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丰储构想
念怀2025-10-06 22:003,278

  这天晚上,一家子照旧进空间里忙活,宋安宇边浇水边嘟囔:“上回咱回村,不是听好些人家念叨么,地窖不顶事,红薯存进去不是冻得硬邦邦,就是长出老长的芽子,粮食稍微受点潮就发霉招虫子,看着辛辛苦苦收上来的东西就这么糟蹋了,真叫人心疼,咱能不能想个啥法子,帮他们把存粮食的地方弄得好点?”

  这话可算捅到关键处了。

  宋瑞峰正弯腰割韭菜呢,闻言直起身,把手里的镰刀往旁边一放:“安宇这话说到根子上了!粮食收下来,存不住,烂了坏了,那不等于一年到头白忙活?这损耗要是能降下来,家家户户都能松快不少。”

  苏明华也停下手里的活计,点头赞同:“是这么个理儿,储存这关要是能把住了,比多打那么一点粮食还顶用,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说干就干。

  这父子两人,一个藏着现代机械工程的底子,一个顶着游戏达人的活络脑子,立马就凑到一起嘀咕开了。

  空间里安静,正好琢磨事。

  他俩努力回想以前在书上网上看过的那些粮仓构造原理,又去瞅那商城光幕,可惜积分攒得慢,那些标着高效粮仓设计图和恒温防潮系统的好东西都灰着,买不起。

  没辙,只能结合眼下这条件,自个儿琢磨点土洋结合的法子了。

  “最要紧的是防潮,”宋瑞峰拿根树枝,在黑色的土地上划拉,“底下必须垫高,不能直接挨着泥地,用石头或者青砖垒个底座,中间留出空隙来通风。”

  “对!墙上也得开通风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得注意朝向,不然冬天冷风直接灌进去,粮食也得冻坏。”

  宋安宇小眉头皱着,补充道:“孔外面一定得钉上一层细密的铁丝网,再撒上祛秽一号,老鼠那东西无孔不入牙口还好,必须防死了!”

  “屋顶也得检查,漏雨就全完蛋,里面最好能再加一层木板,或者厚实的苇席做隔层,既能防潮又能稍微保温…”

  爷俩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细。

  宋瑞峰干脆拿出小本子和炭笔,把能想到的所有点子,都给画了下来。

  一个结合了现代通风防潮理念和古代现有材料的简易粮仓改造方案,就这么慢慢有了雏形,主要就是垫高地基,砌筑通风孔,加装防潮隔层,严密防鼠这几大项。

  用的材料也是村里能找到,或镇上能买到的,光自己琢磨还不够,得找个明白人问问。

  终于等到又一次书院休沐,宋瑞峰带着画得密密麻麻的草图,再次回了太平村。

  先找林里正,又请了村里几位公认的,种了一辈子地,对储存粮食很有些经验的老人,一起到祠堂里,边晒太阳边看草图。

  老人们围着那张纸,眯着昏花的老眼,都听得很是认真,宋瑞峰一点一点的解释,为啥要垫高,通风孔为啥要这么开。

  “嗯,垫高好,地气湿气就上不来了,粮食能多放些时日。”孙老汉抽着旱烟点头。

  “通风孔不能直筒筒开,容易进雨雪,”李老栓伸出粗糙的手指比划着,“得斜着向下开,口子上最好再用个瓦片或者木罩子挡一下,既通风又淋不着。”

  “防老鼠是顶顶要紧的!”林里正强调,“网孔眼不能大,小耗子崽也能钻进来,必须用最密的那种,墙角根最好用石头砌实在,用泥巴混着碎瓷片糊严实了,那玩意老鼠不爱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宋瑞峰赶紧拿着炭笔,在小本子上唰唰的记录,心里头佩服得很,这些老经验往往最管用。

  这么一合计,他原来那草图上的好几处细节都做了修改,方案变得更稳妥更接地气了。

  最后商量好,先挑了两户人家做试点。

  一户是林里正家,他是里正,得起带头作用,而且他家粮仓也不算小,有代表性。

  另一户是张大山家,他家就叔侄两个,劳动力少,存粮显得更金贵,而且张大山为人实在肯干,让他试点大家都放心。

  改造需要的材料,砖石木料这些,村里尽量自己凑,各家出点力。

  凑不齐的,或者像细密铁丝网,一些好点的木料这类稀罕物,由宋家出钱从镇上采购,赶车的李牛又接了这个跑腿运送的活儿。

  动工那天天气晴好,虽然风还有点冷,但星星点点的日头晒着,倒也挺暖和。

  林里正家和张大山家早几天就把旧粮仓里的粮食并到别处,彻底清空了。

  宋金秋在现场指挥,他性子是急了点,不过干活麻利,有一把子的力气,指挥起其他人干活,也像模像样的。

  村里不少壮劳力都自发来帮忙,场面一时热火朝天,宋瑞峰休沐也换了旧衣裳,挽起袖子一起忙活,宋安宇像个小小监工,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时不时的冒出一两句。

  “这个通风孔斜度够不够?会不会存水?”

  “防鼠网钉密实点,边角都压死了,那些老鼠可精了!”

  “大山叔,这垫底的石头得用大锤给砸实诚喽,不然承重不行,容易塌陷。”

  小家伙嘴里蹦出的词儿一套一套的,干活的大人们听了,先是愣一下,细一想还真有道理,都笑呵呵的应着“好嘞好嘞”。

  然后照他说的调整。

  张大山尤其认真,几乎是把宋安宇的话当圣旨,弄得宋安宇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过程里也遇到点小麻烦。

  比如通风孔开多大,开几个最合适,大家争论了一会儿,开小了怕不通风,开大了又怕冬天太冷,最后还是几位老把式拍板,定了个折中的尺寸。

  防鼠网一开始钉得不够紧,边角有些许缝隙,被眼尖的宋安宇指出来,又拆下来重新加固了一遍,砌砖的泥浆比例没调好,差点不结实,后来还是加了点麻刀才牢固了。

  镇上留香居里,赵氏也忙得很,眼看着年关越来越近,她开始着手大规模的腌制腊肉香肠,为年货和店里生意做准备。

  店里适时推出了冬季特色腊味煲仔饭,用自家腌的腊肉香肠切成薄片,和淘好的米一起放进小砂锅里,淋上酱汁,灶火上慢慢焖熟。

  出锅时揭开盖子,腊味的咸香和米饭的焦香扑面而来,吃得食客们赞不绝口,成了店里的招牌。

  钱娘子和几个请来帮工的妇人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清洗那些巨大的腌菜缸罐,处理着大量的猪肉,院子里用竹竿搭起了架子,挂起了一串串正在风干的腊味,油光光的,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诱人的色泽,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宋安沐这段时间靠着每日种地和做游戏,零零碎碎攒了些积分,终于够兑换那张她盯了好久的初级纺织机图纸了。

  她期待的兑换出来,晚上就在油灯下仔细的研究,图纸画得挺详细,她发现这织布机对现在普通人家用的老式织机,有不少的改进。

  主要是几个关键的受力部件和穿梭引线的机构做了优化,能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一些,也更省力气,织出来的布能更平整密实。

  她心里暗暗琢磨着,等开春后天气暖和点了,就试着找木匠做一台出来,要是真好用,就能帮到那些日夜操劳织布的妇人们了。

  苏明华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总管,经常是镇上村里两头跑。

  要协调留香居的日常经营,要操心菜品的更新,还要过问冬学的进展,和粮仓改造的物资需求,整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但她现代职业练成的协调能力,愣是把这么多事安排的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的。

  柳文渊的账房工作也越来越有样子了,陈三罐则猫在杏林堂的后院,晚上研究着毒药,白天边看店,边鼓捣着他那些瓶瓶罐罐。

  天冷了,伤风感冒的人多,他想着能不能用些便宜常见的药材,配出效果更好点的驱寒防疫药包,到时候给小院的那些孩子,和太平村的那些村民发一发,苏老头偶尔会指点他两句药材的君臣佐使和药性搭配。

  周正那边也来了消息,朝廷对钱家那桩骇人听闻案子的初步回复到了,公文要求他将详细案情,所有认证物证整理造册详细上报。

  并且公文里嘉奖了周正和办案有功人员,名单里也提了宋家襄助有功,不过给他们的赏赐,还得等后续的文书和押送队伍。

  但这总算是个好消息,说明上头是重视这件事的,这案子他们算是没白忙活。

  晚上进了空间,一家人讨论着粮仓改造顺利完工的消息,都挺高兴。

  墨玉跳上粮垛,优雅的甩着尾巴,居高临下的宣布:“协助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显著减少粮食储存损耗预期,获得基建积分八百点!”

  虽然离兑换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积分的种子和高级工具还差得远,但这一下就进账八百,让全家人都很鼓舞,觉得汗水没白流。

  日子有奔头,干活都有劲。

  试点的新式粮仓算是彻底改造完成了,青砖垫底,墙壁上开着斜向的通风孔,孔眼罩着木罩又钉着密铁丝网,里面加了木板隔层。

  屋顶也检查修补过,看起来就比原来那种土坑式的仓房,要靠谱的多了。

  这效果到底咋样,能减多少的损耗,还得等到来年夏收或者秋收后,把新粮食给储存进去,那时候才能见真章。

  但不管怎么说,这改善储存条件减少损耗的第一步,算是进行的很顺利。

  宋家攒到了实地搞基建的宝贵经验,李牛圆满完成了跑腿运送材料任务的同时,也对太平村周边的路更熟悉了。

  看着太平村那边渐渐走上正轨,穿越四人组都觉得这穿过来的日子,忙是忙了点,但好像也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盼头了。

继续阅读:第312章 小年团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小农女空间:逃荒种田两不误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