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是个正式官职,却没有俸禄。而且,自己这么长时间不上班,也没有人管没有人问。如果是假的,自己却用这个官职采购了那么多手炮,自己也发了一笔小财。
如果自己现在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了,这个官职还算数不算数?本想问一问童贯大人,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特别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自己考中了探花郎,这么大的喜事,被他视为靠山的童贯大人竟然会一点反应也没有。这不应该吧!
按照北部房郎中的说法,如果自己取得了真正的功名,就应该正式安排正式位置了。对于这件事,童贯大人怎么一点说道也没有呢?
忽然想到了那位陪同皇帝的李光大人,那个人瞅着善良可靠,如果自己问这件事,他一定不会对自己隐瞒什么吧?那就去找他问一问。
王敦知道,人家请自己去太常寺做客,是一句客气话,自己真的去了,一定会把人家吓一跳,或者说会给人家添麻烦。可是,这种事事关重大,自己再这么稀里糊涂下去,混不起啊!
王敦就问杜梨:“咱们去雄州前线买的辽国人参还有没有?”杜梨说:“应该还有吧!我去找一找。”果然,在箱子里找到了最后两颗。王敦一看,太好了!就说:“带上。跟我走!”
来到太常寺,王敦发现这是一个不亚于枢密院的大衙门,进门很困难。他说了半天,人家也是拦住不让进。最后,杜梨拿出一些碎银子塞上去,才答应进去通报李博士。
唉!天下乌鸦一般黑呀!衙门作风,什么时候都是不塞钱办不了事。一会儿,李博士出来了,看到王敦,就让他进去。王敦怕麻烦人家,就说:我自己有一件事,特意来请教!”
听了他说的情况,李博士竟然气愤地一拍大腿,说道:“呵呵,又是一个上当受骗的。”王敦一听,连忙问怎么回事?难道说,这个主事是假的。自己真的被童贯骗了?不可能吧?
“你给他送了多少钱?”李光竟然会问了这么一句话。王敦说:“除了一颗人参。钱,我一文钱也没有送给他。”
李博士说:“你还算是精明。不少人,为了安排官职,送给他不少钱,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倒是没有欺骗你,但是,他骗了你的能力和才华。
“让你白白为他采购了手炮,还跑了一趟公差,为他们完成了一次艰巨的护送手炮的任务。”原来,大宋部队的武器护送风险很大。
所以,每一次派人去护送武器,人们都是躲的远远的。所以,童贯就不得不利用枢密院官员雇佣主事、令史的权利,聘请临时工去干这种事。王敦这一次,就属于这种情况。
王敦就说:“我与童贯不熟悉,他这么欺骗我一个年轻人,也太缺德了吧!他还说,等到我有了正式的功名,就可以给我在公事房放一张办公桌。为这,我才……”
李光笑了笑说道:“童贯对你这样做,还真的算不上欺骗。他总算是给了你一份官方文书,还用采购手炮的手段让你得到了实惠。
“而过去有些人,会试结束就寻找关系,想早一点弄个职位。结果,他们找到童贯、高俅这种人,银子送了不少,却什么官职也没有得到。喂?你怎么认识他的?”
王敦就说了自己考试写《李广》这一首诗时,在考场看到了李隼的形象,很威武,就以李隼的形象写出了《李广》这一首诗。
没想到,童贯觉得自己写的诗歌颂了他的英雄形象,就让部下找到了自己。然后给了自己主事的职位,原以为是个正式官员呢,没想到却是临时工角色。
李光听了,就说:“这么看,童贯大人真的是想提携你。不过,我告诉你,这样做有点不靠谱。
“考中了贡生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必须获得进士的功名之后,在吏部备上案,才有‘补缺’的机会。
“童贯大人想依靠自己的权力用你在枢密院做事,倒是没有恶意。可是,不经过‘吏部’派遣获得的官职,都容易出问题。既然你对李隼大人这么敬佩,一会儿你们见个面吧!”
“可是,对于这个主事职位,我应该怎么办?”王敦想,先把这件事弄明白了再说。
“呵呵,对于这种官职,你想干就先干着,如果觉得没意思,就拍屁股走人。全当没有这一回事儿。”没想到,李光竟然会视这种官儿为儿戏,竟然会这样调侃地说道。
“那就算了!”王敦想,不过是临时工角色,我干嘛这么拿他当回事儿?不过,一想,我正想通过童贯大人的关系制造、采购火统这种现代化武器呢。
如果撇开了童贯,官方哪里还有人帮助我成全这件事?正犹豫不决,李博士就说:“走!咱们去见一见李隼少卿,他这个人也很喜欢年轻人的。”
于是,王敦就怀着一颗寻找新靠山的心理,见到了李隼大人。而这位李隼大人,后来确实为他的火炮研制、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距离接触李隼,王敦才发觉自己被他的胡子骗了。宋朝男人都是喜欢刘胡子的。可是,胡子不代表一个人的衰老,只是代表一个男人的审美取向。
通过交谈,王敦知道李隼也是前些年会试中了贡生,通过殿试程序进入宋朝官场的。因为他是习武之家出身,所以对国家武备情况比较关心。
可惜,吏部官员把他放到了太常寺这种地方当了少卿,直到金兵兵临城下了,才让他担任兵部侍郎,到了那个地步,实际上已经无济于事了。
国家尽管有忠诚良将,但是,架不住一个无能的皇上。敌人来了,良将要抵抗,皇上却非要逃跑,你就是英雄又有什么办法?
王敦在殿试中回答皇帝策问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就传出去了。李隼见到王敦,就问他对于时局的看法。王敦自然是坚持先不要打辽国,要重点防止金国入侵的观点。
李隼虽然很英明,但是毕竟掌握信息不多,他开始对王敦的观点有些不相信。王敦又不能把自己利用罗盘推演的事情告诉他,只好拐着弯把金兵的罪恶之事换成他们对渤海国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