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只有一道诗词题,不到一个时辰,监考太监就开始收卷。王敦看到刚才与他说话的太监把卷子收起来,就在他的条几上来回整理。
整理来整理去,就把王敦的卷子放到了最上面。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王敦只是看了看别人考卷的书法,一个比一个漂亮,都是苦心练习过的。
相比之下,自己的书法差了些。但是一笔一划认真写的楷书,能够看清。收卷之后,就是现场判卷。参加考试的二百多人就来到院子里神胳膊伸腿,缓解一下紧张情绪。
其实,殿试不存在淘汰谁的问题,只是重新排 一下名次,没什么好紧张的。不一会儿,就听到监考官员召集大家来到集英殿前,宣布接受皇帝策问的人员。
第一名个还是那个排在进士榜首的冯时行,第二名的名字竟然会叫李色牙。这个名字把王敦吓了一跳,其他人也觉得这名字可笑。人家却是第二个被点名参加策问的。
看来,这个人水平与冯时行,确实是水平不低。第三名,喊叫的就是王敦的名字了。王敦听到自己的名字,万分感谢那位村姑的歌词提高了自己排名靠前的机会。
同时,能够接受皇帝策问,得到天子接见,也算是读书人一生最得意的事情了。况且,自己真的有救国之策要献给皇上呢。
念完了十个人的名字,其他人都显得遗憾地退出了,王敦等十个人被吏部官员带领,重新进入集贤殿接受皇上策问和召见。
皇上还没有出来,吏部官员就让他们规规矩矩站在皇帝大位前面,练习三拜九叩的动作。一会儿,里面传出了“皇上驾到”的通报声,就看到皇上在太监、仕女引导下来到了御龙宝座。
皇上就位,吏部官员带领他们叩见皇上,先喊:“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一起跪倒在地,皇上就说了一声:“平身。”吏部官员带头喊道:“谢皇上!”
然后,太监提醒大家“抬起头来!”十个人就堂堂正正可以与皇上平视了,免去了平常的望君之罪。王敦看了看皇上,与戏台上的演员差不多,但是,与自己的想象可是差多了。
也许是平时纵欲过度,或者是去李师师那里耗了太多的精力,他显得有些精神头不足,难免让人感到失望。
接下来,前十名考生一个个报上名讳,就是报告姓名和出生地。王敦是第三个报告,就把自己的家乡说成了山东济州郓城县。再下面的详细情况,譬如宛子城王家庄。
如果一五一十都说出来,梁山那个地名一定会惹得皇上不高兴。当然,皇上也没有进一步追问。十个人介绍完了一遍自己,就看到吏部官员与皇上小声地说了什么。
然后,皇上就把前三名留下,其他的七个人就退出了。看来,策问的事只是前三名具备资格。其他人,只是获得了被皇帝接见的殊荣。当然,这也不错。
皇帝策问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国家税收问题。回答问题的是第一名冯时行。他十分肯定国家的税收政策,说是现在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农耕和手工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皇上圣明,官员清廉,国家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王敦听了,并没有觉得这个人是在拍皇上马屁,而是一种循规蹈矩的做法,心想,他写的文章,一定也是这种风格。
皇帝问的第二个题目,是地方治安问题。李色牙一下子就锋芒毕露,说道:“现在,地方不是治安问题,而是农民起义频频发起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江山社稷的安危。
王敦一听,这个人够大胆,竟然会说道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不由得对其刮目相看。当然,他自己说,皇上就闭眼睛听,听了一会儿,似乎是不感兴趣。草草就结束了这个题目。
轮到王敦了,没想到皇上一下子就说到了他曾经去雄州前线指挥作战的事情。看来,童贯大人确实是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了。
皇上就问王敦:“你看辽国如何?”王敦说:“外强中干,不值得我大宋畏惧。”王敦的意思是大辽羸弱,但是金国强大,没想到皇上没有让他按照自己的思路说下去。
而是饶有兴趣地问他:“你因何视他们外强中干?”意思是要王敦细细地阐述一遍,王敦就把金国与辽国打了几仗都是一败涂地的情形说了。又说了高永昌在东京出差自立为王的事情。
说完了高永昌的事,就想赶紧转移话题,把金国的强悍说出来。可是,皇上却是对辽国衰弱感兴趣,没等他说道金国强悍的事,马上就问:“如果我们现在进攻辽国,你意如何?”
如果此时王敦揣摩皇上的心思,拣他高兴的话说,马上说一句:“可以!”那么,皇帝就会高兴地与他畅谈下去,弄好了,还会直接把状元郎的尊荣送给他也不一定。
但是,王敦觉得自己那么做太无耻了!那样子,不仅仅是欺骗了皇上,更是欺骗了大宋子民。自己现在作为罗盘推演信息的掌握者,必须提醒皇上:现在很危险!
于是,他也不管皇上怎么想,立刻说道:“皇上,恕我直言,学生以为不可。”今天,考生都可以称皇上为老师,所以,王敦说自己是学生也没有高攀的嫌疑。
“为何?”皇上有点生气,像是大声地质问王敦了。王敦就说:“皇上,学生之所以不赞成攻打辽国,主要是,他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金国!”
皇帝听了,马上不屑一顾地说道:“不过女真一野蛮部落,有何惧哉?”王敦一看皇上对金国如此轻视,马上说道:“正因为他们野蛮,没有文明、没有教养,所以更可怕。”
接着,王敦就列举了金国与辽屡屡谈判,但是却屡屡不守信用的事情,特别说了渤海国求助于金国解救自己时,金国竟然会趁人之危,把渤海国给吞并了。
皇上听了,不为所动,竟然说道:“高永昌,天祚帝之叛逆也,金人灭其活该!”王敦一听,皇上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啊!你永远叫不醒一个假睡的人。王敦觉得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自己明明是说金国很危险、很无赖。但是,皇上总是用一切事情说明金国没有那么可怕。王敦就想起了前几年皇上曾经派人与金国定了“海上之盟”约定双方联合灭辽的事情,
既然是这样,自己说金国的坏话皇上肯定是不爱听了。想到此,只好转变另一种说法。王敦说道:“皇上圣明,一定知道唇亡齿寒之的道理。”
“何意?”皇上没想到王敦竟然敢与他讲大道理,马上板起脸来问道。王敦毫不畏惧地说道:“大辽存在,乃为我与金缓冲地带,可阻金攻我。若大辽无,金国可长驱直入我矣!”
皇上听到这里,马上说道:“卿何据以为金必攻我耶?”王敦就说:“皇上,金虎狼之势也,野心何其大!辽国之强,其尚生吞之,对我大宋,岂能放过焉?”
王敦这么一说,情势急转直下,皇上马上说了一声:“无凭无据,乱说也。”幸亏,皇上还算是有修养,没有骂王敦一派胡言。如果那么骂,王敦就彻底地死定了!
“王生,此乃皇宫,答皇上策问。只可答,莫信口开河矣!”吏部官员批评了一句,算是和谐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