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在䒤本国内注册一家新的出版公司还不够,毕竟是“外来者”,这家名为【青禾】的出版公司在䒤本国内没有发行网络,为此,陈承乾很早之前就指示方奇、林铮二人留意在䒤本“三大社(集英社、小学社和讲谈社)”之下的中小型出版商的经营状况——
一言概之,极其悲惨——比被玉郎机构统治的港漫市场里的中小型漫画出版商更惨!
“方总,这么长时间了,你和林副总有没有挑选到合适的䒤本出版商展开收购?”
“陈先生,根据我们委托䒤本国内的合作伙伴聘请专业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最终给出4家出版商,分别是青林堂、曙出版、文华社与秋田书店,这四家出版商各有千秋。”
“这些是䒤本咨询公司调查研究的成果汇总,请陈先生过目!”
从方奇手上接过一份文件夹,陈承乾当即打开一看,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青林堂的基本情况,以及䒤本咨询公司对青林堂的财务结构、经营模式、市场环境、创作能力等方面的解析。
首先,青林堂是一家主攻独立漫画的出版商,所出版的漫画在前期倾向于社会现实性,即具有非常强烈的批判性——也就是所谓的非传统的实验性漫画。
青林堂创办于1964年,总部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一带,这里是䒤本著名的“书店街”,其创始人是长井胜一,此人被誉为“䒤本漫画界的编辑之神”,接连发掘与培养了白土三平、水木茂等一大批日䒤本著名漫画家,在䒤本漫画界拥有极其崇高的声望。
1964年,青林堂的核心刊物《GARO》杂志与青林堂一同诞生,其名称源自“画狼”(绘画的狼群),象征反叛精神。初期以白土三平的《卡姆依传》为招牌作品,奠定“剧画”(Gekiga)风格。《GARO》杂志注重吸引反体制漫画家,成为䒤本另类漫画的圣地。1970年代发行量峰值达每月8万册,虽不及商业杂志,但文化影响力深远。
1980年代少年漫画商业化加剧(如《周刊少年Jump》崛起),青林堂的小众定位难以盈利。核心读者(1960年代反文化一代)老龄化,新一代更偏好娱乐化作品。《GARO》销量持续下滑,进入1980年代之后降至每月不足1万册。
《GARO》杂志被誉为“䒤本独立漫画的圣经”,影响大友克洋、松本大洋等漫画家。
青林堂的发行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书店,即青林堂与少数独立书店合作(如东京“模索舍”),避开大型连锁渠道;其次是邮购,通过读者俱乐部直售,维持核心粉丝群;最后是同人志展会,早期在“Comiket”推广,吸引亚文化爱好者。
从收入构成来看,青林堂的杂志销售收入约占70%,即依赖固定读者订阅,广告收入极少;其次是单行本出版收入约占20%,比如少量再版经典作品(如白土三平合集);再者是版权衍生收入约占10%,主要是通过海外授权或艺术展览合作。
从股权结构来看,创始人长井胜一持有青林堂股份超过80%,使得青林堂几乎成为长井胜一的“一言堂”,近年来由于版税、利润、成本、市场规模等问题,导致诸多漫画家从青林堂出走至其它大型出版商,时至今日,青林堂已然濒临倒闭,但长井胜一几位顽固,始终坚持青林堂的独立性,此举在䒤本漫画家毁誉参半,对长井家族则是一个史诗级灾难!
为了维持青林堂的正常运作,长井胜一连续三年用自家的物业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以至于长井家族的生活日益维艰,甚至落魄到不时去街上捡垃圾、做清洁工、做家政服务等收入浅薄且劳动强度高的工作,在历史上,长井胜一的儿子长井胜男曾经在1990年代出任青林堂社长一职,可惜长井胜男在经营一道毫无天赋,再加上“三大社”几乎完全垄断了日漫市场,类似青林堂这等独立漫画社已然没有腾转挪移的空间。
曙出版、文华社均属小型出版商。
【曙出版】成立于1960年代,专注于成人漫画和低俗小说,面向小众市场,1980年至1983年实现年均营收8亿日元,代表作品包括《漫画エロジェニカ》《劇画アリス》等,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成人漫画杂志(占60%以上)、单行本和廉价小说(占30%)、少量风俗行业广告(占10%,年均毛利率为23%、负债率为68%、净利率为7%;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审查制度加强——1980年代,䒤本警方加强了对成人内容的管制,曙出版的某些杂志被判定为“有害图书”,影响销售。二是竞争加剧——白夜书房、久保书店等竞争对手推出类似内容,导致市场份额下降;三是印刷成本上升——纸张价格在1981~1982年上涨,压缩利润空间。资产方面以库存(未售出杂志和书籍)和应收账款为主,固定资产较少。
【文华社】成立于1970年代,主打廉价文库本(如“文華文庫”)和大众小说,价格低廉(300~500日元/本),主要读者为中低收入群体。当前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廉价文库本(占70%)、杂志(如《小説ぶんか》,占20%)、少量广告和再版书(占10%);依靠低价策略稳定市场,相比讲谈社、新潮社的文库本(600~800日元),文华社的定价更具竞争力;此外,文华社的分销渠道广泛,在便利店和小书店铺货率高,依赖薄利多销。
进入1980年代,廉价文库本市场出现大量盗版,影响文华社的正版销售。市场上还有小学馆、角川书店推出低价文库系列,导致文库本销售竞争加剧。
1980~1983年的年均销售额10~15亿日元,规模中等。资产方面库存占比高(因廉价文库本需大量印刷),应收账款较少(现金交易为主);企业短期借款较少,主要依赖自有资金,资产负债率约40%~50%,财务比较稳健。
文库本(ぶんこぼん)是䒤本出版界一种极具特色的书籍形态,特指那些采用A6尺寸(105×148mm)、便携轻巧且价格低廉的平装书籍。
䒤本的文库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1927年,岩波书店推出的“岩波文库”被视为文库本的鼻祖,其创始人岩波茂雄受到欧洲“Reclam Universal-Bibliothek”(万有文库)的启发,旨在“以低廉价格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初期的岩波文库以古典文学和哲学作品为主,如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以及柏拉图、康德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
二战后的1950年代,随着䒤本经济复苏和出版业繁荣,新潮社、角川书店等出版社纷纷推出自己的文库系列,形成了“文库本热潮”。1980年代后,文库本市场进一步细分,出现了专注于漫画、轻小说、实用书籍等不同类型的专门文库。
秋田书店成立于1940年代,是䒤本国的主要商业出版社之一,代表杂志包括《プレイコミック》(青年漫画)、《チャンピオンRED》(少年漫画)等。
1980年代,秋田书店的业务涵盖漫画、小说和娱乐杂志。
秋田书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漫画杂志(占50%)、单行本(占30%)、广告和版权收入(占20%),年均销售额80~100亿日元,毛利率约30%~35%,净利率约10%~15%;资产以版权(漫画IP)和印刷设备为主,固定资产占比高;此外,秋田书店长期向银行贷款用于杂志推广,资产负债率约50%~60%,财务结构较稳定。
但是,秋田书店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的崛起挤压了秋田书店的市场份额;与大型出版社相比,秋田书店的规模效应较弱,利润率受影响;等等。
相比起曙出版和文化社,秋田书店的主要股权(约80%)都掌握在创始人秋田贞夫及其直系亲属手上,只有约二成股份由少数高管与外部合伙人共同持有,直至进入21世纪30年代,秋田书店也仍旧没有公开IPO上市,比起讲谈社、小学馆等大型出版社更加封闭、独立性更强,除非面临资金链崩裂、或者是家族内部利益危机等重大问题,否则极难出让股权。
幸运的是,陈承乾恰好知道两件关于秋田贞夫家族的重量级丑闻,而且在前世也不曾广为流传,他陈大少也是通过某位出身于京城四合院、而且其家族在䒤本政商两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死党嘴里掏出的话……
第一件重量级丑闻,正是秋田家族的多名直系成员擅自挪用秋田书店的公有资金去炒金——如果是通过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去炒金,或许这件事情还不一定会被䒤本政商两界的大人物知晓,只因秋田家族的多名直系成员的炒金行为涉及到丰田商事诈骗案!
切记——丰田商事跟丰田集团毫无关联,这只是一家利用丰田的名气实施庞氏骗局的欺诈企业,其创始人永野一男更是在明年以电视直播的形式被两名受害者当街捅死!
丰田商事(トヨタ商事)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一家从事贵金属交易的公司,后来逐渐转向投资理财业务。20世纪80年代,䒤本正处于泡沫经济时期,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疯狂上涨,民众投资热情高涨。许多普通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但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认知不足,这为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丰田商事实施庞氏骗局的主要手段包括:
一是虚假宣传与高额回报承诺;二是利用名人效应与虚假背书,丰田商事聘请知名艺人、前政府官员担任顾问或代言人,增强公司可信度;三是资金池运作与挪用,丰田商事并未将投资者的资金真正用于黄金或证券投资,而是将其存入公司控制的账户,用于支付早期投资者的“收益”。
丰田商事诈骗案受害者主要是中老年投资者,他们对金融知识了解有限,容易被高回报诱惑。据统计,丰田商事共骗取约2000亿日元(约合10亿美元),受害者超过2万人。
由于庞氏骗局需要不断吸纳新资金来维持运作,1985年,随着䒤本金融监管趋严,丰田商事难以吸引足够的新投资者,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支付“收益”。
大量投资者发现无法提现后,纷纷向警方报案。媒体迅速跟进报道,揭露丰田商事的诈骗行为,引发社会震动。
1985年6月,丰田商事社长永野一男及其他高管被警方逮捕。调查发现,公司账目严重造假,资金已被大量挪用。
由于丰田商事几乎没有实际资产,受害者难以追回资金。许多人因投入毕生积蓄而陷入贫困,甚至有人因绝望而自杀。
也正因为丰田商事诈骗案牵连范围极广、影响极其恶劣,䒤本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如果陈承乾的记忆没出现漏缺,当时秋田家族的多名直系亲属被东京都警视厅传唤问讯,只因这些人直接或间接从丰田商事诈骗案中获得非法利益,累计金额约30亿日元,如果不是秋田贞夫及时请托在政坛的靠山出面转圜,否则,他一手创办的秋田书店也会瞬间分崩离析。
至于第二件重量级丑闻,这与秋田贞夫本人息息相关,在1960年代的某个冬天,秋田贞夫在北海道的一座村子疗养期间结识了一位清纯可爱的少女,一来二往之下,两人的情感迅速升温,在秋田贞夫离开这座村子之前,这对处于热恋当中的黄昏恋人疯狂媾和,却是没想到这名乡下女子在第二年冬天就诞下一子一女,早已回到东京的秋田贞夫虽然极其挂念这位让他魂牵梦萦的女子,然而,等到他再次听到这名女子的消息,已是女子因病亡故!
秋田贞夫与这名北海道乡下女子结合诞下的一子一女对生父多年来的不管不顾早已心怀怨恨,本想在母亲离世前找到生父、以便让生父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但是,当兄妹二人来到东京看见秋田贞夫一家共同出席一座商场的剪彩仪式、脸上还挂着幸福美满的笑容之后,内心仅存的一丝侥幸彻底泯灭,此后,这对兄妹开启了对秋田家族的疯狂报复……
……………………………………………………………………………
“方总、林副总,由你们两位出面,委托天䒤本的证券公司出面收购这四家出版社!”
“陈先生,收购上限是多少呢?”
沉吟片刻,陈承乾在方奇、林铮以及金麦漫画会社的工作组组长的注视下,缓缓抬起了一根手指,轻描淡写地吐出了一个让众人惊愕的数字:
“1亿美元!”
截至昨天,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大致在1美元=230~240日元的区间波动,如果按照1美元兑240日元的汇率,当前1亿美元可兑换240亿日元,如此庞大的资金用于收购一家中大型䒤本出版社与3家中小型出版社——这4家出版社的总资产加起来不低于200亿日元,动用240亿日元用于收购,从理论上,这是绰绰有余的,但实际收购成本只会更高!
在看完秋田书店等4家䒤本出版社的基本资料之后,在场众人觉得曙出版和文华社的收购难度比起青林堂、秋田书店都要小很多,为此,他们比较倾向于率先完成对曙出版和文华社的收购,让【青禾出版社】在䒤本国内有了立足之地,重新整合曙出版和文华社的资源,进而透过曙出版和文华社向秋田书店、青林堂发起收购,这样一来,收购成本与难度比同时向4家出版社发起收购要低,同时也能趁机摸清䒤本出版界的势力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