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修在西暖阁内来回踱步,心中焦躁不安。她时不时走到门边,侧耳倾听外面的动静,但是那门太厚了,总是听不真切。
宜修试图从那些模糊的说话声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然而,外面的声音时高时低,时而激烈争吵,时而陷入沉默,让她无法判断朝堂上的局势究竟如何。
“怎么还没个结果……”宜修低声喃喃,眉头紧锁。她心中清楚,这次对安南用兵的决定虽然已经做出,但朝中仍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主张“以和为贵”的文臣,他们担心战事会耗费国库,甚至引发更大的边境危机。而胤禛虽然最终下定决心,但面对群臣的争论,难免会有所动摇,毕竟他对于打仗的意志不太坚定。
正当宜修心中忐忑之际,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她立刻转身,看向门口,只见一名小太监匆匆走了进来,躬身行礼道:“娘娘,皇上让奴才来传话,说朝会已经结束了,请您不必担心。”
宜修闻言,心中一松,连忙问道:“朝会上可有定论?皇上最终是如何决定的?”
小太监低头答道:“回娘娘的话,皇上已经下旨,命李卫大人为前线总指挥,鄂尔泰大人进行辅助,即刻调兵遣将,准备对安南用兵。朝中虽有几位大人反对,但怡亲王力排众议,皇上也支持,最终群臣都领旨了。”
宜修点了点头,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她挥了挥手,示意小太监退下,随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笑。
“太好了……”宜修轻声自语,但随即又陷入到了巨大的忧愁之中。她知道,这场战事不仅关系到清朝的边疆稳定,也关系到胤禛的威望和未来的历史走向。虽然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了改变,但这种改变有好有坏,上辈子胤禛虽然没有选择打仗,但是和安南的边境却一直很安定,如果这辈子选择了打仗…会不会失败导致长时间的战乱呢?宜修不确定,因为现在毕竟不是乾隆朝,富察家的人还没有成长起来。
就在此时,门外又传来了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宜修抬头一看,只见胤禛正大步走进西暖阁,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但却目光炯炯的看着她。
“……”宜修没有说话,也没有动。
胤禛见到宜修,脸上的疲惫似乎减轻了几分。他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朝会已经结束了,朕已经下旨对安南用兵。李卫和十三弟都会全力支持,你也不必再担心了。”
宜修点了点头:“我知道。只是朝中反对的声音不少,辛苦了。”
胤禛轻叹一声,他自己下这个决定也很艰难。
宜修轻轻拍了拍胤禛的手背,语气坚定地说道:“你做得对。安南那边的事情拖得越久,越容易生变。如今国库充盈,兵强马壮,正是用兵的好时机。只要速战速决,安南必定不敢再轻举妄动。”
宜修把之前的话又翻出来说了一遍,然后假装语气轻松地说道:“既然已经下旨,那接下来就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朝中事务繁杂,你也要保重身体才是,现在正好无事,和我一起去花园逛逛,顺便去骑马吧。”
胤禛笑了笑,握紧了宜修的手:“有你在一旁提醒,我自然会注意。不过,战事刚刚开始,还得时刻关注前线的动向,恐怕还得忙一阵子。”
宜修:“我知道,所以才要趁现在清闲的时候赶紧休息休息呀!”
胤禛看着宜修,轻轻揽过她的肩,低声:“那还不走,等什么?”
几日后,朝廷正式决定对安南用兵,之前说安南好的旨意还没到达云南,就被紧急收回了。
李卫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负责统筹战事。允祥与鄂尔泰则负责后勤保障,确保粮草和军需物资的供应。
胤禛在朝堂上宣布了这一决定,群臣虽然有些反对的声音,但大多数都是赞同的声音,在十三阿哥等人的坚持下,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
战事进展的日子里,宜修的心情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勒住,难以喘息。她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询问前线的消息,然而战报总是迟迟未到,或是简短得令人心焦。她的思绪无法平静,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可能因她的干预而改变的历史轨迹,以及那些可能因此丧命的无辜将士和百姓。
她坐在寝宫的窗前,手中握着一卷书,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窗外的阳光明媚,花园里的花开得正盛,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仿佛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在秋天的萧索来临之前,绽放出最后的美丽。
宜修的心如同被乌云笼罩,沉重得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若是没有我的干预,这场战事或许不会发生……”她低声喃喃,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的边缘,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她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焦虑,仿佛每一个因战事而逝去的生命,都是她亲手推向了深渊。
她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史书,亲眼见过的那些场景,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记载着无数战争的残酷。她知道,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意味着无数的牺牲和痛苦。而她,作为一个从未来回来的人,本应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却因为自己的干预,反而让历史的轨迹发生了改变。
“我是不是做错了?”宜修的心中反复回荡着这个问题。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和内疚,仿佛自己成了历史的罪人。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资格去改变历史的走向,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担这一切的后果。
每当夜深人静时,宜修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可能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身影,他们的家人或许正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而她,作为这一切的推动者,却只能坐在深宫之中,无能为力。
“若是这场战事失败了,若是更多的人因此丧命,我该如何面对…?”宜修的心中充满了不安,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担这一切的后果。
战事的前线,云南与安南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清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驻扎在山脚下。李卫作为前线总指挥,日夜操劳,指挥着将士们与安南军队周旋。安南的地形复杂,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清军的行军极为艰难。然而,李卫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巧妙地利用地形,制定了分兵合击的策略。
清晨,天还未亮,李卫便已站在营帐外,凝视着远处的山峦。他的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但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副将走上前来,低声禀报道:“大人,探子回报,安南军队在前方山谷中设下了埋伏,似乎想引诱我军深入。”
李卫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安南人果然狡猾,但他们低估了我们的实力。传令下去,分兵两路,一路佯攻山谷,另一路绕道背后,直捣他们的老巢!”
副将领命而去,李卫则继续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暗自思忖:‘这场战事,必须速战速决。皇上在后方等着我们的捷报,绝不能让皇上失望。’
战斗打响后,清军凭借精良的装备和严密的战术,迅速击溃了安南军队的防线。安南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李卫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锋陷阵,屡次击溃敌军的主力,他的身影在战场上如同一道闪电,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
然而,战争的残酷也让李卫心中沉重,毕竟这是安南人熟悉的地方,清军对此并不熟悉,每一次战斗结束后,他都会巡视战场,看着那些倒下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悲痛。他知道,这些将士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定而牺牲的,他们的家人或许正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这场战事,必须尽快结束。”李卫低声喃喃,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
一天傍晚,宜修独自一人走到了慈宁宫花园的湖边。湖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波光,微凉的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她站在湖边,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却无法平静。
“娘娘,您在这里站了很久了,小心着凉。”身后传来宫女轻声的提醒。
宜修回过神来,勉强笑了笑,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我再待一会儿。”
宫女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退下了。宜修独自一人站在湖边,心中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她知道,自己心中的焦虑和内疚,无人可以倾诉。即便是胤禛,也无法真正理解她内心的挣扎。
“若是历史真的因我而改变,若是更多的人因此丧命,我该如何面对自己?”宜修的心中反复回荡着这个问题。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和内疚,仿佛自己成了历史的罪人。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宜修回头一看,只见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脸上带着几分喜色:“娘娘,前线传来捷报!李卫大人已经攻占了安南的一处重要据点,安南军队节节败退,战事进展顺利!”
宜修闻言,心中一震,连忙问道:“前线伤亡如何?”
小太监低头答道:“回娘娘的话,前线虽有伤亡,但比起预期的要少得多。李卫大人指挥得当,将士们士气高昂,安南军队已经无力抵抗了。”
宜修听了这话,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但那种内疚和焦虑却并未完全消散。她知道,即便战事顺利,那些在前线牺牲的将士们,依然是因她的干预而失去了生命。
她轻轻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传我的话,让内务府准备一些抚恤金,送到那些阵亡将士的家中。他们的家人,朝廷一定要好好照顾。”
小太监连忙点头:“奴才这就去办。”
宜修点了点头,目送小太监离开。她站在湖边,望着远处的夕阳,心中却依然无法平静。她知道,这场战事的胜利,并不能完全抹去她心中的内疚和焦虑。但她同时也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回头,只能继续走下去。
“既然已经改变,无论如何,我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事进展顺利,清军凭借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迅速攻占了安南的几处重要据点。安南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李卫在前线指挥得当,屡次击溃安南军队的主力,迫使安南国王不得不派人求和。
胤禛在接到前线捷报后,心中大定。他召集群臣商议和谈事宜,最终决定接受安南的求和,但要求安南归还之前侵占的领土,并承诺今后不再侵犯清朝边境。
这场战事虽然短暂,但却彻底震慑了安南,也为清朝赢得了边境的长期稳定。胤禛在战后的朝会上,对李卫和允祥,鄂尔泰的表现大加赞赏,并下令嘉奖有功将士。
宜修在宫中得知战事顺利结束的消息,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其实她一直都很担心,这场仗如果失败了该怎么办?好在最终没有失败。
胤禛在接到前线捷报后,心中大定。他召集群臣商议和谈事宜,最终决定接受安南的求和,但要求安南归还之前侵占的领土,并承诺今后不再侵犯清朝边境。这场战事虽然短暂,但却彻底震慑了安南,也为清朝赢得了边境的长期稳定。胤禛在战后的朝会上,对李卫、允祥和鄂尔泰的表现大加赞赏,并下令嘉奖有功将士。
宜修在宫中得知战事顺利结束的消息,心中也松了一口气。其实她一直都很担心,这场仗如果失败了该怎么办?好在最终没有失败。
她站在门口手中握着一杯温热的普洱茶,眼神有些飘忽,窗外的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阴霾。她想起了上辈子的历史,雍正时期的清朝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云南的有效管辖。云南的土番首领们常常拿捏着当地的行政官员,朝廷的统治力在那里显得十分薄弱。
“上辈子,雍正为了解决云南的问题,采取了‘白象进贡’的策略……”宜修低声喃喃,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她记得,当时朝廷每年都会让云南的一些部落首领进贡白象,表面上是为了展示“祥瑞”,实际上却是为了安抚这些部落,避免他们叛乱。然而,这种策略在今天看来,完全是一场生态灾难。
那些白象从云南出发,一路北上,途经各省,每天都要行进数十公里。赶象的人为了赶路,常常让大象超负荷行进,许多大象在路上就因疲惫和疾病死去。即便有少数大象能够平安到达北京,也会因为气候不适、食物单一而在一两年内死去。北京的气候并不适合大象生存,而朝廷对这些大象的饲养也并不上心,常常给它们喂食马草,完全不顾它们的健康。
而且大象进食量很大,对于安南那边其实也是负担,这场进贡刚好减轻了负担。
“那些大象,本不该遭受这样的命运……”宜修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心疼。她知道,雍正之所以选择这种策略,是因为云南的地形复杂,部落势力强大,朝廷若真要派兵征讨,不仅耗费巨大,胜负也难以预料。相比之下,每年花些银子让部落首领进贡白象,既能展示朝廷的威严,又能避免大规模的战争,确实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然而,这种策略的背后,却是无数生命的牺牲和生态的破坏。宜修想到这里,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沉重,她知道,自己改变历史的决定,虽然避免了云南的混乱,但也让许多无辜的生命因此丧命。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感到无比煎熬。
“或许,历史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吧……”宜修低声自语。
这次事情结束,胤禛终于有精力处理别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