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发出的那封载着厚重期盼的家书,像一只承载着希望的纸鸢,乘风远去。
自此之后,每一天的时间都仿佛被拉长了数倍,让人既想快些度过,又怕时间飞逝,来不及准备。
他们心里细细计算着李牛收到回信,以及他护送宋季春一家所需要的时间,估摸着大致的归期,却又不敢定得太死。
生怕期望越大,失望越深。
“今儿个,城门口可有从定州来的车队?”
这几乎成了福伯每日清晨醒来后,问向小厮的第一句话。
小厮们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每日卯时刚过,便会派人去城门口打探。
临安城门人来人往,车马不绝。
小厮们要在人群中辨认出从定州方向来的马车,还要上前询问。
就这样天天的拦人询问,问得多了,城门守卫都快把他们认熟了。
“福伯,没有,今儿个又没见着从定州来的车队。”小厮总是带着一丝遗憾的回来汇报。
福伯叹口气,转身对赵氏说:“老夫人,您别急,这定州距离临安路途遥远,哪有那么快呢?再等等,再等等。”
赵氏哪里能不急?
她每日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针线,却总是缝着缝着就走神了,她的目光时不时就会望向大门的方向,仿佛能望穿千山万水,看到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身影。
她嘴里也时常念叨着大女儿小时候的事,那些模糊却又深刻的记忆,此刻在她心中变得无比的清晰。
“春儿小时候最爱吃甜的,每次我做桂花糕她都能吃好几块,小嘴巴吃得黏糊糊的,还要冲我笑。”赵氏说着,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眼角却有晶莹的泪光闪烁。
“她啊,别看是个女孩子,性格可倔了,一点不比她爹差!小时候有一次,村里有个小孩抢了她的泥娃娃,她就敢冲上去理论,把那孩子说得哑口无言。”
众人听着赵氏回忆,心里酸酸的,那个未曾谋面,却牵动了全家人心的女子,她终于要回来了。
大家都在努力想象着她的模样,她的声音,她这些年的生活。
“娘,您别太操劳了,大姐看了该心疼了。”吴氏轻声安慰着婆婆。
孙氏也说:“是啊娘,咱们一切都准备妥当,就等着大姐一家回来了。”
宋家人打扫出府里西边的一个独立院落。这院子虽然不大,但胜在清幽雅致,有三间正房和两间厢房,足够宋季春一家居住,院子里还带了一个小小的花园,栽种着几株腊梅和修剪整齐的冬青,虽然是冬日,也透着一份生机。
苏明华吩咐着:“春妮秋菊,这院子里的所有被褥都要换成全新的,家具也擦一下,大姐一家远道而来,咱们可不能怠慢了,要让他们一进来就感觉到家的温暖。”
春妮和秋菊也干劲十足,她们带着几个小丫头,里里外外的忙活着。
让小厮将旧的家具搬出去重新打磨上漆,将崭新的木床衣柜和桌椅搬进院子。
床铺上是松软的新棉被和精美的丝绸床单,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檀木香。
钱娘子更是将西院的各个角落收拾得格外整洁。
她亲自检查每一扇窗户是否关严,每一块地砖是否擦拭干净,甚至连窗台上的盆栽,都擦拭得一尘不染。
赵氏也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她亲自去布庄挑选了最好的布料,要给大女儿赶制新衣,一块临安城特有的软缎,颜色是温和的黛青色,手感柔软舒适。
“奶,我已经让霓裳阁给大姑他们做了好几套衣服,您就别忙活了。”宋安沐见赵氏裁剪的有些吃力,便上前劝道。
赵氏却摇了摇头,她眼里带着一丝执拗:“那不一样!我就想亲手给春儿做几套衣服,这是我做娘的心意,绣娘做得再好也比不过我这个娘亲手做的!”
她拿起剪刀,在布料上裁剪着,嘴里念叨着:“春儿小时候瘦瘦小小的,也不知现在长成啥样了,这身量尺寸,估摸着还得大上好几圈才行。”
赵氏虽然不知道女儿现在的具体身量尺寸,但她还是凭着记忆和想象,多做了几套不同尺寸的。
有襦裙,有袄子,还有两套冬日里保暖的棉衣,她心里想着多做几套,总有一套是能让女儿穿上的。
这份笨拙却又深沉的爱意,让宋安沐心里感动不已,她便不再劝,只是默默帮着奶奶一起挑选布料,并根据自己对大姑的想象,画了几张简单的衣服款式图拿给赵氏参考,让她能更好的发挥手艺。
除了衣物和住处,接风宴的菜单也成了他们讨论的重点,赵氏将府里的厨娘们叫到花厅,和三个儿媳一起商量。
吴氏提议道:“大姐在南方待了这么多年,口味肯定偏南一些,咱们除了北方的家常菜,也得做些南方风味的精致小菜,比如清炒时蔬清蒸鱼什么的。”
“对!还有那些汤品,南方人都喜欢喝清淡的汤,咱们也得准备。”孙氏接话。
苏明华也插话道:“我看可以问问李牛,大姐在南方平时都吃些什么,这样咱们做起来更有数。”
“嗯,不错!那我回头让厨房准备些新鲜的河鲜和时令菜蔬,等春儿他们一到,就能吃到地道的南方口味了,对了,咱们北方的炖肉烙饼这些也得备上,让她尝尝家乡的扎实味道。”最后赵氏拍板。
厨娘们也纷纷献计献策,有说做糯米鸡的,有说做煲仔饭的,有说炖老火靓汤的,一时间,厨房里便充满了南北风味交织的想象。
而除了衣食住行,宋季春一家未来的安排,更是宋家人讨论的重中之重。
这关系到他们在临安的安身立命,宋瑞峰对此非常慎重。
“你姑父他经营过杂货铺,对买卖有些经验。”宋瑞峰对儿子说着,“我看他若是愿意,可以让他接手管理甜沁斋,或是新开一家铺子,专门售卖海货。”
宋安宇也觉得这个主意好:“嗯,管理甜沁斋倒是个不错的选择,甜沁斋规模适中,业务也稳定,交由姑父来管理,既能让他尽快上手,也能让姑姑一家有稳定的收入,不过关键还得看姑父愿不愿干,咱们可不能强求他。”
宋瑞峰点头:“那是自然!”
在宋家人焦急的等待中,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留香居的菜单上,最近就多了几道北方风味的面食。
这是赵氏让厨子们学着做的,比如热腾腾的羊肉烩面,汤头浓郁面条劲道,羊肉软烂,味道醇厚,分量也十足,受到了不少临安食客们的喜爱,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吃上一碗,浑身都暖和了起来。
“哎呀,这留香居的面食可真地道!以前总觉得面食不如米饭,现在尝了这羊肉烩面,才知道原来面食也能做得这么好吃!”一位食客赞不绝口。
林婉儿也为宋家即将到来的新成员们准备了礼物,她挑选了一些适合少女和少年的布料,设计了几套款式大方得体又充满临安特色的新衣。
给李淑婉的是几套颜色清雅,绣着梅兰竹菊的襦裙,给李承志的是几套质地考究,剪裁得体的长衫和短褂。
宋瑞峰虽然忙于举人交际和思考进京备考之事,但也时常分心。
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记忆中大姐的身影,虽然他的灵魂不是原身,但原身留下来的那份深厚的亲情记忆,让他对这个走失多年的大姐,充满了期待。
他常常会站在书房窗前望着远方,默默的期盼着,手里的书本也常常会翻了半天,却一页也没看进去。
萧钰逸对这事也十分上心,他通过军中渠道修书给沿途各州县的守将,确保李牛一行人所经州县道路畅通,并派专人沿途照看,确保宋季春一家的人身安全。
“宋伯放心,我已打点好一切,只要宋婶一家踏上归途,便会一路无忧。”萧钰逸的语气中带着一份军人的可靠和沉稳。
宋瑞峰激动的拱手回道:“好好好!多谢萧世子的帮助!待我大姐他们一家平安抵达,宋某定当登门拜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宋家上下,在焦灼与喜悦中等待着宋季春一家的到来,府里的下人们也都被他们的情绪感染,每日都充满了干劲,他们的脸上也带着期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