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笑了一下,不置可否,却相当于承认了。有些尴尬地抹了抹脸,忽然问道“老先生,可否透露高姓大名?”
“高姓大名?嘿嘿,我无名无姓无身份。”老头微微一笑,“不过,有个绰号,江湖上人管我叫玄机子。”
“玄机子?”王敦对于江湖上的事基本是个萌新,从未听说过这么一个名字。
“为了方便,你就叫我玄爷吧。”
“玄爷,”王敦品味一会,鼓足勇气,问,“玄爷,我能不能拜你为师?”玄机子并不稀奇王敦的话,好像早就知道王敦有这个打算,一边喝茶,一边平淡地回答“徒弟嘛,我不收的。”
“玄爷,”王敦恳求道,“我可是诚心拜在门下的。”玄机子不吱声,慢慢地把一碗茶喝完,不慌不忙地说道“不过,收了你十锭大银,我也得有点表示吧。”
玄机子说着,转身从炕头的炕琴柜里掏出一只小柳条筐。筐是用一方绢布盖着的。
掀开,从里面抽出一卷草纸,轻轻展开,铺在炕席上。
王敦认得,这是道家符箓。上面画了弯弯绕绕的各种符型。
“这是十三只玄阴渡厄符,是我画的,技法是我师父传给我的,符词用的是吕喦大师篆法。
“玄阴渡厄,乃是吕祖在蓬莱阁闭关时悟得天机而创,传于龙门派,生生不息。有了它,遇鬼降鬼,遇妖捉妖,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吕喦老祖的符篆,当然灵验了。”王敦眼睛盯着那些符箓,贪婪地看着。
“送给你吧。”玄爷竟然会慷慨地说道。
王敦对符篆之事了无印象,更别说掌握了,拿着一叠符箓,颇为为难“玄爷,这符……怎么用呀!”
“此符己经天地阴阳开光,神祇附上,不必像一般的烧符请神那么麻烦,你只要遇事之时将其置于相应位置,同时默念你的心愿,符法自然会冲关破气的。”
”谢谢玄爷慷慨赠予!“王敦深施一礼,接着又问起了昨天晚上他看见的那个彩纸圆盘的事。是自己很想知道那个圆盘的秘密。
玄爷就把那个彩纸圆盘去出来,告诉王敦:“这不是什么彩纸圆盘,而是纸质罗盘。这个罗盘,要从下面往上看,掌握了它的推演规则,可以推算出世界上的各种奥秘。
“不过,这东西是老朽的命之所系。我不能把它送给你!”接着,玄爷就告诉了王敦这种罗盘的使用方法。说着说着,大概是内急了,玄爷放下罗盘,走到院子里。
此时此刻,王敦灵机一动,迅速拿起玄爷窗台上的纸笔,将那一副罗盘的线条、字符一一抄写在另一张纸上。等到玄爷回来,王敦就坦然承认,自己复制了一个罗盘。
玄爷一看他诚实,就说:“你复制以后可以正常用。但是,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一旦传出去,就不灵光了!”王敦再一次感谢玄爷的传授之恩,表示绝不外传。
然后,玄爷也不隐瞒自己对大宋王朝命运的推演,他的结论就是:“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是,为了避免留下骂名,他硬是逼着儿子赵恒继了位。赵恒将自己的年号改为靖康。
结果,改年号也没有改变赵恒父子二人亡国之君的共同命运。唉唉,苍天饶过谁?!王敦听了,觉得危言耸听,立刻问道:“难道说,宋徽宗禅位,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玄爷看着罗盘的推演结果,喃喃说道:“赵佶、赵恒父子二人在靖康年间,因为排斥忠良、听信奸佞之人,国破家亡,双双当了俘虏被掠往北国。造成了惨痛的靖康之耻。”
王敦听了,禁不住心惊肉跳,问道:“为什么会这样?”
玄爷叹息了一声,说道:“除了奸臣误国,都是因为他们赵家来路……太祖英武得天下,但是他的弟弟却倒行逆施,轼兄篡位、强占人妻(强幸小周后)。
“现在这些皇帝,都是他的嫡系子孙,你说,老天爷能不报应他们吗?”
哦!听到这里,王敦就想起书院老师们讲的“烛光斧影”的故事。接着又想起自己即将参加的殿试,说道:“既然这样,我这殿试就算是中了状元郎,又有什么意义?”
玄爷听了,半天沉默不语,最后说道:“王敦,你放心,他们这种亡国之君,不会让你成为状元郎的。如果你真的中了状元,倒是把他们自己拯救了!可惜……”
这时候,外面御街上已经是熙熙攘攘了,看到玄爷还没有准备早饭,王敦就跑到樊楼,点了一份早餐,让他们送到玄爷家里。
接着,又留下两锭大银,让他们今后每天给玄爷送一份早餐,一直到花光了这两锭大银为止。交代完,觉得自己算是对玄爷尽了一点孝敬之心,才放心地走开了。
两天后,王敦骑马来到殿试的地点:集英殿。一看,这里的考试条件,比在贡院强多了。宽敞的大殿里,摆放了一个个条几,条几上面放好了笔墨纸砚。来了就可以答题。
考生们对号入座。坐下就开始审题、答卷。没想到,考题就是写一首诗。题目是:春光田园。
一看这个题目,不知道怎么了,王敦马上想到了从雄州前线回来路过一个小镇时,听一位村姑唱的田野之歌《西山村》来,觉得那一首歌词应对这个考题,简直是太确切了!
看到别人苦思冥想的样子,王敦一边在心里默诵村姑唱的歌词,一边慢慢构思自己的词句。不大一会儿,就把这首诗一笔一划写出来了:
春日农家腊酒浑,端午留客炖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莫道春光无缘好。太平盛世谢皇恩。
王敦工工整整用楷体“写”完了这一首诗,觉得后面一股热气喷到了自己的耳朵上,一看,是一位监考太监,怪不得有点妖里妖气的女人气息呢!
“小哥儿简直是出口成章啊!”小太监恭维道。本来,王敦正为抄袭村姑的歌词忐忑不安呢,但是,听到这一位交口称赞,就不想再独出心裁再创作什么新玩意儿了。
就悄悄地问他:“就这一道题吗?”他说:“就这一道题,其余的时间圣上要安排策问。当然,这一首诗必须写到前十名以内,才有资格见到圣上。我看你这一首诗,保证前十名。”
王敦一听,这个太监不一般。起码懂得一些诗词知识,不然的话,他怎么认定自己抄袭村姑的这一首诗是佳作?
又想,皇帝一会儿要策问,会问什么呢?一定是国家大事吧!不然的话,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皇帝怎么会关心?
如果他问我大宋如何处理与辽国、金国的关系,我就直爽地告诉他:辽不可怕,最应该防备的是金。几年之后,惨烈的靖康之耻就发生了,现在,我怎么说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