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政策在康熙时期因为一些原因开始了。
首先是沿海地区,郑成功,台湾的一些后人反清复明的斗争,还有就是清朝的满族统治者害怕他们不了解的东西,商业,发展起来。
所以严厉禁止任何民众和官方出海经商,又将沿海的居民内迁数十里,表面上的原因就是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其实也是害怕汉人与外国人勾结反抗他们。
海禁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家内部的人出海经商,还有就是防止外来的商人来中国经商,进行消极抵抗。不过因为后来走私贸易严重,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康熙22年,海禁政策又取消了一部分,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开设海口。
不过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又重新收缩,还发布了南洋禁海令,沿海的居民不能出海捕鱼,以及进行海上贸易。
后来雍正朝的时候,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允祥又力排众议,和其他人一起人主张解除海禁,以促进对外贸易和沿海经济的繁荣。雍正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逐步放宽了海禁政策,允许沿海居民进行海上贸易和捕鱼活动。
乾隆22年,又开始了严厉的海禁,只允许广州一个海口进行贸易,也就是广州十三行。
今天,就是允祥和其他人一起上奏,请求放开海禁的日子。
紫禁城,乾清宫中。
朝会正进行到紧要处。允祥身着朝服,神色沉稳,手持奏折,稳步出列,向雍正皇帝行礼后,开始陈述解除海禁的请求。
“陛下,”允祥声音洪亮而坚定,“自顺治年间实施海禁以来,沿海百姓生计艰难,渔不能出海,商不能通贸,民生凋敝,实非长久之计。如今国内局势已稳,反清势力渐消,正是开放海禁、振兴沿海经济之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继续说道:“海禁虽为防范外患,却也阻断了沿海百姓的生计之路。近年来,走私猖獗,官府屡禁不止,反而使朝廷损失大量税收。若能开放海禁,设立海关,规范贸易,不仅可增加国库收入,亦可安抚民心,彰显陛下仁政。”
允祥的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了一阵低声议论。一些保守的大臣面露忧色,纷纷出列反对。一位老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海禁乃祖宗之法,不可轻废。沿海开放,恐引来外夷觊觎,甚至与汉人勾结,危及社稷。”
允祥闻言,神色不变,从容回应:“大人所虑不无道理,但如今局势已非昔比。我朝国力强盛,水师精锐,足以震慑外夷。且开放海禁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设立海关,加强监管,既可防范外患,又可促进贸易,实为两全之策。”
雍正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无动,静静聆听着双方的争论。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似乎在权衡利弊。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允祥身上时,心中的所有疑虑和权衡都消失了。他微微颔首,语气沉稳而坚定:“允祥所言,深得朕心。海禁之策,原为一时权宜,如今国内安定,确应适时调整。”
他目光扫过殿内群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朕旨意,即日起逐步放宽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捕鱼,继续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立海关,规范海上贸易。同时,加强水师巡防,确保海疆安宁。”
圣旨一下,殿内群臣纷纷跪拜,高呼“陛下圣明”。
允祥微微低头,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他知道,四哥对他的信任从未动摇,而这道圣旨不仅是对他提议的肯定,更是对他的信任。
退朝后,胤禛特意留下允祥,与他一同前往御花园散步。两人并肩而行,胤禛语气温和,仿佛卸下了朝堂上的威严,更像一位兄长:“允祥,今日之事,你办得甚好。朕知你一心为国,从未让朕失望。”
允祥恭敬答道:“陛下信任,臣唯有竭尽全力,以报君恩。”
胤禛微微一笑,拍了拍允祥的肩膀:“有你辅佐,朕心甚安。沿海之事,朕便全权交予你处理,若有难处,尽管来报。”
数日后,消息传至沿海各地,百姓欢欣鼓舞。渔港重新热闹起来,渔民们纷纷修整船只,准备出海;商人们则开始筹备货物,期待与海外通商。港口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新的商船陆续下水,海上贸易的浪潮再次涌动。
在浙江的一个小渔村里,村民们听到消息后,纷纷涌向海边。老渔民李大爷激动地抚摸着多年未用的渔网,眼中含泪:“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些年,咱们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如今总算能出海打鱼了!”
他的儿子小李兴奋地跑过来,手里拿着刚修好的船桨:“爹,船已经修好了,咱们明天一早就出海!听说海里的鱼多得很,咱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村里的妇女们也聚在一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王大娘拉着邻居的手,感慨道:“这些年,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咱们连野菜都挖光了。如今能出海打鱼,总算能让他们吃上一口新鲜的鱼肉了,总比没有吃的强。”
在福建的一个港口,商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张老板站在码头边,指挥着伙计们搬运货物:“快,把这些茶叶和瓷器都装好,等船一到,咱们就运到南洋去卖!这可是咱们翻身的好机会!”
伙计们干劲十足,一边干活一边议论:“听说南洋那边对这些货需求很大,咱们这次肯定能赚一笔!”
“是啊,这些年憋屈坏了,总算能堂堂正正做生意了!”
虽然不知道,弘晖会不会和乾隆一样,在没有停止和西方联系的下,知道路易十六被砍下来脑袋,看到了工业和科学发展对民智的启迪,结合了当时的满汉现状,不寒而栗,既而加大力度封锁外来的一切。
但是现在总是好的。
其实不仅仅是清朝,其他很多地方都实行起了闭关锁国,就是因为看到了外界的进步发展感到害怕,所以像乌龟一样缩起来了。
宜修当然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和绘春讨论,看看妇联能不能参与进去。
海禁政策解封的消息传遍朝野,自然不仅仅是宜修知道了,温宜也知道了。
她见证了妇联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在皇后的支持下,女性地位的短暂提升,于是曾经埋葬在心土中的种子,悄悄发芽。
她读书甚多,见识也广,深知海禁解封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机遇,于是在思量片刻后,立刻就决定加入妇联。
“快,给我更衣,我要进宫。”
宜修这个正在见绘春。
“绘春,海禁解封,朝廷必然会有诸多新政推行。我想,妇联是否也能借此机会,为天下女子谋些福祉?”宜修揣摩着下巴询问。
绘春恭敬答道:“主子明鉴,海禁解封,商路重开,不仅男子可参与其中,女子亦可借此机会展现才能。奴婢以为,妇联可倡导女子学习商贸、纺织、刺绣等技艺,甚至组织女子商队,参与海外贸易。如此一来,既可增加女子收入,亦可提升女子地位。”
宜修却有点担忧:“我也是这样想的,海禁解封不仅是男子之事,女子亦当有所作为。只不过会不会有危险呢?毕竟那是孤立的海上。妇联可先行拟定一份章程,鼓励女子学习新技艺,参与商贸活动。此外,还可设立女子学堂,教授航海、算学、外语等实用知识,以备将来之需。”
绘春点头称是,又道:“是,奴婢觉得危险不算什么,说到底不过是身体力量上的对抗,可以练起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补起来。到时候能够选拔出海的人,脑子也不会是蠢的。奴婢以为,还可借海禁解封之机,推动女子与外邦女子的交流。若能引进外邦女子的技艺与智慧,必能丰富我朝女子的视野,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合作。”
宜修真没想到绘春能想到这一层,脸上的欣赏遮也遮不住:“不愧是绘春,你即刻着手准备,召集妇联众人商议具体事宜。我会向皇上禀明此事,尽量争取朝廷的支持。”
绘春领命而去,心中已开始筹划如何将皇后的旨意落到实处。
绘春刚走,温宜就来了。
宜修高兴地起身迎接,见到许久未见的熟悉面孔,宜修笑的眼睛都看不见:“怎么突然进宫来了?”
“当然是想您了呀,皇额娘,我听说妇联好像要参与出海了,是吗?”温宜牵着宜修的手,两人一起在院中落座。
温宜最后也加入了妇联。
数日后,妇联召集了一次重要会议,众多才女、女商、女工匠齐聚一堂,共商大计。会上,众人纷纷献计献策,气氛热烈。
不久,在宜修的推动下,朝廷正式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女子参与海禁解封后经济活动的政策。
妇联也迅速行动起来,设立了女子商贸学堂,组织女子商队,甚至派遣女子使者出访外邦,学习先进技艺。
温宜公主作为妇联的重要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推动了多项女子商贸项目的实施,并亲自督导女子学堂的建设。她的努力不仅为女子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也为朝廷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然而今年的事儿还真挺多的,安南那边又出事了。
安南那边的人趁着明末清初,天下大乱的时候侵占了云南八十里的土地,在康熙朝的时候,又趁吴三桂三藩之乱初定,云南混乱的时候又侵占了云南四十里的土地。
不过云南当地的官员害怕被问责,始终隐瞒不报,直到今年才被云南总督高其倬发现,然后上报之后自然就有好多人掉脑袋了。
然而高其倬找安楠讨要土地的时候,阿南的国王黎维祹抵赖不给,然后高其倬就找雍正请求出兵,把那么大的一片地给收回来。
好在这辈子虽然因为改革初期,矛盾复杂,但是好歹青海已经彻底平定了,也算是可以腾出手来打一仗。
但是胤禛还是有些犹豫,因为虽然和俄国谈判成功了,但是西北那边的准噶尔还虎视眈眈。
宜修每天做完自己的事,就会到各个花园里晃悠,然后晃悠着晃悠着就到了乾清宫。
胤禛见她来了,肩膀都放松下来,他冲宜修伸手,示意人过来。
“怎么了?”宜修走过去,胤禛一倾身,揽住了宜修的腰,整个人脑袋埋在了宜修身上。
“安南那边可能要用兵了。”胤禛沉闷的声音,却一下子惊醒了宜修,她差点都忘了这件事。
‘奇怪,不是雍正二年的事情吗?就算推算也应该是雍正三年啊…这已经雍正5年了…’宜修神情有些复杂,毕竟历史眼见着发生了改变。
宜修伸手摸了摸胤禛头前面的短发:“那你打算用兵吗?”
胤禛深吸一口气,柑橘清甜的味道以及其他水果的香甜涌入鼻腔:“我也不知道…”
宜修对于胤禛在军事上的软弱真的是有些无语了,她觉得乾隆好歹还将大清的版图通过打仗彻底确定了,开阔了300万平方公里,要不然雍正还得被人骂的更厉害。
‘乾隆接手了清朝虽然好一点,但是当时也不适合打仗,很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但人家还是打了。’
宜修:“十三弟有说什么吗?”
宜修其实也知道,胤禛但凡做下的决定,允祥也改变不了多少,但是好歹还有一个人能和自己站一边。
胤禛:“他说打。”
宜修一听他的语气就知道,他不想打仗:“那你要说什么…说安南累世恭顺,把那四十里地弄回来就行,给自己找补然后就不打了?我记得宋仁宗好像还给安南送过地,你和他一样啊。”
胤禛:“嗯。”
宜修向后仰,想看看胤禛到底在想什么:“嗯?!你已经说了!”
胤禛扭过头去,轻咳一声:“之前的事情…也就刚刚。不过十三弟和李卫都劝我,说安南犬羊之性,畏威而不怀德,结怨而不知恩。你也这么说,所以我想着要不还是打吧?”
“当然要打了!咱们现在又没有之前那么缺银子了,人才咱们也不缺。虽然我也知道那地方不好打,到处都是山沟,可是就算吓唬也要把他吓唬住啊。”宜修记得上辈子,就云南这个地方搭进去富察家两代人。
胤禛听了宜修的话,沉默了片刻,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权衡利弊。他的手依然揽着宜修的腰,但力道紧了几分,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宜修感受到他的迟疑,轻轻拍了拍他的背,语气坚定地说道:“你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不要再犹豫了。安南那边的事情拖得越久,越容易生变。李卫和十三弟说得对,安南的性子就是‘畏威而不怀德’,若不给他们一点教训,他们只会得寸进尺。”
胤禛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我也知道该打,可是西北的准噶尔还在虎视眈眈,若是两面开战,朝廷的负担太重了。况且,安南那边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打起来未必能速战速决。”
宜修微微一笑:“我当然知道了,但你忘了咱们现在的情况了吗?国库充盈,兵强马壮,而且现在海禁也开起来了,你定的那些政策,收税就能收一大堆。钱不缺人不缺。西北那边虽然准噶尔还在蠢蠢欲动,但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轻举妄动。安南那边,咱们可以先发制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只要速战速决,准噶尔那边也不敢轻易动手。”
胤禛听了宜修的话,眼神渐渐坚定起来,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不能再拖了。安南那边的事情,必须尽快解决。”
宜修见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心中松了一口气,她轻轻拍了拍胤禛的肩膀,说道:“你放心,十三弟和李卫,鄂尔泰还有其他人,都会全力支持你,我也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你一起面对这些难题。”
胤禛又握住宜修的手:“有你在我身边,我心里踏实多了。”
宜修笑了笑:“那你现在是不是该去召集群臣,商议一下具体的出兵计划了?毕竟安南那边的事情,不能再拖了。”
胤禛点了点头,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袍,恢复了帝王的威严。
他想了想又转身对宜修说道:“你先去那面休息吧,我这就去召集群臣商议。”
宜修点了点头,像西暖阁去了:‘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了改变,未来会如何发展,谁也无法预料。但无论如何,总得试一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