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海味新章
念怀2025-10-06 22:003,482

  在海边小镇住了五六天,宋家大人孩子都晒黑了些,但个个精神头十足,玩得心满意足。

  可有一点,让穿越来的宋家四口人看着,心里头老是揪着,挺不是滋味。

  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码头那边传来喧闹声,渔船归来后,一筐筐活蹦乱跳的海货被抬上岸,银光闪闪的鱼,张牙舞爪的蟹,活蹦乱跳的虾,看着就喜人。

  “看这鱼多新鲜!”宋安沐趴在码头边看热闹。

  “是啊,比内陆的鱼肥多了。”宋安宇也凑过来。

  但小镇就那么大,人口有限,当天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鲜货。

  到了下午,好多没卖掉的鱼虾就开始发蔫和变味。

  第二天要是还卖不掉,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眼睛变混,肚子发胀,发出一股难闻的腥臭味,最后不得不低价卖给那些来收去沤肥的人,或者干脆倒回海里。

  “娘,这些鱼还能吃,他们为什么要倒掉呢?”白露抬头,不解的问。

  “因为坏了,不新鲜了。”孙氏解释。

  宋瑞峰和苏明华看着这一幕,心里都不是滋味,现代人见惯了冷冻保鲜技术,看到这么多新鲜的海产品,就这么白白的被浪费掉,实在是心疼。

  而且从商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个巨大的商机啊。

  “这实在是太可惜了,”宋安沐这天傍晚又看到渔民们唉声叹气,把一些开始变质的杂鱼往废弃的箩筐里扔,忍不住对爹娘说,“都是好东西啊,就这么烂掉了。”

  苏明华也皱紧眉头:“是啊,这要是有办法保存,就能留得久一些了。”

  宋瑞峰蹲下身,捡起一条还没完全变质的小海鱼,翻来覆去的看着:“这边的日照足,海风大,应该很适合晒鱼干,咱们是不是能帮着想点办法?”

  “我觉得行,”宋安宇点头附和,“他们的方法可能不够好,咱们知道的一些法子说不定能帮着改进改进。”

  这几天观察下来,宋家人发现当地渔民也不是没尝试过保存海货,只是他们的方法比较粗糙,往往成功率不高。

  有直接用海水煮了晒的,结果就是太咸了,有的就这么生晒,结果招来了好多的虫子,还容易臭掉。

  还有的尝试腌制,但却不懂比例和工艺,做出来的东西要么是太咸了,要么就是太淡了,都卖不上价钱。

  一家人晚上在租住的小院里一合计,觉得这事值得干,既能帮这些淳朴的渔民减少浪费,增加点收入,自家以后说不定也能多条稳定的优质海货来源。

  “而且留香居的菜谱又能添不少的新花样。”苏明华补充道。

  “关键是这些渔民人挺实在的,”宋瑞峰想起这几天接触下来的感受,“林老大他们对咱们也挺照顾,能帮上忙是应该的。”

  第二天,宋瑞峰就去找了房东聊天,房东就是林老大,他是个老渔民,皮肤被晒得黝黑,为人很是热情爽直。

  宋瑞峰递上自家带的烟叶子,两人坐在院门口的石墩上吧嗒着烟。

  “林大哥,我看你们这儿经常有鱼虾卖不完,挺可惜的啊。”宋瑞峰慢慢把话题引到海货保存上。

  林老大一听就叹气:“唉,宋先生,你是不知道俺们这的难处啊,全靠着老天爷赏饭吃,也由着老天爷收回去。”

  “这怎么说?”

  “你看啊,”林老大放下烟杆,指着远处的码头,“俺们出海那是全凭天气,天好的时候,一网下去能打上来成筐成筐的鱼虾,可这小镇就这么大,每天买的人就这么多,远处的大镇子虽然能消化,可路远啊,等运过去,好的也变坏了。”

  “那你们就没想过法子保存?”

  “晒鱼干?试过,弄不好就臭了,招苍蝇,还咸得齁死人,卖不上价,做虾酱也试过,可太费盐,味道还冲,不好弄。”

  林老大摇摇头:“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该赚的赚该亏的亏,没法子。”

  他抽了几口烟,又继续道:“其实也不是没人琢磨过,隔壁村的老刘头,前两年就想做鱼干生意,买了好多盐,结果做出来的鱼干又黑又硬,还有股子馊味,镇上酒楼都不要,最后亏得差点把船都卖了。”

  “那虾酱呢?”宋瑞峰追问。

  “虾酱那就更难弄了,俺媳妇试过好几回,不是太咸就是太淡,还有一回还给发霉了,臭得家里好几天没法住人,”林老大苦笑一声,“后来就不敢再试了。”

  宋安沐趁机插话:“林大叔,我倒是听说过几个祖传的土法子,比如晒鱼干前,用浓度的盐水稍微泡洗一下再晾晒,不容易招虫,也没那么咸,味道更好。”

  “真的?”林老大来了兴趣,“那盐水得多咸?”

  “这个有讲究呢,”宋安沐装作回忆的样子,“我记得大概就是一碗水放小半勺盐的样子,不能太浓,泡个一刻钟就够了,关键是鱼要先处理干净,肚子里的脏东西都要掏出来。”

  林老大听得直点头:“这倒是,俺们以前就是整条鱼直接晒,难怪容易坏。”

  “做虾酱的话,得把虾彻底洗干净,捣碎加盐后密封发酵,罐子得干净,不能进脏东西,还得定期打开搅和搅和透气。”

  宋安沐继续道:“要不,咱们用那些本来就要扔掉的杂鱼小虾试试?”

  林老大将信将疑,他皱着眉头嘬了口烟,但看宋家人一脸真诚的样子,又想起他们这几天做的清蒸鱼,白灼虾那鲜美的滋味,他犹豫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成!反正那些小鱼小虾留着也是烂掉倒掉,你们需要啥家伙什,我这儿都有,滩涂地也随便用!”

  说干就干。

  宋家四人组立刻分工动起来。

  宋瑞峰和苏明华负责跟林老大以及其他几个被说动了的渔民沟通,借用他们的竹匾,大缸,陶罐等工具,又找了一片地势高,通风好,远离垃圾的干净沙地。

  “这地方不错,风大,太阳足。”苏明华看了看选定的地点。

  “对,晒东西最合适,而且离码头也不远,搬运方便。”林老大也点头。

  消息传开后,起初并不是所有渔民都愿意参与。

  有些老渔民摇头摆手:“外地人不懂俺们这儿的情况,瞎折腾些什么。”

  还有些人担心:“万一搞砸了,那些鱼虾还能当肥料,要是弄得不伦不类的,最后连肥料都当不成了。”

  但林老大和几个年轻一点的渔民还是决定试试。

  “反正是要扔的东西,试试又不亏。”

  宋安宇拿着小本子和炭笔,装模作样的说是翻阅笔记,其实就是把现代知道的一些简易食品加工原理说出来。

  “我以前记过的笔记上说,晾晒的架子要离地半人高,最好能蒙上层细纱布防蝇虫。”宋安宇认真的说道。

  “还有,所用工具每次都要用开水烫洗过,盐和鱼虾的大致比例是这样...”他继续念叨着,边说边在小本子上画图示意。

  林老大听得认真,还不时问几句:“那这竹匾要怎么放?”

  “要斜着放才行,这样风能从下面吹过去,鱼干得快也干得透。”宋安宇解释道。

  宋安沐带着堂弟堂妹,帮渔民家的妇人孩子们一起处理那些小杂鱼和小虾,刮鳞去内脏,用海水反复冲洗干净。

  “姐姐,这鱼好滑,我抓不住!”元序笑着说道。

  “慢慢来,小心别划到手。”宋安沐耐心指导,“你看,要这样抓着鱼头,刀子从这里下去...”

  几个渔民家的孩子也围过来学,很快就热闹了起来,有个叫小海的男孩儿,才十来岁,刀工却很利索:“我爹说了,处理鱼这活儿,就得从小开始练。”

  宋老头起初还背着手在旁边看,见孩子们做得有模有样,也挽起袖子:“来,让我也试试!不能光看着你们小辈忙活。”

  他到底是干惯了农活的手,学着样子拿起一条鱼,虽然动作慢些,但刮鳞去内脏做得那是一丝不苟。

  宋金秋也抄起了一把刀:“这有啥难,看我的!”

  他下手快,专门挑个头大的鱼处理,专攻硬骨头。

  宋青阳安静的坐在一旁,他拿起一条鱼仔细的清理着,手很稳做事也认真,处理好的鱼反而比谁都干净利落。

  赵氏和吴氏婆媳俩组织起妇人们,负责将处理好的鱼虾进行最后一道冲洗和分拣,老太太一边麻利干活,一边念叨:“都得洗干净咯,一点黑膜都不能留!”

  吴氏手脚快眼也尖,被分配去检查质量了,而孙氏细心,她和一些妇人姑娘一起,把清洗干净的鱼虾按种类和大小分装到不同的筐里,方便后续加工。

  苏老头见多识广,帮忙辨识一些不常见的海货,判断哪些部位要特别处理并提醒大家:“这种鱼背鳍锋利,小心手。”

  他还顺手帮着递送工具给大家,调配清洗用的海水。

  陈三罐忙得团团转,他好奇心重,每种鱼虾都要拿起来闻一闻,摸一摸,遇到不认识的,就凑到苏老头跟前去请教。

  他也主动承担了搬运的活儿,把一筐筐处理好的鱼虾送到晾晒区,嘴里还不停念着各种海货的气味特征。

  就连柳文渊也挽起袖子,加入了劳动中,他没去碰那些血淋淋的初处理环节,而是接过了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计。

  那就是负责看管,和定时翻动那些正在用盐水浸泡的鱼,确保每一条鱼都能浸泡得恰到好处。

  他一边用长筷子翻动,一边还不忘老本行,口中念念有词:“阴阳相济,咸淡调和,此乃天地之道也…”

  李牛更是忙前忙后,力气活都给全包了,提水搬筐倒废水,他一刻不停,脸上满是汗水,却笑得开怀:“东家,这海货可真多,咱们这么多人一起干,快多了!”

  宋家人开始还不适应那腥味,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处理起来也越来越熟练。

  准备工作做了一整天,到了傍晚才开始正式制作。

  他们先试了一小批鱼干。

  按照宋安宇说的比例调好盐水,把处理好的小鱼浸泡一会儿再捞出来,整齐地摊在铺了干净纱布的竹匾上晾晒。

  “这样应该就对了。”赵氏看着摆放整齐的小鱼。

  林老大的媳妇张大嫂也过来帮忙,看着这阵势,半信半疑地说:“这能行吗?看着倒是比以前俺们弄的精细些。”

  “试试看吧,万一成了呢。”林老大倒是很乐观。

继续阅读:第329章 海货生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小农女空间:逃荒种田两不误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