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风险管控(二)
刀笔梨2025-10-10 16:113,023

  “老霍,在以前,或许接受存款公司的确能为华人商业银行集团带来更多的存款,但是,今时不同往日,集团本身就持有两家持牌银行,继续保留接受存款公司,无疑是在增加运营成本,再说了,当前地产行道低迷,接受存款公司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这……”

  对于老板陈承乾给出的解释,霍建柠也无言反驳,自本世纪40年代末开始,香江地区的地产物业市道的兴衰便逐渐与包含接受存款公司在内的香江金融界的稳定密切相关。

  1948年,银行业开始同意贷款给地产发展商建造楼字,1950年以后又开始向房屋买主贷款,使其可分期付款购买住宅。当时从事这类业务的银行主要有恒生银行、广安银行、廖创兴银行等。50年代初韩战爆发,银行急于追回各行业发放的贷款,结果令地产市道紧张。

  1965年初春,香江发生粤省信托银行挤提事件,牵动到整个金融界动荡,首当其冲的是地产物业市道。1967年,银行风潮影响仍未消散,又发生新蒲岗事件,人心思变,纷纷贱价将物业抛售移民他方。新楼盘推出市场,无人问津,市道一再低落,形势相当严峻。

  这一时期,本港地产商的投资资金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运用自有资金,主要是一些大地产置业公司、大富豪、大炒家等,然而他们也多找银行做靠山。许多的外资银行,尤其是英资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都是大地产商的支持者。比如大昌置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汇丰就借给它3000万元;二是向银行、银号按揭借贷。主要是中等规模的置业公司,向中小型华资银行、银号借贷。地产繁荣期,按揭贷款可达到物业地皮市值的六七成。就这样,地产按揭贷款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一项重要业务。

  当下华人商业银行集团旗下的接受存款公司的地产按揭贷款业务在整体业务占比超过八成,意味着这些接受存款公司不过是用来投机地产行道的“手套”。

  不过,霍建柠非要保留这些接受存款公司,目的不只是为了透过这些接受存款公司在地产行道占据营盘,更是为了保留这些接受存款公司在4家交易所的会籍。

  1982年1月,出任港交所首任柱席兼的胡翰辉(陈承乾的未来岳丈)致函时任监理专员霍礼义(Robert Fell)表示:“理事会认为会籍应该开放给公司和有信誉有规模的海外交易商(公司或个人)......作为东南亚最大的金融中心,本港应该为开放门户的政策感到自豪。有实力的外国交易商参与本地股市,将带来外资及国际专业人才。”

  会籍问题历来是一切交易所最敏感的一环。会员是交易所的牛油和面包,划定一个本国垄断市场中的竞争范围。会员成分显示交易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见,超过其包含的经济因素,证监处监理专员霍礼义决定透过公开咨询达成共识。1984年3月,证监处整理出包括各交易所、个人经纪、银行、存款公司、律师、会计师、大学和理工学院的建议。

  在此基础上,证监处建议:交易所会员成分应该是多元的,包括独资交易商、合伙公司和公司会员,每一个会员有自己适当的财政结构;所有权可以是外资的,但管理必须经由一间在本港注册的机构;任何金融集团也得另设机构专营证券,才可以成为会员。

  根据可靠人士的内部消息,霍建柠已然知晓港府立法局正在做琢磨以立法形式通过证券条例与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的修订法案,主要修改内容包括步加强证券监理专员在监察证券商财政状况时的权力,容许有限公司成为交易所会员,并取消原先规定银行及存款公司的董事、雇员、律师及专业会计师不能成为交易所会员的限制;等等。

  也就是说,接受存款公司将来能在港交所拥有会籍——会籍越多,华人商业银行集团在港交所的“话语权”与做市的基本盘就越强。

  当然!

  打铁仍需自身硬!

  如果华人商业银行集团的基本功修炼不到位,拥有再多的会籍也无济于事,就像当初的华资第一银行——恒生银行在面对挤兑危机也被迫引入汇丰以低价买入半数控股权。

  “呵呵……”

  似乎是看穿了霍建柠的某些想法,陈承乾又是说道:

  “老霍,接受存款公司是一个很好用的白手套,但是,越是容易上瘾的东西,就越是容易迷失自己……别忘了,我之所以要精简集团架构,就是为了要激发集团的运行效率,砍掉不必要的额外支出,接受存款公司本质上是在和商业银行争夺客户源的‘不定时炸弹’。”

  “在本港地区,集团不需要接受存款公司来吸纳存款、发展客户,这是华人、工商这两家持牌商业银行的基本盘,绝不能不分主次,况且,贪多嚼不烂嘛!”

  “不过,在本港以外,接受存款公司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例如在北韩、东瀛、新马泰等地,我们很难直接获得具备当地法例规定的、可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或类似金融公司,在这时,接受存款公司就很有作用了,这也是我让你裁撤集团内部的接受存款公司,同时从这些被裁撤的接受存款公司的职员里优中选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这里,陈承乾自信一笑,看着脸色愈加亢奋的霍建柠,右手食指朝上指了指,

  “老霍,集团未来是要在天上尽情翱翔的,本港地区太小了,我们是要走出去的!”

  不等霍建柠说些什么,只听到老板陈承乾又是抛出一个重磅消息:

  “老霍,等到集团重组革新完成,你拿着我的亲笔信,去一趟伦敦城,找上李察信和韦彼得两人,等到他们看到我的亲笔信之后,他们自然会配合你去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

  “啊?!这……老板……这?!”

  这一指示里面蕴藏的重磅消息过多,以至于霍建柠都当场宕机了,见状,陈承乾诙谐一笑,似乎早已料到这一幕,十分淡定地捧起还有温度的清茶慢慢喝着。

  “老……老板,您……您是什么时候收下李察信跟韦彼得这两人的啊?”

  比起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一事,霍建柠更加震惊的地方在于老板陈承乾是什么时候收服李察信、韦彼得这两个前和记黄埔集团的头目,把这两人安排在伦敦城又是为了什么?

  “哈哈哈……就在你们奋力窝在交易室里替我做空原油价格的时候!”

  不搞那些故作神秘的套路,陈承前朗声大笑,直接给出了答案,这让霍建柠顿时恍然大悟,难怪老板陈承乾非要去一趟伦敦城,原来是为了在伦敦城开辟一个新据点,而负责管理这一个新据点的,正是李察信、韦彼得两人,至于这两人是否会乖乖地听话做事,对此,霍建柠从不对老板陈承乾的手段和人格魅力产生质疑,只因他已是亲身体验过了。

  相比起李察信、韦彼得两人被老板陈承乾收服且派遣到伦敦城当“先锋军”,霍建柠对老板陈承乾把首个海外收购目标放在苏格兰皇家银行身上的惊讶就少了很多,只因他们集团不是第一个企图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本港银行。

  1981年3月,英资标准渣打银行向苏格兰皇家银行提出全面收购建议,汇丰闻讯即加入收购战。当时,汇丰副柱席包约翰表示:收购该行是汇丰整个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汇丰将视苏格兰皇家银行为其拓展欧洲的“旗舰”。不过,汇丰的收购计划受到巨大阻力,标准渣打也展开反收购。结果,汇丰和标准渣打的收购建议都被不列颠垄断及合并委员会否决。据说,汇丰收购遭否决的原因,部分是当时湘江地区的银行监管未符合不列颠的标准,以及汇丰本身在香江地区的特殊地位所致。这也是汇丰后来积极淡出准央行的原因之一。

  苏格兰皇家银行成立于1727年,是不列颠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经过自身不断的发展和收购,到196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成为拥有700家分行、40%当地市场份额的不列颠苏格兰地区的最大银行。凭借皇家特许权和英镑发钞权(与英格兰银行并列),苏格兰皇家银行在苏格兰地区的信誉极高,甚至被视为“比国企更国企”的金融机构,这为其客户信任和业务扩展提供了独特优势。1980年代,苏格兰皇家银行开始推动金融创新,例如推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汽车保险业务,成为英国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

  如果能顺利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华人商业银行集团必然会更上一层楼,但是,陈承乾不可能让华人商业银行集团出面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这里面的因素极其复杂,不多赘述。

继续阅读:第89章 “航母”构想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1984:迎风启航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