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官绅一体
尽无穷2025-07-28 17:214,345

  雍正五年春,紫禁城内的风带着一丝凛冽的寒意。

  乾清宫内,雍正端坐在御案前,眉头紧锁。

  弘时与允禩私下会面,书信往来频繁,言辞间隐隐透露出不臣之心,这些信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

  “为何呢?”雍正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与失望。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允禩曾是朝中权倾一时的八爷,虽在雍正登基后失势,但其在朝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虽然现在雍正已经坐满了皇位,拆解了其他人的势力。

  而弘时,作为自己的次子,却与允禩勾结,意图不轨,这让他既愤怒又心痛。

  “来人。”雍正沉声唤道。

  苏培盛快步走进殿内,躬身行礼:“皇上。”

  “传旨,召允禩即刻进宫。”雍正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苏培盛领命退下,雍正重新坐回御案前。

  不多时,允禩匆匆赶到乾清宫,神色恭敬地行礼:“臣弟叩见皇上。”

  雍正抬眼看了他一眼,目光如刀,他缓缓开口:“八弟,近日可还安好?”

  允禩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托皇上洪福,臣弟一切安好。”

  雍正冷笑一声,将手中的信封递给他:“这是朕近日收到的一封信,八弟不妨看看。”

  允禩接过信封,拆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信中正是他与弘时往来的密信内容,字字句句都被雍正掌握得一清二楚。

  雍正冷冷地看着他,语气中带着讥讽:“八弟,朕待你不薄,你却与弘时暗中勾结,意图不轨,真当朕是瞎子吗?”

  允禩跪倒在地,额头冷汗直冒:“皇上明鉴,臣弟绝无二心!臣弟只是与弘时叔侄之情深厚,所以想为弘时谋个好前程,并无谋反之意,请皇上明察!”

  雍正站起身,走到允禩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八弟,朕念在兄弟之情,今日不与你计较。但你若再敢有半分不臣之心,休怪朕不念旧情。”

  允禩浑身一颤,连忙叩首:“臣弟不敢!臣弟定当谨遵皇上教诲,绝不再犯!”

  雍正挥了挥手,语气冷淡:“退下吧。记住,朕的眼睛,时刻盯着你。”

  允禩如蒙大赦,连忙起身退下。走出乾清宫时,他的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心中既惊又怒。

  他知道,雍正已经对他起了疑心,今后的每一步都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他现在也很后悔,自己现在这个情况,又有什么底气去参与进入皇室的斗争呢?

  而乾清宫内,雍正重新坐回御案前,目光深沉。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随后唤来心腹大臣:“将这封信交给弘时,告诉他,朕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要自误。”

  大臣领命退下,雍正长叹一声,心中既有对儿子的失望,也有对朝局动荡的忧虑。

  他知道,这场权力的博弈不会这么简单结束,而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胤禛晚上来到了坤宁宫。

  夜色沉沉,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坤宁宫内,烛火微微摇曳,映照出宜修瑰丽的面容。

  她正坐在榻边,手中捧着一卷书,神情专注,忽然,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太监低声的禀报:“皇上驾到。”

  宜修抬头瞧了一眼,然后低头继续看书。只见胤禛缓步走进殿内,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与凝重,宜修坐着没动,口中说道:“臣妾恭迎皇上。”

  胤禛无奈,语气中带着几分倦意:“你连个样子都不做一做。”

  宜修见他神色不对,便柔声问道:“皇上可是累了?臣妾让人备些安神的茶来。”

  胤禛点了点头,走到榻边坐下,目光有些失神。

  宜修见状直接道:“你可是有心事?今天又发生什么了?”

  胤禛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缓缓道:“今日我收到密报,弘时与允禩私下往来,书信中言辞不轨,似有结党之意。”

  宜修闻言,虽然早就料到了但还是有点吃惊:“弘时还小,慢慢教就教好了,他小时候你也不管人,现在只能慢慢改了。而且面对皇位的诱惑,谁能不心动呢?你也很清楚吧。至于允禩,他如今已被你压制,想必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胤禛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我何尝不知道?可弘晖不也很好的长大了,弘时身为我的儿子,却与允禩勾结,实在令人心寒。”

  宜修轻轻拍了拍胤禛的手背:“你应该也和他说过了吧?他都这么大人了,会懂的。”

  胤禛点了点头,心中的烦闷似乎减轻了许多,他反手握住宜修的手,轻声道:“有你在身边开解,我心中宽慰不少。”

  这时,宫女端来了安神的茶。宜修亲自接过茶盏,递给胤禛:“来,喝些茶吧,安神静心。”

  胤禛接过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茶香沁人心脾,仿佛连心中的郁结也随之消散。

  他放下茶盏,长舒了一口气,语气轻松了许多:“皇后果然懂得朕的心思。”

  宜修笑道:“咱俩都当了多少年的夫妻了?再不懂就是白痴了。”

  胤禛看着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伸手轻轻抚过宜修的脸颊道:“是啊,都快30年了,有你在,朕便觉得心安。”

  宜修虽然对胤禛的触碰不满意,但对他的话倒是听了很舒服,两人相处了这么多年,宜修也就没躲开。

  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温馨而宁静,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映照在两人的身上,仿佛为这深宫中的温情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辉。

  夜深人静,胤禛在宜修的陪伴下,心中的烦闷渐渐消散。他知道,无论朝局如何变幻,至少在这坤宁宫中,还有一个人始终站在他身边,为他分忧解难。

  胤禛今年开始,就要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了。

  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清朝初年清军刚入关的时候,清政府为了争取官绅们的支持,就说在清朝做官或者取得功名的士绅,你本人就不用服差役,家里人也可以按照官员品级减免部分丁税。

  可现在,成了官员以及他一大家族的人都不用当差役了,在收税时丁税也是压根儿不收了。

  在火耗归公之前,官员们在收火耗银时,也会绕开这些士绅家族,只收平民百姓的。

  这样也就造成了阶级冲突日益加剧,抓着老百姓薅个不停。

  雍正直接下旨:

  “朕惟国家设官分职,原以为民。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乃古今之通义,亦天理之当然。今闻各省官绅,多有倚恃权势,不纳钱粮,不服差徭,以致小民偏累,苦不堪言。此等积弊,深为可恶。着各该督抚严行查禁,务使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毋得再有违抗。倘有仍前抗违者,即行参奏,从重治罪,决不宽贷。钦此。”

  官绅阶层可以逃避赋税和徭役,所以范进中举之后,有许多人前来投靠他,希望能够免除徭役和赋税。

  雍正认为官绅与平民一样,都应承担纳税和服役的义务,不能因身份特殊而逃避责任。

  官绅本人还是不用服差役的,但是家族里的其他人和老百姓一样,都必须当差服役。现在丁税取消,只收地税,所以士绅家族地税必须全额交税,没有任何减免。

  而且现在火耗归公,这些人的火耗钱也必须要交,和其他老百姓一样,严禁官员再绕过他们,只收老百姓的火耗银子。

  也就是说之前火耗银是非法的,本来就不应该收,不交是正常的。但是现在合法了,所以全都必须要交,不交就违法了。

  胤禛要求各地督抚严格执行这一政策,对违抗者严惩不贷。

  官绅阶层长期以来享受免税免役的特权,这一政策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许多官绅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贬低。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官绅联合抵制政策的现象。

  部分官绅表面上遵从政策,但暗中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责任,例如贿赂地方官员、谎报田产或以其他名义规避赋税和徭役。还有一些官绅利用自己在地方的影响力,煽动舆论,试图削弱政策的执行力度。

  不过因为报纸现在的扩发性越来越广了,所以舆论已经起不了太大效果了。

  有些地方官员也在执行这一政策时面临巨大压力,毕竟这些人本来也不是有多想为百姓好,只是迫于皇帝的压力而已。

  一方面,他们必须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否则可能被问责;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轻易得罪地方官绅,因为这些官绅往往在地方上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

  一些地方官员因此选择敷衍了事,或者与官绅达成某种妥协。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存在差异。在一些地方,官员严格执行政策,官绅被迫纳税服役;而在另一些地方,政策形同虚设,官绅依然享受特权。

  这些问题就要慢慢解决了。

  雍正四年的夏天,格外炎热。烈日高悬,炙烤着河北保定府的一座小村庄。村口的槐树上,知了拼命地鸣叫着,仿佛在抗议这难耐的酷暑。

  村东头的茅草屋里,李老汉正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滴落。他的儿子李大牛从田里跑回来,脸上满是兴奋:“爹!听说了吗?皇上下了旨,官绅也得跟咱们一样纳粮当差了!”

  李老汉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当真?”

  “千真万确!”李大牛激动地说,“县里的衙役都贴出告示了!这下咱们不用再替那些老爷们交双份粮了!”

  李老汉长叹一声,眼中泛起泪花:“老天开眼啊!这些年,咱们种的地,一半的收成都得交给那些老爷,剩下的连糊口都不够……这下总算有盼头了。”

  与此同时,村西头的一座高墙大院里,保定府的举人老爷王德山正坐在凉亭里,脸色阴沉。他的儿子王少爷站在一旁,愤愤不平地说:“爹,这雍正皇帝也太不讲情面了!咱们王家世代为官,怎能跟那些泥腿子一样纳粮当差?这不是辱没祖宗吗?”

  王德山冷哼一声,手中的茶杯重重摔在石桌上:“哼,皇上这是要断了咱们的活路!这些年,咱们靠着田租和免税,才能维持体面。如今这一来,咱们的日子还怎么过?”

  王少爷咬牙切齿:“爹,咱们可不能坐以待毙!不如联合其他乡绅,一起上书朝廷,请求收回成命!”

  王德山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上书?皇上铁了心要整治咱们,上书有什么用?不如……咱们暗中使点手段,让这政策执行不下去。”

  保定府的知府张大人此刻正坐在衙门里,眉头紧锁。他的师爷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名册:“大人,这是本府官绅的名录,按皇上的旨意,他们今年都得纳粮当差。可是……王举人那边已经派人来打过招呼了,说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求大人通融。”

  张大人叹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差事可真难办啊!一边是皇上的严令,一边是地方乡绅的压力,稍有不慎,我这顶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

  师爷低声劝道:“大人,不如咱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皇上远在京城,哪里知道咱们这儿的情况?”

  张大人沉默片刻,最终摇了摇头:“不行,皇上派了钦差大臣下来巡查,若是被查到,咱们的脑袋都保不住。还是按旨意办吧,至于那些乡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几天后,李家村的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的槐树下,兴奋地议论着新政。李大牛站在人群中,高声说道:“乡亲们!皇上给了咱们活路,咱们可不能辜负皇恩!今年咱们种的粮食,终于能留给自己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队家丁簇拥着王少爷走了过来。王少爷冷笑着扫视众人:“你们这些泥腿子,别高兴得太早!朝廷的新政,可不是你们能享受的!”

  李大牛不服气地站出来:“王少爷,皇上说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你们王家也得交粮!”

  王少爷脸色一沉,挥手示意家丁上前:“给我打!看谁敢再胡言乱语!”

  村民们被打得四散奔逃,李大牛也被打得头破血流。李老汉抱着儿子,老泪纵横:“这世道,怎么还是这么不公啊……”

  烈日依旧炙烤着大地,但李老汉的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他低声对儿子说:“大牛,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皇上既然给了咱们活路,咱们就得争到底!”

  李大牛擦干脸上的血迹,坚定地点了点头:“爹,我明天就去县里告状!我就不信,这天下没有王法了!”

  与此同时,王德山坐在凉亭里,望着远处的田野,心中却隐隐不安。他知道,这场炎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继续阅读:第208章 叛徒马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陷于缧绁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