话音落下。
朱元璋有些震动了。
“秦羽,这事情的严重性还不只是如此?”
朱标和朱婉宁的目光也看了过来。
“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看遍长安花,科举的脱颖而出,就代表着当官!”
“这么多的南方学子,豪门子弟当官。”
“这影响可不是一点的坏!”
“我在后世看过一个统计,这个统计我很多都记不清了,但唯独记得一条,那就是大明的官僚家族!”
朱元璋声音骤然提高几度的道,“官僚家族?”
“不错,就是官僚家族,自汉朝的世禄世卿制结束,隋朝科举制的出现,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
“科举毋庸置疑,这是最伟大的一项制度,他给了天下学子一条路!”
“但即便如此,还是避免不了我说的官僚家族。”
“何谓官僚家族,就是一个大家族,其后代的诸多子弟共同入朝为官,这样就导致一种必然的结果,彼此守望相助,官官相护!”
“试想一下,当一个郡县,一个豪门子弟的后代遍布朝中,甚至在当地为官,那么强取豪夺,就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
“因为对这些世家而言,他们就有了保护伞!”
“甚至这些人当官,和一个普通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他们的晋升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漂亮的履历,然后回朝等待提拔。”
“豪门大族也会彼此互助,毕竟今日在朝堂上你推举我的孙子,明天我提拔你的儿子,这是很正常的事!”
“对他们而言,只要跨过科举这一条大关,那未来的路简直一片坦途。”
“但没办法,北方学子压根就没有跟南方学子比拼的实力,名额几乎全是南方学子的。”
“那么随着时间,这些南方豪门,将会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并且蔓延下去!”
“所以,土地兼并会更严重!”
此话一出。
朱元璋又不是傻子,瞬间就懂了秦羽的意思。
他的一张脸难看无比。
朱婉宁和朱标也同样脸色不好看。
“秦羽,这难道没有别的办法遏制,或者改善一下吗?”
朱元璋沉声问道。
“难道朕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土地兼并发生,然后在咱大明严重下去吗?”
朱元璋握紧拳,一双眼紧紧地看向秦羽。
“当然不是!”
“陛下,任何制度都不会完美,就像陛下的户籍制度和军户,他都有利有弊,但同样,任何问题也不会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土地兼并虽然呈现出一个闭环的趋势,但却并不是没有遏制的办法!”
此话一出。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来。
“秦羽,有这办法你不早说?”
他有些不满。
秦羽无辜的摊摊手,“陛下,关键是您也没有问我啊!”
“你小子,咱说你能解决土地兼并,咱就许诺给你国公之位,你将是我大明朝的第七位国公,咱什么时候没说过?”
朱元璋眼睛一瞪。
“我忘了……”
秦羽一脸无辜。
对这国公之位,他是真的没兴趣,而且他懂一个道理,树大招风。
他这个年龄,哪怕朱元璋真要赐给他国公之位,他也不会接受。
秦羽这话,简直让朱元璋无言以对。
但朱元璋也懒得跟秦羽计较了。
他开口道,“秦羽,快说到底是什么法子!”
“咱还是那句话,你能解决这土地兼并的问题,咱有重赏!”
朱元璋面带急切。
朱标和朱婉宁也面露期待。
他们作为老朱家的人,自然希望大明永世长存,而土地兼并这么严重的问题。
他们自然希望能够解决!
“在大明后期,土地兼并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人看到了,只是无人敢碰!”
“毕竟涉及到土地兼并,这要是一动,就要得罪全国的地主!”
“这背后涉及到的利益,没有人敢碰!”
“朝廷诸公,也一直反对,原因无他,因为大部分朝臣的家中,也是豪门!”
“要动土地,那就是动他们的利益!”
“所以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但直到万历年间,诞生了一个内阁大臣,他名为张居正!”
“他发起了一场变革,这其中就包括解决土地兼并这个问题!”
“也正是因为他,强行给大明续命了几十年,后世对其评价,明实亡于万历!”
“这一切都因为张居正!”
嘶!
众人闻言,不禁倒抽一口凉气。
朱元璋也有些诧异。
“这张居正竟然有这么高的评价?”
秦羽重重点头,“张居正对这个评价,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
想到张居正的一些事迹,秦羽也敬佩的开口道。
“有点扯远了,但张居正面对土地兼并,给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朱元璋震惊的出声问道。
这是什么法子?
“一条鞭法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税务统统归于一样一齐来算,谓之一条鞭法!”
“具体来看,分为几条,第一条就是全国大面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的面积!”
“大明时期一直都出现赋役不均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丁少地广的大地主钱财尽收,但大部分的财政负担一股脑转嫁到农民身上!”
“这毫无疑问,极为不公平,若是按照人头算交税,地主的税太少了,相反,农民的赋税太多!”
“所以当清丈土地之后,那些田多丁少的地主就得乖乖的按土地的面积交税!”
“而土地面积少的农民,就能大大的缓一口气!”
朱元璋眼前一亮。
“这是个好办法!”
“这个张居正的确有几把刷子,有点魄力!”
朱元璋对张居正赞叹道。
从这个政策上,他不仅看出了张居正的本事,他更看出了张居正的魄力!
正如秦羽所说,这件事是很得罪人的事情。
但张居正却这样做了,这是极为难得的一件事。
“第二条呢?光是丈量土地不够吧?”
朱元璋追问道。
“这是自然。”
“这第二条是和第一条丈量土地相辅相成的,张居正规定要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陛下您也知道,从地方上交到朝廷,这中间要过不少人的手,这些官吏在中间层层搜刮,这导致上交的税款很少!”
“张居正的这个办法,就避免了官吏搜刮,相反,税款能平安到京!”
“第三条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这完善了征收办法,比之前的淋尖踢斛好了太多!”
“这三条政策,直接大幅度的缓解了土地兼并这个难题!”
“只可惜,这一条鞭法,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