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雍正在派使团赴俄国彼得堡祝贺彼得二世即位的同时,派出一随队使团到伏尔加河地区慰问土尔扈特部。
八月十九日巳刻,就在刹那间,地动山摇,京师发生了强烈地震。
皇宫之中,琉璃瓦纷纷坠落,宫殿墙壁出现道道裂痕;圆明园里,亭台楼阁摇摇欲坠,往日的宁静被恐惧打破;畅春园亦是一片狼藉,美景不再。太和殿一角轰然倾颓,像是历史沉重的叹息。这场地震极为惨烈,无情地夺走了二万多人的生命。一时间,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整个京城笼罩在悲痛的阴霾之中。
上辈子,胤禛因为自己十三弟的去世,认为这是天谴,好歹这辈子没有发生这些事。
胤禛按部就班的安排,清政府安抚灾民,拨银两作修理费,赏给八旗兵丁及满、汉大小文武官员俸银。
这次事件却让宜修想起了明朝的天启大爆炸,她得问一问这件事情去。
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唯有从古籍中寻找线索。在清代的宫廷,文渊阁和昭仁殿是藏书最为丰富之地。宜修知晓文渊阁中藏有明代的典籍,于是,精心收拾一番后,便带着宫女太监前往文渊阁。
宜修知道在文渊阁中藏有明代的典籍,所以直接收拾收拾去了文渊阁。
“参见皇后娘娘。”负责文渊阁看守的太监和侍卫见到宜修来了连忙请安。
“起来吧,我进去找一些书。”说罢,她轻轻推开文渊阁的大门。
一股陈旧的书香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耸的书架,比人还要高出许多,书架上密密麻麻地塞满了书籍,像是一座知识的巍峨山峰。
宜修不禁感叹,无论来多少次,这壮观的景象都能让她心生震撼。她缓缓向里走去。越往里走,书架上的灰尘也越来越多。
“这里应该及时打扫一下吧。”宜修不满地皱了皱眉,跟随着的小宫女连忙点头:“奴婢马上就打扫。”
剪秋:“等皇后娘娘走了再弄。”
小宫女诚惶诚恐:“啊,是。”
宜修继续找书,没有过多在意,她的心思全在寻找明朝相关的典籍上。然而,找遍了眼前的书架,却一无所获,于是问那个小宫女:“关于明朝的典籍在哪儿?”
小宫女:“这些都在地下。”
宜修看着地下储存室被缓缓打开,恍惚间,看到了许多日本士兵冲进来的身影与叫喊,它们把皇家书库中的书,一箱一箱的往外搬,最后运往日本储存起来,成为了日本的东西。
当时的日本士兵已经接到了命令,一定要将书籍抢过来,其他的无所谓。毕竟日本早就想取代中国了,趁着中国虚弱,自然要抢走中国的书籍,毕竟书籍代表着文化和思想的传承。
而其他的外国人,大多数只知道抢奇珍异宝,当然有一小部分人,发现了日本人在抢的东西,互相争夺起来也抢走了一部分。
当时外国将许多的中国古籍都抢走了,所以后来日本和欧洲那边的人写出了许多,听起来像是中国这边的歌曲。实际上都是基于从清朝这边抢夺过去的书籍写出来的。
“娘娘?”小宫女的声音唤回了宜修,她跟着举着蜡烛的宫女往下走去。
通往下面的楼梯是木质的,但是很结实,宜修扶着光滑的扶手,小心的往下走。
宜修下去的时候,下面已经被照亮了。
宜修找到了。
《明熹宗实录》中记载着:“塌毁房间共一万零九百三十一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人。”“屋舍碎坏,不可胜计也。震压、冲击、蹂踏死者,不可胜计也。”“王恭厂火药局失火,炮发沿近屋舍,人民已无噍类。”“王恭厂之变,地内有声如霹雳不绝,火药自焚;烟尘障空,椽瓦飘地,白昼晦冥,西北一带相连四五里许房舍尽碎。”
接着,她又翻开《明宫史》,上面写道:“杀有姓名者几千人,而阖户死及不知姓名者,又不知几千人也。凡坍平房屋,炉中之火皆灭。惟卖酒张四家两三间之木箔焚然,其余了无焚毁。凡死者肢体多不全,不论男女,尽皆裸体,未死者亦皆震褫其衣帽焉。”
宜修看着这些文字,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在明朝那个时期,会有炸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吗?就算火药的量很大,也不可能爆炸的时候亮如白昼啊?她不禁想起了未来的武器,核武器爆炸时那恐怖的威力和奇特的现象。可是,如果明朝那个时候就能研制出如此厉害的炸药,那为什么之后还会被清朝入侵呢?
带着满心的疑惑,宜俢继续翻找相关资料。在《明通鉴》中看到:“戊申,王恭厂灾,火药局也。是日雷震,火药自焚,地中霹雳声不绝,烟尘障空,白昼晦冥,被灾及晕仆死者无算。”《颂天胪笔》里记载:“俄顷,有声如震雷,西北起,振撼天地,黑云乘之簸荡,坏民居室,数里无存。巨石从空飞注如雨,男女死者以数万计,驴马鸡犬皆尽断臂、折足、破额、抉鼻者,枕籍街衢咸满。”而《天变邸抄》中更是详细描述了“白露著树如垂棉,日中不散”,前门角楼出现青色火团等奇异景象,还记载了爆炸时“但见飙光一道,内有大光”“烟尘障空,白昼晦冥”,以及那奇特的“脱衣现象”等。
宜修感觉有些细思极恐,怎么感觉像是核武器爆炸,还有像灵芝一样的蘑菇云……明朝那个时候,火药局有这么大的能力吗?
“周围十三里…都化成了灰烬,皇宫,金晨也受到了波及,仿佛遭到了地震,很多宫殿,房屋被震塌,很多官员都死伤无数。”宜修慢慢推测着,她虽然重生一回,但她可没有在明朝待过。
巨大的木头和石狮子都能从天空上飞起来,大街上还下起了尸雨,而且爆炸之前还有火球飞出…
“火球?难不成是点燃的大炮?”宜修可不认为这是天谴,因为真正的天谴可不是爆炸,虽然当时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屠杀东林党人,但如果真的有天谴,绝对不是这样的。
欧洲那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现在差不多该有燃油汽车了,宜修不得不开始推测:‘难道是当时来到明朝的犹太人……制造了这场爆炸?毕竟西方那边发展的现在已经比中国快很多了,炸药出现如此大的爆炸效果也是情有可原,光明会不就是这样吗?就喜欢搞乱其他国家,信邪神,以杀人为乐。’
宜修现在开始思考,明朝的时候有没有传教士?不过这种事情哪能思考出来,宜修干脆直接去找学士去了。
果然,明朝时候就有从欧洲过来的传教士。最出名的当然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明朝的时候,要比清朝要开放很多,也会积极学习外部的知识,所以宜修推测,可能不仅仅是传教士,还有商人也会来。
清朝末年的鸦片交易就是由犹太人主持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明朝也有犹太人呢?宜修记得是有的,犹太人在北宋时期就过来了。
宜修想到了之后的光明会,犹太人进入各个国家,通过权钱色的交易,以及武力威胁控制搞垮一个国家。
不过这是之后的事了,在现在的犹太人他们只是以毁灭别的国家为乐,到了后来才开始变聪明,从控制别的国家的经济到控制别的国家的政治,因为在二战之后,他们发现控制经济没有用。
宜修变成灵魂之后倒是也去过欧洲,隐约好像记得犹太人的那个教,实际上是一个以血腥祭祀,信奉邪神的教。
尤其喜欢献祭幼儿,因为手段太过残忍,所以被各个国家追杀。
宜修问那位从明朝下来的老学究:“您知不知道欧洲的武力,可以造成天启大爆炸那样的爆炸呢?明朝的大炮就是参照欧洲的,但是作为一个国家,肯定不会让对方把先进的技术学到…”
那老学究本来就隐隐有感,现在更是控制不住的颤抖:“如果,如果没有天启大爆炸,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官员平白无故死去,而且那场大爆炸,造成了无数的白银损失,也就导致之后国力虚弱…”
老学究很快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闭上嘴。
“不用担心这里没别人。”宜修安抚地拍拍他的肩膀:“肯定有很多官员死亡,也就是精英领导阶级的死亡,再加上东林党的覆灭…如果没有天启大爆炸,说不定明朝还能再延续很多年,毕竟爆炸导致的人死了,财也没了…我怀疑当时的犹太人,很有可能被明朝的人雇佣过去研发炸药了,结果引狼入室了…”
老学究战战兢兢,头也不敢抬的,跪下:“老臣不敢。”
“这话是我说的,和你没关系。”
宜修整理了一下衣服,离开了,转身就回了坤宁宫。
————
直隶总督李卫刚处理完一摞棘手的政务,正想稍作歇息,一封加急家书却让他瞬间变了脸色。
信中所言,竟是他老家的两个堂弟,倚仗着他的名头,在乡里横行霸道,强行兼并农民土地,稍有反抗便拳脚相加。那两个堂弟嚣张至极,放言“我哥是李卫,随便你们告状”。
李卫怒不可遏,心中又羞又愧。他为官一向清正,岂容亲属如此胡作非为。当下,他立刻派人将两个堂弟押解到府中,声色俱厉地斥责一番后,便提笔写了奏折,向雍正帝请旨,要求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哪怕是大义灭亲也在所不惜。同时,他又想到堂叔年事已高,若两个堂弟获罪,无人侍奉左右,便又恳请雍正帝将堂叔另一个在甘肃任官的儿子平级调回,以尽孝道。
奏折呈上去没几日,便有了回音。雍正帝被李卫的公私分明所感动,不仅批准了对其堂弟的惩处,还同意了他调人尽孝的请求。李卫领旨谢恩,心中暗暗发誓,日后定要更加勤勉奉公,不负圣恩。
西北战事却如乌云压境,让整个朝堂都笼罩在阴霾之中。
傅尔丹,这位受命出征的将领,果如传言般轻敌冒进。他不顾众人劝阻,贸然进军,结果正中敌军圈套,一场大战下来,清军大败。傅尔丹倒是捡回了一条命,因为他临阵脱逃,灰溜溜地逃了回来,可他的副将军巴塞却战死沙场,北陆军更是伤亡惨重,损失大半精锐。
消息传到京城,胤禛气得将手中的茶盏狠狠摔在地上:“傅尔丹误我大事!”这一战,损失的不仅是兵力和物资,更严重挫伤了清军的军心。毕竟,这可是满人的军队,如此惨败,让朝中许多满族大臣都颜面无光。
宜修听闻此事,心中也是忧虑,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不会变化,她想起上辈子乾隆朝想对西北用兵时,大臣们因畏惧而不敢前往,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此次西征大败的影响。
她找到胤禛,说道:“胤禛,这战事的关键,不仅在将领,更在谋略与军备啊。”
胤禛听后,若有所思,微微点头。
不久后,军报又至,噶尔丹策零竟联络上了俄罗斯和瑞典人,得到了一批先进武器。
清军因武器落后,无法继续推进,只能暂时退守已占领的半壁土地。
胤禛与怡亲王允祥紧急商议对策,宜修也参与其中。
她灵机一动,向二人讲述了明朝天启大爆炸的事件:“胤禛,十三弟,这天启大爆炸虽原因成谜,但有可能是当时的外国人被请来研制火药造成的爆炸,足以见得科技和火器的力量。如今咱们与敌军交战,武器落后便如此被动,若不重视科技军备,日后怕是更艰难。”
胤禛和允祥听后,大为震动。
他们对视一眼,其实在满族人入关之后,满族人自然会研究上一个朝代是如何灭亡的,才渐渐察觉到传教士和外国人的异样。这些人在大清的土地上频繁活动,看似传播教义、交流文化,实则行为鬼祟,暗中似乎在窥探着什么。出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他们对于闭关锁国的态势才愈发加剧。
允祥说道:“皇上,皇后娘娘所言极是,咱们必须要重视武器发展,不能再吃这种亏了。”
胤禛沉思片刻,点头道:“传朕旨意,即刻着手研究新式武器,招揽天下能工巧匠,务必不能再让我大清的军队因武器落后而受制于人。”
胤禛身为皇帝,知晓许多前朝机密和当下隐患。
他深知,闭关锁国并非长久之计,但是如果彻底打开国门,接下来所遭遇的可能会失控。但…迎难而退,未来只会更惨,当缩头乌龟,也只能保一时平安。
【作者题外话】:想完结,完结不了....还没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