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批判理学
男人是山2024-10-17 10:471,261

  实际上,也用不着他认真的思考怎么驳斥这种“理学”,只要他认真的考虑一下,在当今思想理论界,谁的学说曾经有力地抵御、抗击了“理学”?

   

  然后,自己把这个学说阐述一下,足可以让人们耳目一新。心里灵机一动,脑袋瓜子里马上跳出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陆九明。这位圣人的弟子曾经到县城书院传播他的心学。

   

  他的心学理论曾不仅被书院学生们折服,连一些社会名流也趋之若鹜,譬如,县令时文彬就奉他为座上宾,两个人先是激烈的争论一番,然后又在酒桌上握手言和。

   

  据他说,他的恩师陆九明在鹅池遇到朱熹,两个人多次展开思想交锋,最后难分伯仲。看来,他这一套心学思想体系是很有说服力的。心学不仅仅影响了当代学人,据说还传送到了国外。

   

  于是,王敦写下了作文的第一行字:修身,即修心也。意思是心里强大了,身体必然强大。修心者,无需格物致知,无需穷极事物之理。更无需消灭人的欲望。因为,心即理。

   

  昔日圣人《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看来,圣人认为心里的四端是犹如四体的存在。实际上,吾以为,心里四端不仅仅与四体同等重要,它还可以支配四体的行动。

   

  故而,修身,只要抓住修心之要害,足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修心,含两者也。一是修知识、智慧之心,即修得良谋;二是修良善之心,即修良知。

   

  修心,首要承认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包含了万事万物,自然就无心外之物、心外之事,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都在心里,勿用格物致知获得。

   

  “心即理”谓之理在何处?既然勿用格物致知,如何理喻大千世界?则需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即知行一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性本体一致,知是内在的心性,行是外在的表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之知,非良谋而良知也。何为良知?《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一恻隐之心……

  二羞恶之心……

   

  三辞让之心……

  四是非之心……

   

  以上良知,人皆有之。致良知即须吾辈明天理,依天理而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天理存于人的善良欲望之中,欲望即良知也。今人鼓噪“存天理、灭人欲”乃灭良知也。

   

  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吾以为,今人致良知,更应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忠于君王,忠于社稷。辅国安民。让大宋臣民从理学的思想桎梏里解放出来,让国人心里强大。

   

  若我大宋臣民心里强大,何惧北方之辽,西方之夏?江山社稷将固若金汤,君王将为万民拥戴。大宋立于宇宙洪荒,何愁不强?辽、夏之流岂敢觊觎我哉?

   

  洋洋洒洒,将文章写完了。王敦想,自己的文章有标新立异之意,这样的文章容易一炮打响,也容易招致祸端。因为它想标新立异,就得离经叛道,不循常规。

   

  这样的文章,在有可能获得有识之士赞誉的同时,也容易招致一些因循守旧者的攻击、谩骂,甚至于迫害,但是,我不是来滥竽充数的陪绑者,我想做一个追求成功的天之骄子。

   

  这样做,就算是面临了失利、落榜、甚至于招致杀头的危险,我也得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了。

   

  

继续阅读:21借鉴华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水浒之夺回梁山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