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江城,寒风凛冽。SW大礼堂外,梧桐树的枝桠在冬日的晨光中显得格外萧瑟。但礼堂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暖气开得很足,上千个座位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地的组织系统干部们正襟危坐,等待着一年一度最重要会议的开始。
付平坐在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上。这个位置很微妙——既不是最前排的省级领导席位,也不是后面普通干部的区域,而是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的专属区域。他的左边是SW办公厅人事处的老张,右边是省政府办公厅的小李。两人都在窃窃私语,讨论着今年可能的表彰名单。
"听说今年的先进集体,干部一处是板上钉钉了。"老张压低声音说。
小李点点头:"那是肯定的。你是没看到,前段时间那个轮岗机制的文件一出来,各地市都炸锅了。我们厅里好几个处长都在打听,想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好位置上去呢。"
付平听着这些议论,面色如常。他的目光扫过主席台,那里还空着。按照惯例,领导们会在九点整准时入场。
八点五十五分,侧门打开了。工作人员开始忙碌起来,调试话筒,整理桌签。会场里的嗡嗡声渐渐小了下去。
九点整,主席台后方的大门缓缓打开。SW书记林正南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省长周建国,然后是SW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最后是SW组织部部长王长林。
王长林今天穿了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比平时更显精神。他的步伐稳健有力,目光扫过全场时,在付平所在的方向停留了一瞬。
"同志们,"林正南书记坐下后,直接开始讲话,"今天我们召开全省组织工作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今年的工作,表彰先进,部署明年的任务。刚才过去的这一年,是我省组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接下来是例行的议程。先是SW副书记宣读表彰决定,然后是先进代表发言。付平注意到,干部一处果然获得了"全省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而他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当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时,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付平站起身,向四周微微点头致意,然后重新坐下。他能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有羡慕,有嫉妒,有敬佩,也有若有所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轮到王长林做总结讲话了。
王部长站起身,走到话筒前。他先是戴上老花镜,翻开面前厚厚的讲话稿。
"同志们,刚才正南书记和其他领导的讲话,我都完全赞同。下面,我就今年的组织工作,谈几点意见......"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王部长按照讲稿,有条不紊地总结着今年的工作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明年的任务。台下的人有的在认真记笔记,有的在悄悄看手机,有的已经开始打瞌睡。
就在大家以为讲话即将结束时,王部长突然合上了讲稿。
他摘下老花镜,用手帕仔细擦拭了一下,然后重新戴上。这个动作让会场里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王部长要脱稿了。而他每次脱稿,都意味着有重要的话要说。
"同志们,"王部长的声音突然变得激昂起来,"刚才我按照稿子,把该说的都说了。但是,我觉得还有些话,必须要说,不吐不快!"
会场里鸦雀无声。连那些刚才还在打瞌睡的人,也立刻坐直了身子。
"今年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亮点,刚才都总结了。但如果要我选一个最大的亮点,最具突破性的工作,那是什么?"王部长的目光扫视全场,"我告诉大家,就是干部一处在付平同志带领下,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
付平的心跳突然加快了。他没想到王部长会在这样的场合,如此直接地点他的名。
"从内部的效能革命,到全省的干部轮岗机制,"王部长的声音越来越高,"他们敢于碰硬,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同志们,我们的组织工作沉闷太久了!多少年来,我们都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选人用人,论资排辈;干部管理,一潭死水。这样下去,我们拿什么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拿什么去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王部长说到激动处,右手在空中有力地挥舞着:"付平同志和他的团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组织工作不是养老院,不是避风港,而是要成为推动改革的先锋队,要成为激发干部活力的发动机!"
台下已经有人开始小声议论了。这样的评价,在组织系统内部,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我还要特别说一点,"王部长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一个好干部,不仅要能干事,还要能扛事,甚至要能扛得住冤枉!前段时间,付平同志遭遇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有人造谣,有人诬告。但他是怎么做的?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懈怠,而是用更加出色的工作成绩,给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说到这里,王部长的目光穿过数百人的会场,精准地落在了付平身上。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目光啊。付平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严厉和挑剔,取而代之的是欣赏、欣慰,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期许和托付。
这个对视持续了足足五秒钟。在这五秒钟里,整个会场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王部长的视线,聚焦在了付平身上。
"同志们,"王部长收回目光,声音变得语重心长,"我今年六十三岁了,再过两年就要退了。但我看到付平这样的年轻干部在成长,在进步,在挑起重担,我心里是高兴的,是欣慰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队伍薪火相传!"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
林正南书记带头鼓掌,并且向付平的方向微微点了点头。这个动作虽然细微,但在场的都是官场老手,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付平站起身,向主席台深深鞠了一躬。他的眼眶有些湿润,但脸上的表情依然平静。他知道,这一刻,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
王部长等掌声渐歇,继续说道:"明年,我们要在全省推广干部一处的经验。我已经跟正南书记汇报过了,准备成立一个改革专班,由付平同志牵头,在全省选择几个地市进行试点。我希望,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能够在全省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新机制!"
又是一阵掌声。
坐在付平旁边的老张悄悄碰了碰他:"老弟,你这是要飞了啊。"
付平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散会时,付平被人群簇拥着,几乎寸步难行。
"付处长,恭喜恭喜!"
"付处,有空一起吃个饭,向您请教请教。"
"付处长,我们市想申请成为试点,您看......"
各种恭维和请求如潮水般涌来。付平一一应对,既不失礼貌,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就在他好不容易挤出人群,准备离开时,一个声音叫住了他。
"小付。"
付平转身,看到林正南书记正站在不远处。
他连忙走过去:"林书记。"
林正南拍了拍他的肩膀:"刚才王部长说得对,你干得不错。但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清醒。捧得越高,摔得越惨,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
"我明白,林书记。"付平认真地说。
"明白就好。"林正南的表情缓和了一些,"明年的改革,阻力会很大。有些人的利益会被触动,他们不会坐以待毙。你要有心理准备。"
"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林正南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记住,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是要得罪人的。但只要方向正确,SW会支持你。"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
付平站在原地,望着林书记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他只是一个处长,负责一个处室的工作。而从现在开始,他要面对的,是整个江州省的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平子!"
林峥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怎么样,压力大不大?"
付平笑了笑:"说不大是假的。但是,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
"说得对。"林峥拍拍他的肩膀,"走,我请你喝酒。今天这个日子,值得庆祝。"
两人并肩走出SW大礼堂。外面的阳光很好,虽然依然寒冷,但天空湛蓝如洗。
"对了,"林峥突然想起什么,"刚才我在后面,听到几个地市的组织部长在议论。他们说,按照王部长今天的表态,你很可能在明年就会被提拔为副厅级。"
付平摇摇头:"别听他们瞎说。我现在想的,是怎么把改革搞好。"
"这就对了。"林峥赞许地说,"不过,我倒是觉得,以你的能力和现在的势头,副厅级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你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付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想让这个体制变得更好一些,让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更大的舞台。"
"理想主义者。"林峥笑了,"不过,我喜欢。"
两人走到停车场,付平的手机响了。是刘逸霏。
"看新闻了吗?"刘逸霏的声音里带着兴奋,"刚才省电视台的新闻,播了你们的大会。王部长表扬你的那段,被完整地播出来了!"
"是吗?"付平有些意外。按照惯例,这种会议的新闻报道都是程式化的,很少会有这么详细的内容。
"是啊!我妈刚才还打电话来,说在电视上看到你了,特别高兴。"
付平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晚上早点回去,我们一家人好好吃顿饭。"
"好。对了,"刘逸霏的声音突然变得神秘起来,"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
"晚上再说。"
挂了电话,付平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把你美的。"林峥打趣道。
"家里人高兴,我就高兴。"付平坦然地说。
就在这时,又有几个人走了过来。是省发改委的几个处长。
"付处长,恭喜啊!"为首的是发改委人事处的王处长,"刚才王部长的讲话,真是让人振奋。我们主任让我来问问,改革专班什么时候成立?我们发改委想推荐几个年轻干部参与。"
付平客气地应对着:"谢谢王处长。专班的事还在筹备阶段,具体方案要等SW常委会研究后才能确定。到时候肯定需要各部门的支持。"
"那是那是。"王处长连连点头,"付处长,说句实话,我们这些搞业务的,最怕的就是人事上的条条框框。你们搞的这个轮岗机制,真是给大家松了绑。我们单位好几个优秀的年轻人,原来因为职数限制上不去,现在有希望了。"
旁边另一个处长也凑过来:"就是啊,付处长。我们处有个小伙子,博士毕业,能力特别强,但因为没有基层经历,一直提不上去。现在有了轮岗机制,他可以先到县里锻炼两年,回来就有资格了。"
付平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回应。他知道,这些人的热情,一方面是真心支持改革,另一方面也是想为自己的人搭建通道。这就是改革的复杂性——它既会激发活力,也会引发各种利益诉求。
好不容易应付完这拨人,付平和林峥终于上了车。
"看到了吧,"林峥发动车子,"你现在是香饽饽了。不过我提醒你,有多少人支持你,就会有多少人盯着你。树大招风,你要小心。"
付平点点头:"我知道。其实刚才林书记也提醒我了。"
"林书记亲自提醒你?"林峥有些惊讶,"这可不多见。看来上面对你的期望很高啊。"
车子驶出SW大院,汇入午后的车流中。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虽然已经落尽了叶子,但枝条间似乎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
"去哪儿?"林峥问。
"先回单位吧。"付平说,"下午还有些工作要处理。"
"你就不能歇歇?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
"正因为重要,所以更不能松懈。"付平笑了笑,"王部长今天的讲话,等于是给我们下了军令状。明年的改革如果搞砸了,丢的可不只是我的脸。"
林峥摇摇头:"你啊,就是太较真。不过也好,要是你跟那些人一样,一得势就飘飘然,我反倒要担心了。"
回到组织部,付平刚进办公室,秘书小陈就迎了上来。
"处长,您可算回来了。"小陈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这是各地市报上来的轮岗申请,已经有十几个市表示想成为试点了。"
付平接过文件翻看着:"这么快?"
"王部长的讲话刚结束,电话就被打爆了。"小陈说,"还有,部里通知,下午三点召开部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改革专班的事。"
"知道了。"付平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认真审阅文件。
每一份申请他都仔细看,在关键处做标注。他知道,选择试点城市至关重要。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既要有改革的决心,又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小陈敲门进来:"处长,该去开会了。"
付平抬头看看表,已经两点五十了。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拿起笔记本走向会议室。
部长办公会议室里,几位副部长已经到了。看到付平进来,大家纷纷打招呼,态度比以往热情了许多。
"小付来了。"常务副部长老赵笑着说,"今天你可是大出风头啊。"
"赵部长过奖了。"付平谦虚地说。
"这可不是过奖。"另一位副部长说,"王部长今天的讲话,分量很重啊。我在组织部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他这么不遗余力地表扬一个处长。"
正说着,王长林走了进来。大家立刻安静下来。
"都到了?那就开始吧。"王部长坐下后,直接进入主题,"今天主要研究改革专班的组建问题。付平,你先说说你的想法。"
付平打开笔记本:"王部长,各位领导,我初步考虑,专班应该是一个精干高效的团队。人不在多,在精。我建议从各处室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一个十人左右的专班。"
"人员构成呢?"王部长问。
"除了我们部里的人,还应该吸收纪委、审计、人社等部门的同志参加。"付平说,"改革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协同。"
"有道理。"王部长点点头,"试点城市怎么选?"
"我建议先选三到五个市进行试点。"付平翻开文件,"要兼顾不同类型:既要有经济发达的市,也要有欠发达地区;既要有地级市,也要有县级市。这样得出的经验才有普遍意义。"
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敲定了专班的基本框架和工作计划。散会时,王部长单独留下了付平。
"小付,"王部长的表情很严肃,"今天我在大会上说的那些话,你不要有压力。"
"我明白,王部长。"
"不,你不明白。"王部长摇摇头,"我那样说,是因为我真的看好你,也是因为我们的事业需要你这样的人。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会成为众矢之的。有人会嫉妒你,有人会攻击你,甚至有人会设计陷害你。"
付平沉默了一会儿:"王部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你说。"
"您为什么选择我?"
王部长笑了:"因为你身上有一股劲儿,一股不服输、不妥协的劲儿。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聪明人,他们精于算计,善于自保,但就是缺少这股劲儿。而改革,恰恰需要的就是这股劲儿。"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我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这两年,我想做点事情,留下点东西。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这个体制,为了那些真心想干事的人。你,就是我选中的人。"
付平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不是不让我失望,"王部长转过身,"是不要让你自己失望。"
离开部长办公室,付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回到办公室,小陈告诉他:"处长,刚才省电视台打电话来,想约您做个专访,谈谈干部制度改革的事。"
"推掉吧。"付平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现在不是出风头的时候。"
"明白。"小陈点点头,又说,"对了,刚才您夫人来电话,说晚上在家等您,有重要的事。"
付平看看表,已经快六点了。他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
走出办公楼时,夕阳正好。金色的余晖洒在SW大院里,给这座庄严的建筑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
付平站在台阶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冬天的空气虽然寒冷,但格外清新。他想起了王部长的话,想起了林书记的嘱托,想起了那么多人期待的目光。
是的,改革的路不会平坦,前方还有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当你知道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时,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拿出手机,给刘逸霏发了条信息:"我回来了。"
很快,回复来了:"太好了!快点回来,我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你!"
付平笑了。不管前路如何艰难,至少他知道,有人在家里等着他,有人会永远支持他。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