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祖归孙往(一)
念怀2025-10-06 22:002,839

  说到读书,赵氏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她想到太平村的两个孙子:“还有元冬和元序那两个皮猴子!在村里整天就跟脱缰的野马,就知道疯跑!

  安宇都准备去读书了,总不能让他们两个一直在村里野,白白耽误了前程!反正现在咱们家也挣得起这份钱,不如一起接到镇上来,让他们兄弟几个一起读书!

  还有白露,小姑娘家家的,慢慢也大了,也不能总疯玩,该学点规矩了,学点女红啥的。”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宋瑞峰点头道:“接来!都接来!一起学习,互相也能比着学,反正要新租院子里,够住!二弟和三弟他们要是觉得舍不得,就让他们时常来看看。”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决定等过两日,新雇的牛夫熟悉了路,就让赵氏带着他套上牛车回太平村接人。

  第二天一早,宋瑞峰和苏明华就去看了孙牙人推荐的那处宅子。

  孙牙人果然没吹牛,院子是真心宽敞,虽然有些旧了,但整体结构完好,屋里屋外都收拾的挺干净。

  前院可以待客吃饭,后院住人非常清静,两人越看越满意,当场就和房主签了租契付了定钱,约定好五日后交接,一家人开始兴致勃勃的商量着怎么收拾,怎么搬家。

  同时,通过孙牙人的介绍,雇佣了一位四十多岁,面相憨厚的牛夫,姓李名大牛,大家都叫他李牛。

  李牛话不多,看着有点木讷,但试工时就发现他是个实在人,也很懂牲口,喂料梳毛清理牛栏,动作熟练又仔细,检查牛车套具那更是格外上心,一点小毛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杏林堂后院正好腾出陈三罐之前住的房间,简单打扫粉刷后,支了张木板床,就给李牛住了,也方便他夜里起身照看牲口和车辆。

  家里有了明确的新目标,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宋瑞峰也果然说到做到,减少了去店里的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呆在屋里,把那些落了灰的经义文章重新翻出来,沉下心温书备考。

  钱娘子听说主家要搬大房子,还要供好几位少爷读书,觉得主家前途光明,自己干活更加卖力了,眼里都闪着希望的光。

  她还主动抽空,去新租的房子那边,帮忙提前打扫收拾,角角落落都擦得锃亮。

  新来的牛夫李牛话少,但手脚勤快,不仅把宋家那头黄牛伺候得毛色油光水滑,还把牛车各个关节都仔细检查了一遍,该上油的地方上油,该紧固的地方紧固,弄得妥妥帖帖。

  苏明华依旧每天雷打不动的抽空去小院看望孩子们,不光是送吃的穿的,还会耐心的坐在他们中间,给他们讲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和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民间传说,一点点的引导他们开口说话,慢慢放下心防。

  柳文渊也来了精神,煞有介事的在院子里摆开他的铜钱龟甲,焚香净手,替宋瑞峰算了一卦。

  然后他捋着山羊胡,摇头晃脑的宣布:“东家此番印堂发亮,文昌星高照,文曲之光虽隐却显,乃是大吉之兆!考运亨通,只要勤勉不辍,心无旁骛,此次县试必能高中!”

  他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把赵氏哄得眉开眼笑,连连说“承您吉言”。

  宋瑞峰本人倒是哭笑不得,但也不好拂了他的好意。

  陈三罐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研究他的解毒方子,时常对着药罐子抓耳挠腮,嘟囔着:“这味药性子太烈,娃娃受不住…那味药又压不住根子里的寒毒…唉,还得再试试,加点甘草调和一下?”

  晚上一家人的话题,也自然是围绕着读书搬家这些事。

  “镇上的书院拢共就那么三四家像样的,束脩学风先生脾气都不一样,得好好打听挑挑。”宋瑞峰揉着发酸的眼睛说,面前还摆着一本书。

  “束脩肯定不能省,”苏明华态度很明确,“咱们不图最贵的,但一定得找风气正,先生严厉负责的,几个孩子都皮,不管严点根本镇不住。”

  赵氏最关心的还是实际开销:“打听清楚啊,别被那些书院忽悠了,除了束脩,还有逢年过节的节敬,平时的笔墨纸砚…哎呦,这么一算,四个人读书,这花销海了去了…”

  她已经开始肉疼了。

  “奶你就放心吧!都会问清楚的,货比三家嘛。”宋安沐嘴里在应着,心里却在琢磨着自己的手工技术,是时候该捡起来做点什么才行。

  至此,家里做出了重大决定,全力供四人读书求取功名。

  并且要把太平村的三个孩子都接到镇上来生活,新房子已经租好,牛夫也雇好了,下一步就该去接人了。

  ……

  天刚亮,留下镇还沉浸在清晨的静谧中,只有零星几家铺子卸下门板准备开张的动静。

  留香居却已经亮起了油灯,人影晃动,窸窸窣窣的忙活开了。

  赵氏把一个鼓鼓囊囊的蓝布包袱放在桌上,系紧最后一个结。

  包袱里装着苏明华提前准备好的几包芝麻糖和花生酥,还有一小坛子价钱不贵但口感醇厚的烧刀子。

  苏明华一边帮婆母归置,一边细细叮嘱:“娘,路上千万别赶,安全最要紧,晌午要是错过了饭点就让李牛找个干净茶摊歇歇脚,吃口热乎的再走,这些东西给爹他们,跟他们说等铺子里忙过这阵,安顿好孩子们上学的事,我们也抽空回去看他们。”

  “知道知道,我又不是第一次回村,啰嗦。”赵氏嘴上嫌烦,脸上却带着舒心的笑,又仔细检查了一下包袱皮有没有系牢实,怕路上颠散了。

  院子里,李牛已经套好了牛车,他是个仔细人,正拿着硬毛刷子,给那头温顺的黄牛做最后的梳毛,牛身上沾的草屑尘土都被刷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又弯腰挨个检查了车轱辘的轴销是否牢固,用力晃了晃车架,听着没有异响才放心。

  牛车也被他擦洗过了,虽然木质有些老旧,但看着干净利索,车板上还特意铺了一层干净的草垫和一个旧褥子,让人坐着舒服点。

  “老夫人,车都备好了,轱辘轴销都紧着呢,保管稳当。”李牛见赵氏出来,憨厚的笑了笑,搓着大手说道。

  赵氏满意的点点头,挎上那个沉重的包袱,麻利的爬上牛车,在坐垫子上坐稳当了。

  李牛轻轻的一抖缰绳,吆喝了一声:“驾!!”

  老黄牛听话的迈开步子,牛车便慢悠悠动了起来,驶出了略显安静的梧桐里,朝着镇子外面的官道走去。

  初冬的清晨,风已经带着明显的凉意,吹在脸上干巴巴的。

  路两旁的田野大多已经收割完毕,裸露着深褐色的土地,显得有些空旷和萧瑟。

  只有远处靠近河滩的零星几块菜畦里,还顽强的泛着些绿意。

  光秃秃的树枝伸向天空,偶尔有几只麻雀扑棱棱的飞过。

  牛车走得慢,嘚嘚的蹄声和吱呀的车轮声在寂静的官道上显得格外清晰,赵氏闲着也是闲着,她裹紧了衣襟,跟前面赶车的人搭话:“李牛啊,听你口音不像留下镇的本地人啊?”

  李牛头没回头,专注的看着前面的路,瓮声答道:“回老夫人的话,俺是邻镇,靠山边那个小李庄的。”

  “哦,小李庄啊,知道知道,离这儿有二十多里地呢,家里几口人啊?咋想着跑这么远来赶车了?”赵氏继续打听,也好打发时间。

  “家里就一个婆娘,带着俩半大小子,”李牛话不多,但问什么答什么,很是实在,“大的今年满十岁,小的七岁了,都在家跟着他们娘下地干活,山里地薄,一年到头也就刚够嚼用,饿不着也剩不下,俺就琢磨着出来寻个活计,好歹能挣几个现钱贴补一下,将来也好给小子们说媳妇不是?”

  赵氏听了,点点头叹口气:“是啊,这年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都不容易,我看你家小子也到开蒙认字的年纪了,没想着送去学堂念两年?”

  李牛苦笑一下,摇摇头:“俺们庄户人家,哪敢想那个,束脩和笔墨纸砚,哪样不是钱?能让娃子以后自己的名字会写,买卖东西能看懂个数不当睁眼瞎,俺就知足了,还是得有力气,能种地能扛活才是正经饭碗。”

  赵氏听了,越发觉得自家如今能把孙子接去镇上读书,是多么难得,多么正确的决定了,这样的机会,可是多少庄户人家盼都盼不来的。

继续阅读:第301章 祖归孙往(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小农女空间:逃荒种田两不误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