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喜点点头,随后问道:“厂房大概还需要多久能投入使用?”
罗建华:“我一早问过他们负责人,说是地基建好了,上头的部分就快很多,半个月左右就能完工,后续的水电等等,二十天吧。”
二十天倒是不算太慢。
“我让石平去南边看设备了,正好厂房建好设备也能运回来投入生产。”
之前方季平就说有个同学是某设备厂的工程师,这次建厂正好她就让方季平帮忙给问了一下。
果然熟人就是好办事,姜云喜当即便让石平过去了。
手套厂那里还有两年多的租期,姜云喜不想浪费只当个库房。
况且自从厂子上了报纸和电视开始出名之后,订单接了不少,手套厂那里虽然不是作为主力,但却可以减轻总厂这头不少压力。
当前首要的还是考虑人员招聘的事情。
会用缝纫机的人不少,普通工人村里面招人也比较容易。
现在困难的是专业人才。
品牌要走高端路线,光拼质量是不行的,还要有设计。
只是省城暂时还没有开设纺织院校,想找这方面的人才,还得去京市。
姜云喜目光落在黑三身上。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现场盯着,原本人就黑,现在更是一打眼还以为是黑人呢。
“黑哥,这段时间就麻烦你跟建华两个多操点心了。”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我知道让你当这个保卫科长屈才了。等厂子这头忙完了我寻思再办一个建筑公司,到时候把你调过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姜云喜对黑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个人话不多,做事情也是一板一眼很稳妥,跟她之前听到的一些说法有很大出入。
而且建筑公司跟服装公司不同,建筑行业接触的人三教九流都有,要是人不硬,根本挺/不起来。
但她也必须要先征求黑三的意见。
“你觉得怎么样?”
黑三在听到姜云喜说要开建筑公司这件事,就已经狠狠的心动了。
当初答应姜云喜进场,更多的是因为她开出的工资高而他正好需要。
但他的性格自己知道,即便做了那什么保卫科的科长,他肯定也干不长久。
不过建筑公司不一样,他还是喜欢跟那帮现场的工人打交道。
“我去建筑公司。”
姜云喜点头:“那你这段时间就先物色着,找两个靠谱的接替你的活。”
黑三心里倒是有个人选,只是他不确定姜云喜会不会要。
“我有个朋友,他比我本事大的多,之前在少林寺待过,身上的功夫十分了得,只不过他身上背过人命。”
一听背过人命,姜云喜想都没想就要拒绝。
黑三赶忙说:“是误伤,其实他是因为路见不平。也是他倒霉,那人摔倒后脑袋磕在了石头上,判了三年。出来之后一直没找到工作,日子过得很艰难。”
姜云喜毕竟是做生意不是做慈善,什么人都收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黑三开口了,她肯定不能一口拒绝。
“这样吧,我明天去店里,你让他去商业街那个店找我,我先看看人怎么样再做安排。”
眼看这里有罗建华和黑三,根本不需要自己操什么心,姜云喜便坐公交离开了。
从黄家村回到市里,她又去了手套厂那里。
石平不在,罗建华又忙着新厂那里,赵越还在养身体,怕累到他,很多事情姜云喜都没有安排他去做。
平时只是做些简单的,比如指挥调度一下出货。
但还有很多事情比如统计库存下料和货款结算等等。
所以姜云喜一整个下午的时间都待在厂子处理各种积压的问题。
等到傍晚回到家里,她累的精气神都没了,只觉得浑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干了。
看来工作跟学习比起来,还是学习更轻松。
回到家里宋桂芝已经做好了饭,王奶奶在陈青苗的房间里帮忙带孩子。
姜云喜也过去帮忙照看大侄子。
等到姜云生下班回来,一家人吃过饭,姜云喜才坐在沙发上面看新闻联播。
等到新闻联播结束,她便准备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她先去了另外一家店,看过账本之后又询问了售卖的情况,随后便对店里服装的陈列和价格做了调整。
这个店是她后开起来的‘秀衣’品牌店,质量和款式都是投入大量精力做出来的。
每一件衣服都有它独特的人工刺绣。
所以定价也比普通的衣服高上一个价位。
但店里的生意却是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有一些冷清。
一开始姜云喜以为人少一些没什么,毕竟这是高端品牌,价格比普通衣服贵一些,有实力买的人自然也少一些。
但后来她发现现实跟她的初衷有些不一样。
她认为有特色的刺绣一定会有人欣赏,但是很大一部分人似乎更喜欢机器的刺绣,又或者机绣更有性价比?
看着店里面精美的刺绣服装,明明任谁看了都会移不开眼,可是来店里的人却少的可怜。
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直从店里离开,姜云喜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店铺的位置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周边有商店有书店,肯定不缺客流量。
质量和款式她也可以确定没有问题。
至于价格,每一件衣服也只比普通的衣服贵五到十元。
她见过充满国风元素的一块布料,比她的一件衣服还要贵上好多。
如果将这些原因全都排除掉,那就只剩下一种情况。
宣传不到位。
至于宣传……
首要就是定位明确,什么人穿,穿出什么效果,这些都要考虑进去。
姜云喜一路思考这个问题,没多久便来到了商业街的店铺。
那批救灾物资让这个店彻底被人们记住。
加上地理位置客流量大,每天的营业额直接从原来的几百块升到了近千块。
姜云喜进入店里的时候,被眼前的阵仗唬了一跳。
只见店里有五六个客人,其中有三位竟然还是外国人。
赵丽和另一名小店员都不会说外语,几个人连比划带猜,也没明白对方的意思。
赵丽和那个店员甚至急出了一脑门儿汗。
一转头看见姜云喜进来,赵丽仿佛看到救星一般,赶忙把人拉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