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朱棣有求自己,秦羽率先打破了这份尴尬:
“永乐大帝此番找我,可与更改封地一事有关?”
看着料事如神的秦羽,朱棣恨不得给他竖起大拇指。
“不愧是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本王当真什么都瞒不过你。”朱棣又是一记马屁拍来,
秦羽扯了扯嘴角。
朱棣那点小心思都写在脸上了,只要眼睛不瞎都知道他有事。
秦羽直接打断了溜须拍马屁的朱棣。
堂堂永乐大帝给他溜须拍马,秦羽只想说受不起。
“燕王就不要搞这些虚的了,说吧,有关更改封地一事,燕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见小心思被捅破,朱棣也不再装了:“实不相瞒,自从那日先生给本王提议,回去后本王思来想去,终不能做决定。”
“先生觉得,本王是打东边呢还是西边,北边呢还是南边?世界这么大,本王从哪下手胜算会多一些?”
“先生见多识广,不如给本王提一条明路,看本王就究竟打哪,能顺利一些?”
朱棣眼睛里闪过精光!
一旦外封,他能依靠的本钱,就是朱元璋给他的人!
为求稳妥,当然是柿子挑软的捏!
但他对这世界也没那么多的了解,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想到了秦羽!
“依永乐大帝的本事,不管打哪,应当都能顺利。”
面对忽然夸赞的秦羽,朱棣总觉得这话多少带点损人的味道。
“还请先生指明!”
第一次,由不得他不慎重。
必须一击即中,不然按照朱元璋的性子,只怕是没有第二次的机会!
朱棣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秦羽也沉思了后开口道。
“虽然依燕王你的本事打哪都可以,但既然燕王如此信任我,选择问我,那我便给出一点意见。”
朱棣怔了怔身子,极为认真的看着秦羽,等着他接下来的话。
看着认真听课 ,像极了三好学生的朱棣,秦羽不由的觉得好笑。
当永乐大帝朱棣的老师,这要放到后世,绝对能吹一辈子牛逼了!
“我建议,燕王还是往南打比较好。”
“为何?”朱棣忍不住心里的疑惑问道。
秦羽淡然一笑道,“南边气温偏高,属于热带,只要燕王打了过去,一年可耕种三四次,只要燕王足够勤快,想要饿死根本不可能。”
“这是燕王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年可以耕种三四次?
这可是目前耕种次数的数倍,如若真有这么个好地方,可以频繁耕种粮食,那还愁大明的百姓没饭吃?
所谓的繁华盛世,说的也不过是百姓都能填饱肚子,饿不死罢了!
但至今,纵观秦汉唐初,还没有一个盛世能让百姓吃饱肚子!
一旦自己真的打下这么一个好地方,那大明,距离真正的盛世还远吗?
朱棣顿时眼前一亮,急切的追问道:“先生,不知这南边,指的是哪里,您可否说的具体一点?”
“具体可以去东南亚那边。”
“东南亚?”朱棣一脸困惑。
这东南亚是何地,他未曾听说过啊。
但这个名字,他记住了。
……
“父皇,您找儿臣?”
看着忽然宣见自己的朱元璋,朱标有些疑惑。
他跟马皇后刚送走秦羽不久,按理说,朱元璋这个时候应该在马皇后那,询问有关秦羽一事,怎么反而宣见自己来金銮殿了呢?
难道是又有什么重要的国事,想要与自己商议?
朱元璋随手拿起被堆放在最上面的奏折,极具威严的说道:“你自己过来看看吧!”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眼神带着莫名的意味。
这样的朱元璋令朱标很是不安。
难道被自己猜中了,朝廷真的出什么事了?
朱标接过奏折,刚刚翻开,就听朱元璋冷哼一声:
“老四可真是好样的,自从永乐一事一出,他就开始本性暴露,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异地称王,亏这小子能想的出来。”
再说这话的时候,朱元璋虽表情极为严肃,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强压感,但却那语气,却不像是生气的样子。
异地称王?
朱标连忙看向奏折,当看清楚朱棣奏书上的恳求,他不由得一愣。
朱棣,海外封王?
这小子,什么时候开窍了,竟连异地称王这种好点子都能想到?
朱标转瞬间便想明白了。
看来最近日子朱棣没白跟秦羽走那么近,着实学到了不少。
自从上次秦羽提前泄露了大明之后的发展,以及朱棣造反一事,他现在在朝中的地位很尴尬。
更是让朱元璋对朱棣不敢重用。
否则一旦出现意外,整个大明搞不好就要陷入战乱!
但对朱棣的处理,他也不知如何处理!
毕竟,这都是未来的事。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朱棣都将朱元璋的候选人从皇位上拉了下来,这一做法,注定让朱元璋心里膈应,对其有所防备!
更何况,现在的太子朱标不一定英年早逝!
这就让朱棣的地位,更加尴尬。
而对处境尴尬的朱棣,离开大明,海外封王是目前来说最好的选择。
你能打下多大的地盘,那是你的本事!
朱棣若能离开大明,他朱标这个当哥哥的也是开心。
至少他不仅能远离未知的危险,还能不影响会因为削藩一事影响兄弟之间的感情。
“对于老四向咱借兵借粮,去海外扩张,自己称王扩张国土这一事,标儿,你怎么看?”朱元璋看向朱标,意有所指。
朱标坦然道;“儿臣觉得四弟这一想法很好,儿臣支持四弟这一举动。”
面对这么快就开始支持朱棣的朱标,朱元璋有那么一丝的震惊。
看来朱标比他想象的聪明,也更加疼爱兄弟,毕竟朱允炆是他的儿子!
而且,这一手异地封王,朱标这么快就参透了其中的弊端。
“标儿不妨说说,你为何支持老四。”
“这可是封王啊!”
但朱标不为所动,继续开口道。
“儿臣觉得四弟这一举,不仅解决了削藩一事,还扩充我大明疆土,虽然扩充疆土有一定风险,但利益也很大、甚至能够缓解藩王权力过大的矛盾!”
“儿臣觉得,四弟这一提议对大明来说,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