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赞同的点了点头。
接着只见朱标继续道:
“在之前秦羽提及削藩、以及允炆等事后,就注定各路藩王这一隐患,这件事并不像父皇所说的那么美好,无论是谁称帝,各路藩王都是一个大隐患。”
“纵然儿臣登基,儿臣压得住。”
“但允炆呢?”
“若藩王不除,根基不稳。”
“可不管是杀了他们,还是将其囚禁,贬为庶民,都有伤亲情,因为皇权,血缘至亲争得头破血流,这也会让外人看了笑话。”
“可若各路藩王都选择去海外发展,那便不一样了,削藩一事将从根本上解决。”
“各路藩王不在大明境内、全都在海外发展、无论他们打下多少基业,那都是我大明的,且他们在海外都有自己的封地,根本不会影响到大明境内。”
“若有朝一日大明发生变故,那海外,也都是我朱家的血脉,只要朱家血脉还在,何愁大明江山不会回归?”
“即便各位弟弟败了也没关系,我们顶多损失一点兵力财力,可若赢了呢,所获得的收获儿臣简直不敢想象。”
“儿臣觉得四弟这个想法很不错,这对大明来说,也是很好的开端。”
见朱元璋盯着自己看不说话,朱标顿了顿,继续坚持己见道:“如若弟弟们都在海外站稳跟脚,那我们大明的江山,也不至于因为任何一脉的过失而毁掉。”
“弟弟们打下的基业,也都是为了捍卫我大明江山,捍卫祖宗们打下的根基。”
“且这般做法,对弟弟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历练,父王应该不想再看到下一个二弟。”
“身为藩王,仗着自己的身份无所事事,整日就知仗势欺人,如若不给他们一些苦头,他们永远不会成长。”
“儿臣觉得,父皇应当答应四弟这一请求。”
看着坦然说出自己见解,想法的朱标,朱元璋内心很是满意。
这些话,也正是他心中所想!
不愧是他看中的标儿,一眼便可看出其中利益,且能很好的做出选择。
“既然标儿都这么说了,那咱就允了老四的上书。”
“晚些,咱就下旨通知各路藩王,将他们全都发配到海外去。”
“届时他们就各凭本事,有多大的能耐,就占多大的位置。”
听到朱元璋要将所有藩王都发配到边塞,朱标有些震惊。
他连忙开口道:“父皇,儿臣觉得暂时还是不要将弟弟们全都发配到边境,儿臣觉得,还是先让老四一人去。”
“这是为何?”
“儿臣觉得,还是要遵从弟弟们自己的选择。”
朱元璋皱了皱眉:“他们若不去,那削藩一事,又如何从根本解决?”
面对朱标的这个提议,朱元璋觉得他有些自相矛盾。
他儿子众多,且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并非所有人都像朱棣这般有野心,肯吃苦。
朱标耐心解释道:“儿臣觉得,还是让老四这个领头羊先去,若老四在外面混的风生水起,必定会激发起各位弟弟们的斗志。”
“届时,不用父王下旨驱赶,他们也会主动请封去边境,自行封王。”
“虽然都是去边塞,但驱赶跟自愿却是两个性质。”
“若是自愿,他们会斗志勃发,即便没有父皇的干预,他们也会拼了命的创出一片天地。”
“可若父亲强行将他们安排到边境,那他们没有斗志,甘愿窝在自己的封地,当个闲散的王爷,那这与他们现在又有什么区别?”
“好!!!”
听了朱标的见解,朱元璋爽朗的大笑出声。
他内心对这个培养人,更是满意的不得了,能连这一点都想到,足以可见朱标的心思有多细腻。
“不愧是咱的儿子,想的如此周到。”
“那你觉得,咱应该把老四分配到哪里?”
朱标沉思了片刻,道:“儿臣觉得这既然是老四自己提出的意见,还是让老四自己来选封地。”
“儿臣觉得,老四心里应当有了可去之处,父皇不如问问四弟,在做抉择。”
朱标觉得这件事,朱棣必然心里有数!
甚至……可能已经问过秦羽。
那他也不必过多干涉!
朱元璋赞同的点了点头。
“好,那咱就按照你说的,看老四那小子选哪,在下圣旨。”
啪啪啪!!!
伴随一阵巴掌声,马皇后从帘子后面走了出来。
她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重八,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咱们的标儿已经长大了,他可以独当一面了。”
“还有老四那小子,自从跟秦羽走得近后,也长大成熟不少,这次异地称王这一决定,可是给你解决了不少的麻烦。”
“我觉得,重八你不仅要答应老四这个要求,还要给他这个起头者多一些好处,一则给老四一些鼓励,让他更有冲劲,二则这样才能使别人眼馋,激发孩子们的斗志。”
“老朱家的孩子,不该贪图享乐!”
“秦王的事情,不能重蹈覆辙了!”
看着忽然出现的马皇后,朱元璋脸上也跟着露出笑容。
面对马皇后的这个提议,朱元璋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那咱就听妹子的,多给老四那小子一些好处。”
“在上书中,老四那小子要平分打下来的金银国土、以及粮食,看在妹子的面子上,那咱就多分给他一成好了。”
一成看似不多,可若换成真正的实物,其中的实物是足矣令人艳羡的程度。
且随着朱棣所打来的东西越多,这一成所换成的实物也会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