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仪频频点头,他自己就曾是盐商,太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可我若还是以盐商身份出现,会不会引起怀疑?私盐一般只卖商户,少有卖给不认得小盐铺的。”
于书仪有些担忧。
陈常君之前倒没想到这么仔细,正在思量给于书仪一个什么身份好时,李兴旺大口夹着午餐肉道:
“这好说啊。今儿这顿叫火锅是吧?那不如就说你是从霸州来岳州开火锅店的……”
“秃噜”一声,李兴旺将滚烫的午餐肉放入口中,咽下之后啧啧称奇。
午餐肉一旦煮过后,口感和味道都让李兴旺备觉受用,绵软中带着肉香,即便咽下后在口中依旧回味无穷。
大伙沉默下来。这种无中生有似乎不错。
李兴旺兴奋地继续道:“就开火锅店,这午餐肉,俺一定能做出来,还有,如今官府不让吃鱼脍,咱这火锅里的鱼脍不仅好吃还干净,肯定好卖!”
李兴旺说的没错,可这也解决不了鱼脍老板的问题。
陈常君正思量,听大伙半晌没声音,抬头一看,跟陈泽、刘靖白等人目光就撞上了。
几个人面面相觑,有种发现新大陆的惊诧和欣喜。
“开家火锅店?”刘靖白打破沉默。
“对,这主意不错!火锅要用到的食材准备起来很容易,厨师都省了……”陈泽接话道,同时瞥眼李兴旺。
“俺、俺……俺行!”李兴旺急忙再次表态:“说到底,锅底和蘸料还有火候,总得有人懂,厨子不能没有。”
刘靖白也兴奋地开口道:“人手也不用太多,食材也容易得到,采购方便。去掉成本,利润不会比旁的酒店少。”
于书仪被这几个人认真的架势给弄地有点不知所措。
不就是给自己编一个身份吗,怎么这几个人如此正式,仿佛真的要开个火锅店般。
陈常君也一有点蒙。不是在讨论给于书仪的身份吗?怎么讨论出一个团队的新身份来?
这时候,刘靖白低声问陈常君:“咱家所得余钱,我能说吗?”
他的意思是,需不需要避讳于书仪。
陈常君点头:“不必避讳,坐到这一桌的,就都是一家人。”
刘靖白将自己接手掌柜后的账目细数,除去成本,所得利润十分喜人。
自打陈常君谈下岳州城许多青楼画舫之后,销量稳步增加,找来的伙计又都吃苦耐劳,后厨从未觉得有压力,李兴旺还有时间心心念念话本里的陆紫萱呢。
陈常君索性问刘靖白,可是有什么想法。
“火锅店?”刘靖白直言。
陈泽忙点头,李兴旺也诚恳地跟着点头。
陈常君望向于书仪,没想到他也跟着点点头:“我就是火锅店老板,呵呵,当然,老板是假的,火锅店是真的。”
开店,可不是开会那么简单,尽管陈常君打算在岳州城常住到自己长大成人,在赚钱方面,他一向是以够花为标准,好好学习和平安长大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零元购更容易赚钱。
想到这些,陈常君就坦然地继续吃肉,还给大家介绍午餐肉,让大伙儿多吃些,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兴旺夹着午餐肉,满怀心事般,不知不觉地就跟陈泽聊起来,不多时,刘靖白也参与进来。
陈常君从他的辣椒蘸料中抬头,只见这三个正兴高采烈地讨论在哪选店面、如何准备、几时让火锅店开业、去寻哪个风水先生看日子、哪几个伙计机灵,可以带去火锅店……
陈常君愣住:“你们在说什么?”
“开火锅店啊。”李兴旺理所应当地说。
“我没这打算啊。”陈常君无辜的眼神,在这几个人的身上来回扫。
李兴旺大手一挥:“不用担心忙不过来,有俺们呢!”
说完,李兴旺继续跟另外几个人探讨,此时陈常君的存在,仿佛是一个处处需要旁人拿主意的小主人。
无奈,陈常君只好自顾自地吃喝,顺带招待于书仪,其余几个就继续畅享《火锅店在岳州城的可行性》。
看一个个的兴奋模样,陈常君忍不住来了句:“其实呢,火锅也可以做成鸳鸯锅,就是在锅的中间加……”
陈常君将鸳鸯锅的模样道来,没想到几个人尤其感兴趣,非要陈常君将鸳鸯锅的模样画下来。
陈常君画完,李兴旺惊呼道:“这哪里有鸳鸯了?这分明叫八卦阴阳鱼火锅!”
陈常君翻了个白眼,随便你们吧,爱怎么叫怎么叫,反正我也没有精力开什么火锅店。
带着一身涮羊肉的气味回去书院,陈常君问宋邦渊,今日可跟苏岑岑一起整理过书籍。
正在看书的宋邦渊头都没抬:“不曾。”
“诶,我离开就是给你俩创造独处的机会啊。”陈常君大失所望。
宋邦渊尴尬地笑了下:“她……她来过,只在门口说了两句话,就让贺夫子叫走了。”
“你是不是傻?你俩怎可孤男寡女共处一室?”陈常君气地要死:“你俩应该去藏书馆整理书籍才对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宋邦渊眼神闪烁,用极小的声音回答:“今天是洪麓跟苏小娘子去整理的……说人手够了。”
陈常君气地不打一处来,真是自己明明是神一样的队友,可偏偏这队友却是二师兄一样的。
不过,陈常君倒不担心苏岑岑和洪麓,先不说洪麓本人格局不够大,他家势也配不上,反而起到给宋邦渊挡枪的作用,只希望他别看出苏岑岑跟宋邦渊两人的感情就好,否则他一定是告状的那个人。
吃饱喝足的陈常君尤其惬意,看宋邦渊情绪不高,就喊他早点休息,并将自己盘算许久“造首富”计划道来。
宋邦渊依旧本着哄孩子的态度,顺从地放下纸笔关了灯,躺在床上听陈常君说话。
这件事在陈常君脑海中已经构思多天,考虑到活字印刷推广的势在必行,陈常君已经谋得一条商路。
在整个出版业的行业链上,最赚钱的肯定不是印刷厂,而活字印刷承担的就是印刷厂的角色,但现在的书馆多少都带有出版社性质。
陈常君要做的,就是将出版社从书馆行业中分离出来。
宋邦渊熟读许多作品,洞庭书院又有许多珍贵藏书,眼下也没有版权一说,挑好的拿来出版一波,恰一波快钱。
当然,出版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对一些著作加入注释,或者夹带私货进行重新解读,成为真正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读物,再花钱进行印刷、出售。
除了现有的书,还有通俗话本,像蓬莱仙人讲的那几个,完全可以修改一下批量印刷,受欢迎程度肯定比古籍更高。
一旦出版业模式形成,陈常君从空间里取出来的书就够出版一阵子了,这种钱,随着活字印刷推广,一定是最近最容易赚的。
然而在这个行业上,启动资金还是需要的,陈常君已经做好打算,这笔启动资金就得从他的零元购里寻,为回报胡叟,就全有他来代理出售便可。
至于图书销量,陈常君一点也不担心,一来他相信宋邦渊选书的眼光,二来有前世的书籍做后盾,这一行尤为值得一试。
陈常君将想法说来,本来还打着呵欠的宋邦渊听完,沉默了许久,最后幽幽地来了一句:“我出不起你说的启动资金,赚了钱归你,我不要。”
“钱归咱俩,名归你。”陈常君纠正:“我是小孩儿,没人信我,你只管按照我说的做,到时候你才是出版社的老板——就当替我当老板,毕竟读书这件事,你比我在行。”
宋邦渊寻思这也是八字没一撇的事,设想虽好,真的开始却比种地和改建图书馆难度大的多,便点点头:“听你的。”
陈常君虽然听出是敷衍,也不生气,美滋滋地说了声“晚安”。
从这天起,为了让自己知识充实,陈常君开始抽空读那本《经济学原理》,当然,自己看还不行,他还要宋邦渊跟他一起看,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指导一番,虽然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可是当宋邦渊发现这本书帮他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时,兴奋地不得了。
“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读进去的宋邦渊万分惊喜。
陈常君有些诧异,显然宋邦渊的理解和陈常君的本意有出入。
他关注的竟然是“书可以这样写”,而不是“这书里讲的内容很实用”。
陈常君点头:“当然,书里讲的可不光有做人治学的道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值得被记录,供别人参考。”
陈常君最后两句话,一下子就触动了宋邦渊心上的某个地方,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对此,宋邦渊不仅认同,更觉得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刹那间,宋邦渊就意识到,比起贡举来,这件事更令他向往,暗淡的眼神里也有了光芒。
陈常君还在忙碌,宋邦渊找到他开口道:“你说的出版社,咱们什么时候开始?”
陈常君大为惊讶,虽然不太清楚他为何转变如此之快,但见他眼神就知道他对此事的认可和向往。
世上没什么比为自己热爱的事而努力更幸福的事,这家伙眼中的光芒,比看苏岑岑时还亮上几分。
基于眼下手里事太多,陈常君建议他俩先一边把这本《经济学原理》认真读完,一边筹划,等图书馆改建差不多的时候,出版社的细枝末节也该考虑周全了,而且陈常君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筹到启动资金。
两人商量过后,决定先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以免节外生枝,惹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