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分配风波
微龙唐2025-08-13 15:216,872

  会场里的气氛一下子又紧张起来。刚才的掌声和热烈仿佛被一盆冷水泼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复杂的情绪——有失望,有期待,还有一丝隐隐的不满。付平似乎早料到了会有这样的提问,他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带着一股子让人安心的力量:“老孙,还有根生,大家的心情我理解。”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像是要把每个人的表情都看在眼里,“这次没安排上,不代表镇里把你们忘了。全镇一盘棋嘛,这只是第一步。”

  这话一出,台下的人不自觉地松了一口气,但眼神里还是带着几分疑惑。付平见状,继续说道:“根据各村不同的条件,镇里面其实还规划了其他的项目,比如特色养殖、农家乐旅游、或者手工业加工等等。”他停了一下,语气稍稍加重了几分,“具体的,你们会后去找各自挂点的分管领导,他们会跟你们详细沟通对接,每个村都有份!”他伸出手指,在空中点了点,像是在强调这句话的分量,“这些方案,也都是我们镇党委班子集体商议过的,不是我付平一个人拍脑袋定的。大家放心,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咱们镇所有村子都动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都好起来!”

  孙德旺听到这儿,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他点了点头,低声对旁边的刘根生说:“看来镇里还是有打算的,咱们回去得赶紧找领导问问。”刘根生皱着的眉头也稍微舒展了一些,嘴里嘀咕着:“嗯,只要有路子,总比干等着强。”

  付平见台下的气氛缓和了不少,语气也变得更加轻松:“散会后,大家按要求去对接,别拖拖拉拉的。咱们这盘棋能不能下好,就看大家的劲儿往哪使了!”他停了一下,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带着一丝笑意,“好,今天的会就到这儿,散会!”

  话音刚落,会场里响起了一阵椅子挪动的声音。代表们三三两两地站了起来,有的忙着收拾桌上的保温杯和材料,有的则凑到一起小声议论着。王长贵满脸喜色,走到“大光头”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老光头,别垂头丧气的,400亩也不少了,回去好好干吧!”“大光头”撇了撇嘴,嘴里嘟囔着:“哼,我还能咋地?总比啥也没有强。”宏光村的矮胖子村长则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去怎么动员村民,他一边往外走一边对旁边的落雁村村长说:“老白,别急,付书记不是说了吗?后面还有项目,咱们得抓紧时间找领导问清楚。”

  落雁村的村长却还是满脸失望,他夹着那个破旧的公文包,嘴里小声嘀咕着:“问问,问问,能问出个啥来?还不是看人家脸色。”孙德旺和刘根生走在最后,孙德旺一边走一边说:“洪文康,回去咱们得合计合计,特色养殖这事儿,我看有点门道。”刘根生点了点头,眼神里多了一丝斗志:“嗯,回去找找门路,总不能让芝麻山他们老是占先。”

  主席台上,付平、戴冠宇和袁云飞还在收拾材料。付平低声对戴冠宇说:“老戴,今天你这‘换村’的招儿使得不错,震住了那几个刺头。”戴冠宇笑了笑,低声回道:“还不是学您的?得软硬兼施,不然这会还不知道得吵到啥时候。”袁云飞在一旁听着,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笔记本塞进公文包里,脸上依然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会议室渐渐空了,门口的寒暄声又响了起来。有人在讨论着回去怎么动员村民,有人已经在盘算着找哪位领导对接项目,还有人则在感叹着芝麻山村的“好运气”。

  ......

  会议散去的村干部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广场边缘的法桐树下,像是不舍得就这么回村去。对他们来说,今天这场会议的重要性,不亚于十年前第一次听说要拆掉土窑洞盖砖瓦房。只是这一次,不是改变居住条件,而是要决定村里人口袋的命运。

  王长贵把烟递给站在一旁的几个村长,手抖得厉害,像是刚从冰窖里爬出来的人。"兄弟们,来来来,抽根烟压压惊。我这心脏还在'咚咚'跳呢。"他拍着胸口,脸上的笑容怎么也收不住,要多傻有多傻。

  李楼村的"大光头"点了烟,狠狠地吸了一口,眉头依然紧锁:"老王啊,你是真走运了,一下子捞了800亩,这可是金疙瘩啊。我们400亩,虽然少点,但也认了。"

  王长贵知道"大光头"还惦记着会议上那一出,连忙笑着打圆场:"咱们都是沾了付书记的光,等项目上了轨道,你李楼村400亩,照样能发!"

  宏光村长插话进来:"说实话,我刚才在里面都吓出一身冷汗,真怕戴镇长一个不高兴,把我们这份也划拉走。幸亏我反应快!"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笑声中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也有着对未来的期许。

  "大光头"吐了个烟圈:"说真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这1600亩,到底能赚多少钱?"

  王长贵咧嘴一笑:"我算过一笔账,普通的蔬果大棚,一亩地一年纯收入最少5000。咱们搞的是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保守估计翻一倍,一万一亩。800亩,就是800万啊!分到村民头上,一家一户也得小一万了!"

  "大光头"听得眼睛发直:"这么算的话,我们400亩也有400万了?我的妈呀,这是要翻身的节奏啊!"

  宏光村长却摇了摇头:"别高兴太早,好事多磨。这前期的资金投入、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哪一样不花钱?我看,前一两年能保本就不错了。"

  "那也比种粮食强啊!"王长贵反驳道,"种粮食一年到头,一亩地才赚几百块,连农药化肥钱都不够!"

  孙德旺站在不远处,听着他们的对话,脸上的表情愈发复杂。他的孙咀村这次没被选上,心里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尤其是看到王长贵那副得意的样子,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刘根生走过来,低声说:"老孙,别站这儿听他们吹牛了,咱们去找袁书记问问,咱们村到底能搞什么项目。"

  孙德旺叹了口气:"你真信付书记那套'每个村都有份'的说法?我看八成是安抚我们的话。蔬果基地这么好的项目都给了他们三个村,剩下的能有啥好东西?"

  "话不能这么说,"刘根生拉了拉孙德旺的袖子,"付书记做事向来公道,不会只顾一头的。走吧,先去问问情况再说。"

  两人刚要往办公楼走,迎面碰上了的副镇长许远征。副镇长许远征看到他们,笑着点了点头:"老孙,洪文康,别急着走啊,来我办公室坐坐?"

  孙德旺犹豫了一下,毕竟许远征是自的分管领导,最终还是跟着走了。许远征的办公室在镇政府二楼,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讲究。

  "坐,喝茶。"副镇长许远征从保温杯里倒出热气腾腾的茶水,推到两人面前,"我知道你们心里有疙瘩,这次项目没轮上。但是我跟你们说实话,这第一批试点,投入大,风险也大,真要是赔了,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刘根生苦笑了一下:"赔?就凭芝麻山产业园这几年的经验,再加上镇里保的销路,哪有赔的道理?"

  副镇长许远征摇了摇头:"话不能这么说。蕲艾是一回事,蔬果又是另一回事。技术不一样,市场不一样,风险也不一样。芝麻山村到今天,那是踩过多少坑你们知道吗?"

  刘根生抬起头,脸上带着些焦虑和期盼:"那许镇长你说,我们这些没被选上的村,像我们柳河村,就守着那一片脐橙林,虽然也挂了果,但年年行情看天吃饭,也卖不上好价钱,还能有啥新盼头?"

  副镇长许远征脸色变得认真起来,语气带着鼓励:"老刘,这正是我要跟你说的!我刚才在楼道里碰到分管你们片的袁书记了,他跟我透露,镇里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落实'一村一品'计划,专门扶持像你们这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还需要提档升级的村子!"

  许远征看着刘根生,继续说道:"柳河村的脐橙,不就是你们现成的'一品'嘛!虽然现在可能还存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销售渠道单一这些问题,但这恰恰是镇里下一步想要重点帮扶解决的!袁书记的意思是,要支持你们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甚至是精深加工和拓展电商销路方面下功夫。"

  刘根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身体也坐直了些:"真的?许镇长,镇里愿意帮我们把脐橙这个产业往上提一提?我们那橙子,要是真能打出名堂,卖上好价钱,那村里就有活路了!"

  "八九不离十!"副镇长许远征笑着肯定道,"关键看你们自己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想法!你去找袁书记详谈,不要光诉苦,更重要的是把你们村对脐橙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想法、打算怎么干比如是想搞标准化种植提升品质,还是想注册个品牌闯市场,或者是想引进小型加工设备做橙汁、橙脯,以及需要镇里提供哪些具体的支持比如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对接市场等,都说清楚、讲透彻。"

  许远征最后强调道:"记住,'一村一品'不是从零开始,更是要做优做强现有特色。镇里希望看到你们把这片脐橙林真正变成柳河村的'致富果'、'金名片'!"

  孙德旺面带愁容,语气带着点无奈:"许镇长,我们孙咀村的情况您是清楚的。要说资源,我们村世世代代就守着那成片的蕲竹林子,家家户户多少都会几手竹编的活儿,军大爷(老篾匠)那样的老手艺人更是有几个。可光有这些顶啥用?编出来的筐啊、篓啊,拿到集市上卖不了几个钱,费时费力还不讨好。年轻人都觉得没出路,往外跑,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这‘穷竹林’,真不知道以后咋办……"

  一旁的刘根生也跟着点头,补充道:"是啊,许镇长,守着宝贝受穷,心里憋屈得很。"

  许远征认真听完,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轻轻拍了拍孙德旺的胳膊:"老孙,老刘,你们说的这正是我想跟你们重点聊的!有蕲竹林,有传承下来的竹编手艺,这哪里是‘穷竹林’?这分明是咱们孙咀村的‘绿色金库’,是咱们振兴的底气所在!关键问题不在竹子和手艺本身,而在于咱们怎么让这手艺跟上时代,让这‘绿色金库’真正变现!"

  许远征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恳切而有力:"现在省里市里都在大力扶持咱们这种有基础、有特色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像蕲竹这种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产业。咱们孙咀村的条件,我看正好能乘上这股东风!"

  孙德旺眼睛亮了些,但仍有疑虑:"转型升级?许镇长,具体怎么个搞法?我们祖祖辈辈就是那么编,编出来就是拿来用的,或者换点零花钱,真没想过还能搞出啥大名堂。"

  许远征点点头,开始具体规划:"对!以前是‘编了用’,现在咱们要想着‘编了卖’,还要‘卖出好价钱’!我的初步想法是,咱们得变思路,走几步:"

  许远征伸出一根手指:"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找准定位,提升价值。咱们不能再满足于编那些粗笨的、只求耐用的普通农具、家具了。要去研究市场,看看现在城里人、年轻人喜欢什么?是设计精巧的家居摆件?是包装精美的文创礼品?还是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咱们得把老手艺用在新地方,做出高附加值的东西来。"

  他再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步,打响品牌,拓展销路。光有好东西还不够,得让人知道,还得有地方卖。我们要整合村里的手艺人,统一标准,提升品质,甚至可以请设计师来指导,创立咱们孙咀村自己的竹编品牌。销售渠道也不能只靠赶集了,要对接电商平台、文创商店、旅游景点。甚至可以考虑搞‘农文旅’结合,让人来村里体验竹编文化,现场购买。"

  许远征看着两人,补充道:"比如,军大爷他们手艺那么好,能不能做一些精品出来,参加展览,或者跟高端民宿合作?咱们那些普通的竹筐,能不能做得更精致,变成收纳、装饰用的‘网红’产品?还可以利用蕲竹本身的特性如果有什么特别的韧性、纹理、甚至药用价值,开发一些别人没有的特色产品。这都需要咱们解放思想,大胆去试!"

  许远征总结道:"先把这条‘精品化、市场化’的路子走通,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把人心聚起来。等咱们的产品有了名气,产业有了基础,将来还可以考虑发展竹材深加工、竹林康养旅游等等,那产业链就更长,‘金库’也就挖得更深了!这条路,我看行!"

  孙德旺和刘根生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孙德旺更是激动地一拍大腿:"许镇长!听您这么一分析,我这心里豁亮多了!原来是我们脑子没转过弯,守着金饭碗要饭吃!搞市场、搞设计、搞品牌……对!就得这么干!这路子好,我们村肯定支持!回去我就跟大伙儿好好说说!"

  与此同时,付平和戴冠宇正坐在镇长办公室里,喝着浓茶,谈论着会议的后续工作。

  "老戴,今天这个会开得怎么样?"付平问道,眼睛看着窗外。

  戴冠宇笑了笑:"还行,算是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不过,咱们这次投这么大,万一..."

  "没有万一,"付平坚定地说,"这个项目我考察了半年,从技术到销路,都有保障。关键是执行必须到位,不能半途而废。"

  戴冠宇点点头:"我已经安排财政所先拨付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明天就让农业站的技术人员下村进行第一轮培训。土地流转的事情,让云飞亲自盯着,确保一个月内完成。"

  "好,速度要快,但更要稳。"付平喝了口茶,"老戴,说实话,咱们这个镇这些年发展得不温不火,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能带动全镇的产业。这次的蔬果基地,我看准了,就是咱们的突破口。"

  戴冠宇沉思了一会:"付书记,您知道我最担心什么吗?不是技术,不是销路,而是人心。那些没被选上的村子,人心不齐啊。"

  付平微微一笑:"这个我早有考虑。所以才在会上说了那番话,给他们希望。其实,咱们镇的'一村一品'计划和特色农业示范带计划,不是也都在筹备中吗?只是时间点错开而已。蔬果基地成功了,后面的项目就更有说服力了。"

  "高啊,付书记!"戴冠宇佩服地说,"这叫什么,先易后难,以点带面!"

  付平摆摆手:"什么高不高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事。咱们在这个位置上,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办公室外,袁云飞正在走廊上接电话。电话那头是市农业局的人,在询问蔬果基地项目的具体进展。

  "对,今天刚开完会,三个村已经确定了。土地流转下周就开始操作..."袁云飞一边走一边说,声音低沉而坚定,"放心吧,我们这边一定按时完成任务,不会影响市里的整体规划。好,好,我明白..."

  他挂了电话,站在走廊尽头的窗前,看着楼下陆续离开的村干部们。有人走路带风,有人低头沉思,各自揣着不同的心思。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刚到这个镇工作的日子,也是带着满腔热血和美好愿景。这些年过去了,热血依然在,只是愿景在不断调整,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找到平衡点。

  袁云飞知道,这个蔬果基地项目,不仅仅是为了三个村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镇的未来。如果成功了,不仅能带动直接参与的村子致富,还能为其他村树立榜样,形成良性竞争,最终实现全镇共同发展的局面。

  "袁书记!"刘根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袁云飞转过身:"刘村长,有事吗?"

  "袁书记,我想问问,我们孙咀村...接下来能参与什么项目?"刘根生直截了当地问。

  袁云飞看着刘根生焦虑的眼神,露出一个安抚的笑容:"正好,我刚要找你谈这个事情。柳河村的水库,镇里早就惦记着了。我们准备扶持你们搞个生态养殖基地,前期投入不大,回报周期短。你看怎么样?"

  孙德旺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像乌云后面露出的一道阳光。

  与此同时,回村的路上,王长贵坐在摩托车上,心情好得简直想唱歌。800亩啊,这下子八里村可真要腾飞了!他已经在盘算着回去怎么宣布这个好消息,怎么组织村民开会讨论土地流转的事情,怎么选拔合作社的骨干...

  "村长,慢点开,路不好走!"坐在后面的跟着来的两个村民喊道。

  王长贵这才发现,自己把摩托车的速度提得有点快了。他放慢速度,笑着回头:"急什么急,好事多着呢,慢慢享受!"

  摩托车摇摇晃晃地驶过坑洼的乡间小路,扬起一路尘土。在夕阳的照射下,那些尘土变成了金色的光点,像是未来美好生活的预示。

  李楼村的"大光头"也在返回的路上,不过他心情复杂得多。一方面,400亩的项目让他的村子有了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他在会上的那一出"闹剧",让他颜面尽失。他摸了摸自己锃亮的脑袋,暗自懊恼:"早知道就不贪心了,差点把到手的400亩也弄丢了。"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村里老支书的电话:"老支书,咱们村分到了400亩蔬果基地的项目!...对,就是今天会上定的。回去马上召集村两委开会,把这个好消息传达下去。还有,明天我要去镇农业站对接技术培训的事情,您老给我出出主意..."

  天色渐晚,整个镇子笼罩在一片金黄色的柔光中。村干部们带着各自的喜悦、期待或失落回到各自的村子,而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正在悄然孕育。

  回到芝麻山村的王大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村委会。走进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今天会议的内容和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作为全镇的"模范村",芝麻山肩负着带动其他村发展的责任。

  "大虎兄弟,还不回家吃饭?"洪文康推门进来。

  王大虎抬起头,笑了笑:"再等会儿,我把今天的会议内容整理一下,明天要召开村民大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洪文康点点头:"今天会上,给咱们村安排啥任务了?"

  "付书记说了,要咱们芝麻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其他村发展。"王大虎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你想想,几年前咱们村还是全镇最穷的村子,现在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要帮助别人致富,这变化多大啊!"

  洪文康笑呵呵地说:"那你可是功不可没啊。要不是你当年力排众议,帮助付书记搞蕲艾种植,咱们村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样呢。"

  王大虎征摇摇头:"个人的力量有限,关键是找准了路子,全村上下一条心。这次蔬果基地项目,咱们要拿出真本事,把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夜幕降临,镇政府的灯光依然明亮。付平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村庄星星点点的灯光,陷入了沉思。今天的会议,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这个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如何让更多的村子参与进来,如何实现全镇的均衡发展...这些问题仍需一一解决。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道路再艰难也能走出一片天地。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没有过不去的山,只有爬不过去的人。"而他,付平,作为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就是要带领大家一起爬过这座山,迎接山那边的风景。

  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是许向翰打来的,问项目具体落实情况的。付平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声音沉稳而坚定:"学长您放心吧,一切按计划进行。我付平做事,从来不会半途而废..."

继续阅读:第471章 每样比够吃多一点点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