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望海安顿
念怀2025-10-16 08:453,536

  马车队行了十余日,终于在又一个日头高悬的正午,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不同于上次的小渔村,望海镇显然要大得多,也繁华得多。

  老远就能看到依山傍海而建的镇子,灰瓦白墙错落有致,远远近近的渔船帆影点缀在碧波之上,码头上人声鼎沸,货物堆积如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空气中那股咸腥味也更加浓郁,混杂着鱼干和海藻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

  “哇!好大的镇子啊!”元冬从马车窗户探出半个身子,指着前方叫道。

  宋安沐也掀开帘子,她望着眼前,眼中闪烁着光芒。

  “都别急,咱们先找地方安顿下来。”宋瑞峰的声音从前方的马车传来。

  车队驶入望海镇,沿着宽阔的石板路前行,周遭的房屋风格也与临安不同,多是依海而建的石头房,坚固而实用。

  按照萧钰逸信中所言,宋瑞峰径直命李牛驾车前往镇中心,一处名为海记客栈的铺子前。

  刚下车,一位身着绸缎长衫,体态微胖面带和善的中年男子便迎了出来。

  “可是宋瑞峰宋兄?”那男子拱手问道。

  宋瑞峰也拱手回礼:“正是,敢问阁下便是宇信宇乡绅?”

  “不敢当不敢当,在下宇信,正是萧世子所提之人,宋兄一行远道而来,必当已一路辛劳,快请里面歇息。”宇信的态度热情,一看就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他将宋家人引到客栈大堂,命人奉上香茗,宋瑞峰将萧钰逸的信件递给他,宇信看完后,笑容更盛。

  “世子殿下嘱托之事,宇信自当尽力,宋兄人多,客栈恐怕不便长住,宇信在镇子西边有一处闲置的大院子,面朝大海宽敞明亮,足以容纳诸位,若是宋兄不嫌弃可暂住那里,一切费用都由萧世子包了。”

  宋瑞峰连忙摆手:“宇乡绅的好意,宋某心领了,不过这费用怎好让世子承担,我们自会付清。”

  宇信却坚持:“宋兄此言差矣,世子殿下在信中千叮万嘱,务必好生招待诸位,宇信若是不听,回头殿下怪罪下来,宇信可担当不起,再说,能为宋兄这样的贵客效劳,也是宇信的荣幸啊!”

  他话里话外都透着对萧钰逸的敬畏,也暗示了宋家人在萧钰逸心中的地位。

  见宇信盛情难却,宋瑞峰也不再推辞了,只道:“那便多谢宇乡绅了。”

  他知道,能让萧钰逸如此郑重嘱托的绝非寻常之人。

  很快,在宇信的安排下,宋家一行人被带到了那处海边大院。

  院子果然如宇信所说,是个面朝大海视野开阔的地方。

  院墙是用海边的青石砌成,看着就坚固厚实,院内有几棵高大的棕榈树,树影婆娑,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取水方便。

  房屋也修葺得整整齐齐,房间众多,足以让他们所有人住下。

  “哎呀,这院子可真好!”赵氏一下车就忍不住赞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

  她虽然没读过书,但这话倒是说得应景了。

  “是啊奶,还有这树长得真高!”白露指着棕榈树。

  “这是海边特有的树,叫棕榈树。”宋安沐笑着解释,“它的果子也能吃呢!”

  众人进入院子,虽然旅途劳顿,但看到这么好的住处,疲惫也消散了不少。

  “都别愣着了,赶紧把东西搬进去,大伙儿先把厨房和卧房收拾出来!”赵氏一声令下,展现出她作为家庭管理者的魄力。

  女眷们闻言,立刻行动起来。

  宋家三个妯娌带着钱娘子和春妮秋菊他们分头行动,陈三罐和柳文渊带着孩子们,帮忙搬运行李。

  宋家三子和李牛父子,将马车上的大件行李卸下,并把马匹安置妥当。

  宋老头和苏老头背着手到处溜达。

  没一会儿,厨房里就传来了锅碗瓢盆的声响,赵氏在灶台前指挥,苏明华等人动手,用宇信派人送来的本地新鲜食材,准备第一顿海鲜大餐。

  “娘,这鱼可真肥啊!”苏明华处理着一条硕大的海鱼,忍不住赞叹道。

  “是啊,海边的鱼就是不一样,安沐你看看,这贝壳能不能做成啥好东西?”赵氏指着一筐刚送来的新鲜贝类,问道。

  宋安沐凑过去一看,喊道:“能!当然能!回头我给你们做成首饰!”

  很快厨房里便传出了阵阵香气,清蒸海鱼的鲜美,爆炒花甲的香辣,还有海带汤的清甜,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夜幕降临,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享用着丰盛的海鲜大餐。

  “好吃!真好吃!”宋金秋吃得满嘴流油,连连称赞着。

  “是啊,这海鱼可比河鱼鲜多了!”宋青阳也吃得不亦乐乎。

  宋老头喝了一口海带汤,满意的眯起眼睛:“嗯!确实鲜美!这趟出来,值了!”

  苏老头也点头:“海产多为性寒之物,但烹饪得当,药食同源,亦有滋补之效。”

  陈三罐像饿死鬼投胎,一筷子夹起一只他不知道什么品种的海虾,直接剥壳塞进嘴里,嚼得咔吱作响:“嗯!甜!真甜!”

  他一边吃,一边还不忘观察这些海生物,盘算着有没有毒性,是不是能入药。

  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海风习习吹散了旅途的疲惫。

  第二天一早,宋家人便迫不及待的开始探索望海镇。

  码头是他们第一站。

  这里比想象中还要繁忙,大大小小的渔船密密麻麻的停靠着,渔民们吆喝着,搬运着刚捕捞上来的海货。

  空气中都是浓重的鱼腥味,但对于宋家人来说,这却是充满希望的味道。

  “爹,你看那条鱼,好大啊!”宋安宇指着一条被渔民们合力抬上岸的巨型海鱼。

  宋瑞峰也看得目不转睛:“是啊,这望海镇的渔业果然发达。”

  宋安沐蹲下身子,观察着渔民们晾晒的各种海产品,她心里盘算着把这些东西带回临安,或者加工成更美味的食物。

  除了码头,他们还去了镇子另一边的晒盐场,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平地,被划分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盐田。

  烈日下,晶莹的盐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一片白色的雪地。

  工人们赤着脚,在盐田里辛勤劳作,用简陋的工具将盐扒拉起来,然后堆成小山状。

  “这晒盐的方法,倒是有些传统啊。”苏明华看着那些传统的盐田若有所思。

  宋安宇在旁边记录着:“娘,我观察了一下,这种晒盐法效率不高,而且受天气影响很大,如果能改进一下的话,产量肯定能大幅度提升的。”

  宋瑞峰和苏明华第二天下午便正式拜访了宇信。

  宇信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并泡了一壶上好的海盐茶。

  “宇乡绅,我们此行除了游玩,也想深入了解望海镇的物产和风俗,不知可否指点一二?”宋瑞峰开门见山表明了来意。

  宇信捋着胡子笑道:“宋兄太客气了,望海镇的产业,主要便是渔业和盐业,渔业方面,我们有四季渔汛,春夏捕捞带鱼黄鱼,秋冬则以墨鱼螃蟹为主,至于盐业嘛,是靠着这世代相传的晒盐法。”

  “而风俗禁忌,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海边人嘛,性子直爽,敬畏大海,信奉海神娘娘,出海前会祭拜,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宋瑞峰接着说:“我们宋家在临安也做些小生意,对海产的加工颇有兴趣,此番前来,也希望能与望海镇的乡亲们互利合作,将望海镇的特色海产推广出去,也希望能将我们在内陆的一些新奇物件带到海边来。”

  宇信听了,眼睛一亮:“宋兄有这样的想法,宇信自是万分欢迎!望海镇虽物产丰饶,但苦于销路不畅,许多好东西都只能在本地消化,若是宋兄能帮忙开拓销路,那可是望海镇的幸事啊!宇信这就去帮宋兄引荐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他们对大海最是了解,定能给宋兄不少指点。”

  于是,宋家与望海镇的初步联系便顺利的建立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日都会跑去海边赶海,乐此不疲。

  “安沐姐,你看我捡到什么了!”元冬举着一个造型奇特的螺壳跑到宋安沐面前。

  “哎呀,这可真漂亮!”宋安沐接过螺壳,仔细打量着,“这个可以磨平了,做成纽扣!”

  她带着孩子们在海边捡拾各种奇特的贝壳海螺和珊瑚,脑子里的灵感迸发。

  “这个,看着能雕刻成小花,镶嵌在手镯上一定很好看!”她拿起一块泛着珍珠光泽的贝壳碎块,脑中想着如何将这些美丽的海洋之物加工成精美的首饰。

  宋安宇在旁边记录着各种贝壳的特征和硬度,为她的首饰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墨玉就趴在她的旁边,时不时喵呜一声,似乎在给出自己的专业意见。

  宋瑞峰和苏明华在与宇信以及当地的一些文人雅士交流,他们不仅了解了望海镇的历史文化,还打探到一些关于地方盐政和渔业管理方面的隐秘。

  “望海镇的盐税,一直由本地的几大家族把持,外人很难插手。”一位老儒生在茶馆里对宋瑞峰说道。

  “是啊,盐利丰厚,自然会引来各方势力觊觎。”宋瑞峰理解的点头,心里已经有了些许盘算。

  宋安宇跟着老渔民出海体验了一次。

  结果,他这个古代身体从小就在陆地上大的,第一次上船就晕得七荤八素。

  “哎哟安宇,你没事吧?”老渔民看着他吐得脸色发白,赶紧递过一碗姜汤。

  宋安宇接过姜汤,苦着脸说:“没事…就是这海浪,太颠了…”

  话是这么说,但他手里却紧紧攥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海洋气候和潮汐规律,还有鱼群分布等信息。

  他虽然晕船,但对知识的渴望却让他坚持了下来。

  陈三罐比起他来则更加如鱼得水,他每天都会在海边和渔民们打交道,品尝着各种奇异的海生物。

  “老丈,这东西叫什么?能吃吗?有没有毒啊?”他指着一条从未见过,长相奇特的海洋生物,好奇的问着。

  老渔民看着他哈哈大笑:“这叫海参,大补之物,无毒,用来炖汤最好!”

  陈三罐听了立刻双眼放光,又拿给苏老头确认了一番,才放心的尝了起来。

  他甚至还从一些海藻中提炼出了一些药用价值极高的成分,这让苏老头对他十分的刮目相看。

  李牛每天都在细心照顾着马匹,防止海边的潮湿空气对马蹄和马具造成腐蚀。

  他还与本地的车马行建立了联系,了解望海镇的运输行情。

继续阅读:第363章 盐田初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小农女空间:逃荒种田两不误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