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每样比够吃多一点点
微龙唐2025-08-10 20:296,170

  付平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窗外的阳光只能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上投下几道光斑。墙上的镇域地图旁边贴着工作进度表,红蓝两色的记号笔痕迹密密麻麻,像一场小型战役的部署图。

  "那个河道清淤项目,让老吴盯紧点,汛期快到了,马虎不得。"付平一边快速浏览着手中的文件,一边对着电话那头说道,声音清晰有力。他放下电话,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办公室门就被敲响了。

  "进。"

  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匆忙推门而入,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纸。"付书记,工业园那边的土地协调又遇到点麻烦,有几户村民对补偿标准还有异议。"

  付平头也不抬,手指在文件上快速划过,圈出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知道了,下午开完会我亲自去一趟。你先把他们的具体诉求整理清楚,明明白白列出来。"

  "好的,我这就去办。"那人刚转身要走,付平又喊住了他。

  "老袁,村民提意见是好事,别急着定性为'闹事'。把他们的顾虑都记下来,咱们一条一条解决。"

  "明白。"

  门刚关上,秘书小张就探进头来。"付书记,县里的会议时间确定了,十点半,还有四十分钟就得出发了。"

  付平这才抬起头,揉了揉略显疲惫的眼睛。桌上的文件分了三堆:已批阅的、待处理的、需要带走的。他伸手拿过秘书递来的会议材料,快速翻阅了一遍。

  "下午的招商对接会,材料再核对一遍。特别是那个产业园区的数据,一定要准确。"付平站起身,整了整西装领带,"我去一趟卫生间,老马准备好车了吗?"

  "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五分钟后,付平拎着公文包从镇政府大楼走出来。他在车前站定,对留守的戴冠宇交代道:"我去县里开会,你们把人居环境整治那个方案再推敲一下,农户参与度还不够。"

  县城的路程不算远,但也不近,四十分钟的车程足够让付平再次检查会议材料,甚至小憩一会儿。但他没有。车窗外,田野与村庄交错而过,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的一片农田上,若有所思。

  "老马,那片地是不是去年撂荒的?"

  驾驶座上的老马瞥了一眼,点点头。"是啊,张家村那几十亩。地主不在家,种粮食又不值钱,就荒着呗。"

  付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说话,但眼神里闪烁着什么。

  县委大楼的常委会议室里,气氛肃穆而凝重。长条会议桌两侧坐满了人,人人西装革履,人人神情专注。付平坐在靠后的位置,认真记着笔记。他的本子上不仅有会议要点,还随手写下了几个关键词:"蔬果基地"、"产业链接"、"政策对接"。

  会议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主要讨论全县经济形势和重点项目推进。当徐向翰总结发言时,付平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这位县委书记语速不快,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但不能只盯着'大'而忽视'实'。各乡镇要结合自身条件,找准定位,做出特色。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产业融合,农旅结合,共同富裕。"

  散会后,人流缓缓涌向门口。付平收拾好材料,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道:"小付,等一下,不急着走吧?聊两句。"

  回头一看,是徐向翰站在会议室的另一端,对他招手。付平赶紧走了过去。

  "徐书记。"

  "去我办公室坐坐。"徐向翰拍了拍他的肩膀。

  徐向翰的办公室简朴而整洁,窗外可以看到县城的景色。他给付平倒了杯茶,然后才在对面坐下。

  "最近镇上挺忙吧?刚才会上说的几个点,你们镇要结合实际好好考虑。"

  "是,学长。"付平放下茶杯,坐姿端正,"正想跟您汇报一下我们最近的一些想法。"

  徐向翰靠在椅背上,笑了笑:"行啊,不过别在这儿坐着了。晚上有事没?没事的话,找个地方随便吃点,边吃边聊。正好我也没顾上吃午饭,饿了。"

  "好,听您安排。"付平有些意外,但很快应承下来。

  "去老街那家面馆吧,清静,饭菜也实在。"徐向翰站起身,脱下了西装外套,只穿着衬衫,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县城老街的面馆不大,但生意很好。傍晚时分,客人不多,店里还算清静。昏黄的灯光照在泛黄的墙面上,几张木桌木椅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简单的菜单,字迹有些褪色。

  徐向翰和付平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一人点了碗面,外加几个小菜。

  "你在镇上工作快两年了吧?"徐向翰问道,熟练地往面里加着醋和辣椒。

  "一年零八个月了。"付平答道。他吃面的动作比徐向翰斯文,但眼神专注,显然心思不在饭菜上。

  徐向翰笑了笑:"看得出来你有想法,有干劲。这很好。会上你一直在记笔记,记了什么重点没有?"

  付平微微坐直了身体:"徐书记,我们在思考您提出的产业融合这个方向。结合我们镇的实际情况,我有个初步想法,是关于规模化蔬果基地的。"

  "说来听听。"徐向翰边吃边听,表情认真。

  付平放下筷子,用手势配合着解释:"我们镇靠近县城,又紧邻规划中的产业园,交通便利。目前有几片撂荒地和一些效益不高的耕地,加起来差不多三百亩。我们想整合起来,建一个规模化的蔬果基地。"

  "有什么优势?"

  "优势有几点。"付平掰着手指头数道,"一是靠近县城和规划中的产业园,有潜在的供应市场;二是能盘活部分闲置土地,带动农户增收;三是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引进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四是…"

  随着付平的讲述,他的眼睛越来越亮,语速也不自觉地加快了。徐向翰放下筷子,专心听着,时而点头,时而轻拧眉头。

  "特别是结合您之前提到的产业园区配套和亲子研学,我觉得这个蔬果基地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和内容支撑。"付平强调道,"产业园的食堂需要新鲜蔬果,研学活动需要实践基地,农户需要稳定收入,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项目。"

  讲完后,付平才意识到自己的面已经凉了,但他顾不上这些,眼巴巴地看着徐向翰,等待评价。

  徐向翰慢条斯理地嚼完嘴里的面,用纸巾擦了擦嘴角,这才开口:"嗯,小付,这个思路是对的。农业产业化,方向没错。能把蔬果基地和产业园区的食堂供应、甚至未来的农旅结合联系起来,这思路活泛,有协同效应。让村集体、农户能参与进来,符合共同富裕的大方向。"

  付平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但徐向翰话锋一转,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但是,你想过没有?蔬果这东西,看着简单,做起来难。不是工业品,按订单生产就行。"

  付平的笑容凝固了。

  "第一,成熟期集中怎么办?到时候一下子供过于求,烂在地里谁负责?"徐向翰掰着指头问,就像刚才付平讲解时那样,"第二,种类繁多,储存条件要求各不相同,冷链、仓储成本算过吗?第三,需求端是动态变化的,食堂每天要多少?研学活动什么时候来?你怎么保证精准对接?供需错配的风险很大。"

  付平的脸色变了,下意识地拿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开始记录徐向翰提出的问题。

  "想法很好,但操作层面的'坑'不少。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要稳。"徐向翰总结道,"我不是打击你的积极性,而是希望你能把事情想得再周全一些。"

  付平放下笔,诚恳地说:"谢谢徐书记提醒,您说的这几个问题确实非常关键,我之前考虑得不够深入。回去我得再好好研究研究,特别是这个供需平衡和风险控制。"

  "你这态度就对了。"徐向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看重的就是你这股冲劲和学习的态度。记住,基层工作,既要有想法,更要接地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咱们就是要在这骨感的现实里,一点一点把理想实现出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话题渐渐转向了其他工作和生活琐事。席间,徐向翰还讲了几个自己年轻时犯过的错误,言语间透着对付平的提点和期许。

  "时间不早了,你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呢。"临走时,徐向翰叮嘱道,"对了,那个蔬果基地的事,别就此放弃。好好琢磨琢磨,把那几个问题解决好了,我支持你。"

  "一定。谢谢徐书记指导。"付平郑重地点点头。

  次日清晨,阳光从东方升起,照在乡间公路上。付平坐在车后座,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和村庄,眉头紧锁。手里还拿着昨晚记录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些地方画了圈,有些地方打了问号。

  "供需精准对接...成本控制...风险分担..."他低声自语着,时而摇头,时而皱眉。

  老马一边开车,一边通过后视镜观察着付平。这个年轻的镇党委书记来镇上工作将近两年,给老马的印象一直不错——工作认真,对待下属和群众都很和气,不摆官架子。

  "付书记,昨晚跟徐书记聊到很晚?看您一早上都心事重重的。"老马终于开口打破了沉默。

  付平回过神来,勉强笑了笑:"嗯,聊了不少工作上的事。"

  "您真是把工作当回事。"老马由衷地说,"以前有些领导,下乡转一圈就回去了。您来了之后,是真往村里跑,跟老百姓聊。我们这些开车的心里都有数。"

  付平被老马的话拉回现实,真心笑了:"在其位谋其政嘛,老马。对了,正好想请教你个事儿。"

  "您说。"

  付平放下本子,身体稍微前倾,靠近驾驶座:"老马,你家以前种地吧?我问你,你们种菜,主要是为了自家吃,还是为了卖钱?"

  "那得看种啥,种多少了。"老马想都没想就回答道,"自家菜园子那点,肯定是先紧着家里吃。要是地多,种大棚或者经济作物,那主要就是为了卖钱。"

  "那自家吃不完的菜,或者种了想卖但没卖掉的菜,怎么办?会烂掉吗?"付平追问。

  老马笑了:"自家吃不完?那容易。左邻右舍送点,亲戚朋友分点,关系就是这么走动出来的嘛。实在多了,喂鸡喂猪,或者做成咸菜、干菜存着。烂掉?那是败家,舍不得。"

  付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要是种得多,打算卖的,万一没卖掉或者价钱太差,确实愁人。"老马继续说道,语气变得略微严肃,"但咱农民有经验啊,明年就知道这玩意儿不能种太多了。各种菜都种点,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方不亮西方亮...多种几样..."付平喃喃自语,似乎抓住了什么。

  "其实吧,种地过日子,大家心里都有个数。"老马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淳朴的智慧,"种菜,一般就是想着'每样都比够吃多一点点'。多种几样,这点多的就能匀开了,有的收成好点,有的差点,有的吃,有的还能零散卖点钱或者送人情。自家形成一个小循环,风险小。"

  "每样都比够吃多一点点..."付平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像是被点亮了一盏灯,"老马,你再说一遍?"

  "每样都比够吃多一点点呗。"老马有些纳闷地重复道,"这不是常识吗?够吃就行,多了也吃不完,还浪费。但又不能刚好够,万一有个闪失不够了呢?所以就比够吃多那么一点点,刚刚好。"

  付平快速翻开笔记本,写下"小农户逻辑:多样化种植+少量冗余+内部消化/人情调节"。他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对啊!为什么非要追求绝对的供需精准匹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付平低声自语,语速越来越快,"或许可以在基地层面引入这种'少量冗余'和'多样化'的思路,建立一种缓冲机制...多出来的部分,可以考虑加工、内部福利,或者对接其他弹性需求渠道..."

  老马通过后视镜看到付平突然变得兴奋起来,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也被他的情绪感染,嘴角微微上扬。

  "老马,你这话真是点醒了我!谢谢你啊!"付平抬起头,满脸笑容。

  老马憨厚地笑了笑:"我就是瞎说点庄稼人的老实话,能帮上您想事就好。"

  车继续向前行驶,阳光越来越亮。付平望着窗外的田野,仿佛已经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蔬果基地,不再是简单的种植和销售,而是一个有机运转、多层次互补的生态系统。

  "每样比够吃多一点点..."他又重复了一遍老马的话,笑容在脸上绽放开来。

  清晨八点半,镇政府大院的铁门刚刚拉开,天还没完全亮透,阳光像个还没睡醒的孩子,懒洋洋地趴在办公楼的屋檐上。地上还残着昨晚的湿气,鞋底踩过去“吧唧吧唧”地响,像是谁在悄悄提醒:新的一天开始了。

  几辆车一前一后驶进来,车窗上蒙着一层薄雾。大院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人拎着保温杯快步走,有人边走边打电话,还有人站在角落里吸着烟,烟雾和空气里的寒意混在一起,味道不太好闻,但很真实。

  老楚的车稳稳停在办公楼前。发动机一停,付平便推门下车。他没急着往里走,而是站在车边,抬头看了眼那栋开始泛白的三层小楼,像是在确认什么,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

  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有股泥土混着汽油的味道。他下意识地抖了下身子,把大衣领口往上提了提,像是在把心里的事儿按下去一点,又像是给自己打了个精神上的“起立”。

  “书记早!”一个路过的年轻人冲他点头打招呼。

  付平回了个点头,笑了笑,脚步不紧不慢地走进楼里。

  办公室里暖气开着,桌上已经泡好了茶,茶叶还在杯中打着转,像是也刚醒过来。

  他脱下大衣挂好,走到办公桌后坐下,翻开桌上的日程安排表,眼睛却没怎么聚焦。纸上写着一排排会议和汇报,但他脑子里还在绕着昨天那个“多一点”的逻辑转——老楚那句“每样比够吃多一点点”,像根鱼刺卡在嗓子里,不疼,但总能让人咽不下去。

  “蔬菜基地……供需匹配还是个大问题。”他心里念叨着,手指轻点桌面。“不过也不是急事儿,地还没整,苗还没出,第一茬菜想上桌,怎么也得两个月。这点时间,够我把方案磨细了。”

  这种判断让他微微松了口气。他把这事儿从“紧急”那一栏,悄悄挪到了“重要但不急”,像是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先放在了心里一个稳当的位置。

  这时候,门外响起轻轻的敲门声。

  “进。”

  贺志强推门进来,手里夹着个文件夹,动作一板一眼,像是提前在脑子里排练过流程。

  “付书记,早。几个常规事项跟您汇报一下。”

  “说吧。”

  “昨天的镇村联席会纪要已经印发,您批示的那几条我也备注上了;上周的农业数据统计也汇总完了,已经报给县里;还有——戴镇长今天一早去了市里,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的筹备会,预计下午回来。”

  付平点点头,顺手翻了翻文件夹,动作干净利落。

  “嗯,知道了。”

  贺志强站在桌前等着,像是随时准备再补充点什么。

  付平没说“你可以走了”,反倒看了他一眼,“老贺,最近办公室这边还顺利吧?人手够不够?有没有啥难处?”

  贺志强一听,立马站得更直了,“谢谢书记关心,办公室事务确实杂一点,文件、会议、通知、接待……但都还好,大家都能克服。就是……有些流程性比较强的工作,重复性大,加班加点也能按时完成。”

  “重复性强……”付平重复了一遍,嘴角轻轻翘起。

  他沉吟了一下,语气变得松弛下来,“办公室这活儿,确实锻炼人。关键是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处理得规范、清楚、有记录……这样方便查阅,也方便以后……交接。”

  他说到“交接”时语速略慢了一点,像是刻意放了个小钩子。

  贺志强却完全没意识到这句话后面的“潜台词”,点头如捣蒜,“对,我们也有这意识。正打算把之前一些老流程重新梳理一下,做成标准化手册。以后哪怕有新人来接手,或者其他部门调人过来,查起来也方便。交接也能更高效。”

  付平看着他,差点笑出声来。

  这老贺,人是踏实,事儿也靠谱,就是这“弦外之音”的听力,明显还得再练练。

  “嗯,有这个想法很好。”他收起笑意,语气恢复平稳,“抓紧落实吧。”

  “好,我马上去安排。”贺志强拿起文件夹,脚步轻快地走了出去。

  门带上了,办公室里恢复安静,暖气的风声低低地响着,像是在为这场对话做余音缭绕的补白。

  付平靠回椅背,轻轻叹了口气,眼神看向窗外。阳光终于透透地洒进来了,落在桌面上,像是给文件镀了一层淡金色。

  他低头,拿起桌上另一份文件,是关于某村的道路硬化项目。扫了两眼,他便拨通了电话。

  “喂,老吴,下午河道整治碰头会的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嗯,我看了你上次那份汇报,有几处数据不太清楚,待会你来我这儿一趟,我们对一下。”

  挂掉电话,他又翻出一本笔记本,在一页空白上写下几个字:

  “蔬菜基地:分布式逻辑+冗余机制+平台调度——需进一步论证”

  他看着这几个字,眼神又亮了一点。

  蔬菜基地这事儿,暂时放一放没关系。现在每天能往前推一步,就算一步。

  外头传来楼道里人来人往的脚步声,有人喊:“小李,会议室钥匙你拿了没?”

  镇政府的这栋楼,像个慢慢苏醒的老机器,咔咔作响,却始终没停过。

  付平重新坐直,翻开那份项目申请书,笔一落,声音脆响。他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继续阅读:第472章 考察之旅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