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族
端肆2024-02-20 11:393,938

  端肆其实不姓“端”,而是姓“由”。

  “由”这个姓氏,一说是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另一说是出自同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的王孙“由于”;还有一说是出自楚国的大将军“养由基。据考证,这三位先贤的后代都有以“由”为姓的。

  “由余”其人,原本也不姓“由”,而是姓“姬”,名“由余”。他的先祖是周携王“姬余臣”。说起“姬余臣”,他自己没什么名气,但是提起他哥哥,那真是臭名昭著、人尽皆知。他的哥哥就是导演了“烽火戏诸侯”这一剧目的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姬宫湦”。

  当时周幽王不但宠幸“小三”褒姒,还废掉大老婆“申皇后”让“小三”上位,又废掉“申皇后”所生之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这下褶子了,“姬宜臼”被废黜之后,跑到申国跟他姥爷“申侯”告状去了。“申侯”一听就不干了,心说“姬宫湦”你也太欺负人了,我们娘家人还有点儿势力呢,你这是要闹哪样?于是就联合缯国和犬戎攻陷了镐京,并将周幽王和“姬伯服”杀害。随后,申国及其他一些诸侯国拥立“姬宜臼”为国君,定都洛邑,史称东周,“姬宜臼”也成为了东周的第一位国君,即周平王。

  周幽王被杀之后,还有一帮子遗老遗少,他们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地位,认为一个弑父杀弟的人是没有资格继承国君的,于是就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姬余臣”为国君,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叔侄二人干了二十年,最终侄子把叔叔干掉了,使周朝重归一统,但是周天子的势力已经日渐衰微,导致了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操蛋的局面。

  周携王“姬余臣”兵败被杀之后,他的族人流亡到各国。到了“由余”这一代,又因为晋国的内乱而流亡到了西戎,并且成为了西戎“绵诸王”的“大夫”。

  后“绵诸王”派遣“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仰慕“由余”的才华,遂用计将“由余”聘请到秦国并拜为上卿。而“由余”也为秦穆公平定西戎献计献策,并国十二、辟地千里,成就了秦穆公春秋五霸的威名。鉴于“由余”对秦国的功勋,后人将他与共同辅佐秦穆公的“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四人并称为“秦五子”。

  再说“由于”和“养由基”,前者能够载于史册的,莫过于“以背受戈蔽昭王”了。而后者的故事,相信大家从小人儿书上都看到过。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后羿和宁缺,与更羸、甘蝇、飞卫、纪昌、李广、黄忠、长孙晟、王伯当、薛仁贵、王舜臣、花荣、哲别、郭靖、移相哥等人齐名的神射手。

  在《战国策-西周策》中有关于养由基的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而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这两个成语也正是出自这里。相传此人膂力过人、能开硬弓,射出的箭矢可以洞穿七层甲胄,且伤敌都是一箭毙命,遂号称“养一箭”。

  ————————————

  至于说端肆究竟是哪位先贤的后代,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不过据他自己了解,现代“由”姓家族大多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从“小云南”迁到山东的。而这个叫“小云南”的所在其实跟现在的云南省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闹了半天就是《苏三起解》中唱到的山西省洪桐县的一处叫大槐树的地方。

  历史记载,元末明初时,现今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因为连年的战乱以至人口凋敝,已经快成为无人区了。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恢复民生,采取了“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以此类推这样的政策,从山西等地向这一带移民,于是才有“由氏”兄弟二人迁移至山东,后来逐渐开枝散叶。

  秦国上卿“由余”的祖辈原本是晋国人,跟山西还算沾点儿边儿。而“由于”和“养由基”都是楚国人,在南方。而端肆怎么看自己和家人的身材相貌都是典型的北方人无疑,由此推断,端肆觉得假如他们家一定要傍上一个有名的老祖宗,也应该是选秦穆公的上卿“由余”比较靠谱儿。

  端肆不止一次听爷爷说“由”家祖上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对此端肆却不以为然。就拿自家来说吧,倒着倒着就倒出三位先贤。而且历史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名人传记,没点儿字号的谁给你传记?你看现在的姓氏起源还是追根溯源什么的,谁们家的祖上不是大人物?

  然而在端肆家族内部,对于家族的起源还存在两个派别的“学说”。其中一派的学者认为:由家的祖先原本姓“田”,因为避祸所以改名换姓逃亡在外。但是换个什么姓儿好呢?思来想去,就决定就在“田”字的上面出个头,姓“由”,意思希望早晚有一天能有出头之日。

  对于这种说法,端肆的评价是——其寓意还是比较积极的,其内容却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假如确有其事的话,端肆不禁要问一问了,他们“由家”的先人到底惹了多大的祸啊?这都过了多少年了?到底出头没出头啊?什么时候才能认祖归宗呢?

  至于另外一个派别的学说,端肆则更是嗤之以鼻。

  另一派的学者则认为:由家先祖只是临时姓过“田”,其实最早是姓“朱”,乃是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代,再往上论都能论到朱熹那儿了。从这一点上看来,这一派学者的思路倒是和太祖爷朱元璋出奇的一致,然后再归结到上一派别的说法。

  虽然端肆对这种说法非常不屑,但仔细一想,觉得这种说法从逻辑上还是说得通的。结合这两个派别的说法来看,“由氏”先祖是为了避祸而改名换姓的,那么他们究竟惹的是什么祸呢?

  说起来,这场是非着实是不小。大明朝灭亡了,明思宗朱由检“自挂东南枝”了,老朱家的后人,朱明遗孽,那肯定都是祸根啊!这当口儿你还敢姓自称“朱”?就算人家“李闯王”没腾出功夫儿弄你,那姓“爱新觉罗”的要不把你弄绝户了都不算了事啊!

  其实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的确是可能把祖先的名字拆分开来作为姓氏的,比如“由余”的后代就分为姓“由”和姓“余”的。那么既然不敢姓“朱”了,那就改姓“由”或者姓“检”吧。

  可是姓“由”或者姓“检”也非常容易暴露啊!

  于是乎,由氏家族中有一位精通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的学者指出:诸位,咱们要想解决问题,那么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那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人家要砍我们的头。人家为什么要砍我们的头呢?是因为我们本来是姓“朱”的,虽然我们后来改姓“由”了,那也改变不了我们是从姓“朱”变成姓“由”的事实,所以人家才要砍我们的头!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问题的本质,要想解决问题就不难了。那么怎么解决呢?这个其实很好办,我们只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就可以了。那么怎么改变呢?这就又要说到问题的本质了。你看,这些年过的不好不坏,只是好像狗撵鸭子一样的存在。大家都挺忙的,何必呢?何苦呢?人家不就是要砍我们的头吗?那我们索性自砍一刀不就得了吗?那么怎么砍呢?这样,咱们现在姓“由”对吧,那么“由”砍掉“头”是什么呢?是“田”啊,咱们就姓“田”不就完了吗?这不就是改变吗?而且这在我们这个学科来说那是有说法的,这叫“偷天换日、李代桃僵”。

  对于这种封建神秘主义的论调,古代人比现代人的认可程度是要高的多的,他们觉得这种“自砍一刀”的行为是完全等同于自己就是已经被“砍了头”,因此就能逃过一劫,从而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所以此言一出,其余众位先人皆称“大善”。

  后来时间过的久了,大清朝的江山稳固了,小鱼小虾的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老“爱”家的人也不撵鸭子了,于是“田”家也算是熬出了头,但姓“朱”还是万万不敢,就只能接茬儿姓“由”。

  ————————————

  关于端肆家族起源的这两种“学说”,一点儿学术论证都没有,充其量也就是个传说,因为端肆家里是有家谱的。家谱原本在山东老家的宗祠里,老家的人把家谱俗称为“影”。

  “影”记载着家族的渊源和历代各支各系的孙男弟女以及他们的配偶,还注有他们的生卒年月。“影”是用整幅的大红纸书就的,再用黄绫子包裹好放到木匣子里,平常的时候就供奉在宗祠里。每逢年节或有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将家谱展开来悬挂在祠堂的房梁上,并且准备好供品,让后代子孙拜祭。

  据端肆的爷爷说,他幼年回老家的时候还曾见到过家谱,也曾不止一次的拜祭过。可是后来听说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时候不知道给“破”到哪儿去了,也不晓得是毁了还是被哪位先人给藏起来了。如果是毁了也就罢了,要说被哪位先人给藏起来的话,那这位先人自己可能都把这件事给忘了,直到驾鹤西游之后都没想起来。而现在的家谱,是宗亲们凭借记忆后补上的,里面记载的内容少得可怜不说,还无法保证准确性。

  自从端肆的太爷爷闯关东到了现在的辽宁省海城市,海城的这一“由”姓分支也保有一份家谱,是端肆的六爷爷从山东老家那份后补的家谱上誊抄下来的,虽然原版的肯定也是错漏百出,但是至少能保证到海城以后的这一支还是准确的。

  按照家谱来排,端肆太爷爷那一辈儿的人范的是“兆”字,爷爷那一辈儿的人范的则是“学”字,而他父亲这一辈儿范的就是“广”字,到了端肆一辈儿,应该是范“春”字的。但是从端肆他们这一代的孩子开始就没有这个讲究了,名字起的越来越时髦,甚至都有四个字的了。

  端肆的本名叫“由奇”,这个名字是他爷爷找了几位教授同僚集思广益决定的,据说为了给自己的大孙子起个好名字,还搭上一顿酒席,而最终取了个“奇”字。

  “奇”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是这样定义的:“奇,异也,不群之谓。”

  选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希望端肆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原本端肆挺喜欢自己的名字,别人也都说这个名字好。可是后来端肆发现,自己名字写在一起像个畸形的“畸”字。而且按照古人起名的理念来说,有姓、有名、有字、有号,其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那么端肆姓“由”,名“奇”,字则理所应该的叫“不群”,这个在当今时代未免有点搞笑了吧?那号呢?难不成叫“葵花居士”?

  于是乎他开始自称“端肆”,因为他是阴历五月初四出生的,端午节的前一天。而端午也有端五的说法,所以他就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端肆。

  端肆其人,重情好义、轻世肆志、放浪形骸、桀骜不羁,端肆自知。之所以他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还暗含着告诫自己要端正品行、莫要太放肆的意思。

  不过还是那句话,其寓意是比较积极的,其事实好像是没球用的。

  

继续阅读:第三章 闯关东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山关东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