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柳河调研纪事
微龙唐2025-08-10 20:295,157

  两辆挂着县政府牌照的SUV在颠簸的土路上艰难前行,像一条疲惫的鱼,努力逆流而上。车里坐着付平,袁云飞曹教授一行人,他们这支由农业专家组成的队伍,肩负着为柳河村规划乡村振兴路径的使命。透过车窗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青山,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果树在阳光下摇曳。

  袁云飞坐在副驾驶,不时回头向后座的专家们介绍情况:"再有五分钟就到村委会了,村里已经准备好迎接大家。这两年脐橙收成不太好,大家都盼着专家们来指点一二。"

  年过六旬的曹教授只是微微点头,目光始终望向窗外的山林。赵专家正低头翻看资料,时不时推一下鼻梁上的眼镜。钱专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脸上写满了不耐烦,他摘下墨镜,用手绢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嘴里嘟囔着:"这路也太烂了,连个像样的柏油路都没有。"

  "小钱,"曹教授不动声色地说,"去基层就是要体验基层的真实情况,这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钱专家撇了撇嘴,没有回答,只是将墨镜重新戴上。

  车子转过一个弯,柳河村的村口出现在眼前。锣鼓声突然响起,一群村民聚集在路边,脸上挂着期待的笑容。横幅被风扯得啪啪作响,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农业专家莅临指导",那字迹歪歪扭扭的,像是出自某个乡村小学教师之手。

  车子一停,村支书刘根生就箭步上前。他五十来岁,皮肤黝黑,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外套,手上的老茧厚得像一层天然的手套。

  "付书记,袁书记!曹教授!各位专家!"刘根生一边用袖子擦额头的汗,一边搓着手,"欢迎欢迎!我们柳河村穷是穷了点,但人心齐,就盼着专家们给指条明路啊!"

  袁云飞下车握住刘根生的手:"老刘,辛苦了。这么热的天,还拉这么多人来欢迎。"

  曹教授下车后,环顾四周,向村民们点头微笑:"老乡们太热情了!我们是来学习和调研的,大家一起想办法。"

  一群村民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向专家们诉说着近年来果树收成不好的情况。钱专家被吵得皱起眉头,悄悄退后一步,对身旁的孙专家低声说:"一股汗臭味,还有人吃过大蒜吧。"

  此话恰好被赵专家听见,他瞪了钱专家一眼,钱专家立刻噤声。

  "大家看,"付平适时出来打圆场,"专家们一路辛苦,我们先到村委喝口水,稍微休息下,再听根生书记详细介绍情况,然后我们实地去看一看。"

  村委会是几间平房,院子里洒过水,地面上还有些潮湿。屋里简陋但整洁,墙上贴着几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宣传画。刘根生让人端来热茶和当地的点心,忙前忙后,满脸堆笑。

  "教授,您看我们村的情况是这样的..."刘根生拿出一张手绘的村庄地图,上面歪歪扭扭地标注着各个果园的位置。"我们这山多地少,以前就靠种点玉米红薯,挖点山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前几年种了不少脐橙,还有点柚子、猕猴桃啥的,脐橙虽然味道还可以,但就是品相一般而且产量还上不去,卖不上价。"

  曹教授听完,缓缓放下茶杯:"根生书记,我们先去实地看看再说吧。纸上谈兵不如亲眼所见。"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路旁的植被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脐橙林里,树木高矮不一,有些叶子发黄,地上散落着掉落的小果。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气息。

  "这片是我们村最大的脐橙林,有三十多亩,"刘根生边走边介绍,"去年收成不好,打了农药还是有虫子,村民们都说是地气不好。"

  曹教授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一棵脐橙树。他轻轻掰开树枝,检查叶片,又拨开表层泥土查看根系。

  "你看这几棵树,明显是种得太密了,互相抢阳光、抢养分,通风也不好,容易生病虫害。"曹教授指着几棵挤在一起的果树说。

  赵专家蹲下身,捻起一小撮土壤在手中揉搓着:"这土壤看着有些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可能不够。老乡,你们平时施什么肥多?"

  一位戴着草帽的村民挠着头回答:"就是化肥啊,偶尔也撒点农家肥,但人手不够,猪牛粪收集不多。"

  赵专家皱起眉头:"单纯依赖化肥,长期会影响土壤结构。这个问题需要注意。"

  村民们围在专家周围,不停地点头,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们虽然不一定完全理解专家们的专业术语,但对专业人士的尊重和期待溢于言表。

  钱专家站在一旁,低头玩着手机,偶尔拍几张照片,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他走到一棵结果不多的树前,撇了撇嘴:"这品种是不是也该换换了?产量这么低,能有效益吗?"

  那语气让几个村民面面相觑,有人悄悄低下了头。

  付平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变化,赶紧接话:"钱专家的意思是,咱们也要考虑品种优化的问题,这也是曹教授他们此行的重点之一。"

  曹教授走过来,和颜悦色地对村民们说:"你们别着急,种植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从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改进。"

  队伍继续前行,钻进更深处的果林。孙专家跟在赵专家身后,默默地采集土壤样本,记录着各种数据。他年纪不大,却沉稳认真,整个过程中几乎没说几句话。

  "哎哟,这树看着有点黄,是咋回事?"刘根生指着前方一小片叶色发黄的果树问道。

  赵专家走近察看:"可能是缺素症,也可能是真菌感染,得取样分析才能确定。"

  就这样,专家团队走走停停,不时询问村民种植管理的细节,村民们则诚恳地回答,有时还会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整个过程中,曹教授和赵专家保持着专业的耐心,钱专家却显得越来越不耐烦。

  正当大家准备返回村委会时,一个小插曲发生了。

  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从不远处跑来,他穿着干净但有些旧的衣服,圆圆的脸蛋被阳光晒得通红。男孩手里捧着一个擦得发亮的脐橙,怯生生地走到队伍前面。

  "这是静娃儿,黄家老三的崽。"刘根生介绍道,揉了揉小男孩的头。

  黄静站在原地犹豫了一会儿,最后鼓起勇气,走到离他最近的钱专家面前,双手捧着脐橙递上去:"叔叔,给你吃,这个甜!"

  那声音又细又轻,像是一片羽毛,落在众人心上。

  钱专家下意识地后退一步,脸上露出嫌弃的表情:"不用不用,小孩子自己吃吧,这...刚摘的,脏。"他挥了挥手,似乎想赶走什么不存在的灰尘。

  黄静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他愣在原地,手还维持着递橙子的姿势。突然,不知是被钱专家的动作吓到,还是自己重心不稳,男孩向后踉跄了一下,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手中的脐橙也滚落在尘土里。

  "哇——"黄静的哭声在山间回荡。

  "静娃儿!"一位中年大汉快步跑来,扶起孩子,然后怒视钱专家:"你啷个回事嘛!一个大人欺负娃儿做啥子?!推我家娃儿!"

  周围的村民也议论纷纷,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钱专家愣在那里,有些慌乱:"我没碰他!是他自己摔的!"

  "够了!"曹教授的声音如同一道霹雳,"小钱!怎么回事?还不快把孩子扶起来!跟人家道歉!"

  钱专家涨红了脸,僵在原地。付平,袁云飞和刘根生赶紧上前调解,一边安抚黄静和他的母亲,一边向村民解释:"误会,绝对是误会!钱专家不是故意的!""乡亲们,莫激动,专家是来帮我们的..."

  曹教授走到黄静面前,蹲下身子,捡起那个沾了尘土的脐橙,轻轻擦干净:"小朋友,谢谢你的好意。我们是来帮助你们村子的,你这么懂事,长大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黄静的哭声渐渐停了,他怯怯地看着曹教授,又瞥了钱专家一眼,然后把头埋进了母亲的怀里。

  "不管是不是故意的,你的态度就有问题!"曹教授转向钱专家,语气严厉,"我们是来帮助村民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村民!连个孩子都容不下吗?回去写份检查!"

  钱专家低着头,一言不发。

  袁云飞适时出面打圆场:"大家冷静点,真的是个意外。孩子没伤到吧?来,叔叔看看。钱专家也是无心的,年轻人下基层少,大家多包涵。"

  刘根生也帮忙劝解:"各位乡亲,静娃儿没事就好,专家们是来帮我们的,大家别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

  经过一番解释和安抚,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但那个小插曲,却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每个人心中泛起了不同的涟漪。

  下午,调研工作继续进行。赵专家和孙专家在不同的果园采集土壤和叶片样本,认真记录各种数据。曹教授则与村民们深入交谈,了解劳动力、灌溉、销售等情况。钱专家经过上午的事件,变得沉默寡言,只是机械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太阳西斜时,专家团队回到村委会,在简陋的会议室里整理初步观察结果。袁云飞和刘根生坐在一旁,等待专家们的反馈。

  曹教授喝了口水,缓缓道来:"刘村长,袁书记,我们初步看了一圈,有几点想法想先和你们交流。"他顿了顿,"首先,柳河村的自然条件确实适合发展林果业,特别是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风险。"

  刘根生的眼睛亮了起来:"是吧?我就说我们村的地势适合种果树!"

  曹教授点点头,继续说道:"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正视。刘村长,种果树不比种庄稼,从投入到见效,短则三五年,长则更久。这期间需要持续投入,老百姓能不能等得起?这个要有思想准备。"

  刘根生的笑容凝固了,他搓着手,低下头:"这个...确实是个问题。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还有就是规模与品牌问题,"曹教授指出,"现在看,各种果树都有点,但都不成规模,形不成'拳头'。没有规模,就很难打出品牌,议价能力就弱。"

  赵专家补充道:"另外,要搞绿色无公害,提升品质,可能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产量,或者增加管理成本。这个平衡点要找好。"

  刘根生听完,眉头紧锁:"教授说的是实话。周期长、投入大,我们村底子薄,老百姓怕是...唉..."

  付平在一旁打气:"曹教授,这些困难我们有预期。镇里也会尽可能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关键是方案要科学可行,能让老百姓看到长远希望。"

  曹教授沉思片刻:"我们初步的建议是,可以考虑搞一个'四季果园'的概念,但具体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怎么卖,还需要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市场调研,制定详细方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整个讨论过程中,钱专家都坐在角落,低头摆弄手机,似乎对这一切漠不关心。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从那个小男孩的事件后,有什么东西开始在他心里悄悄发酵。

  晚饭是在刘根生家吃的。他家是村里少有的砖瓦房,屋前屋后种着些菜,灶房里飘出腊肉香气。

  饭桌上没什么高档菜,但看得出尽了力:一锅土鸡汤,几碟腌菜,一盘炒苕尖,还有村里酿的米酒。

  “大家随便吃。”刘根生端起酒杯,“我们这条件一般,招待不周。”

  “老刘,这饭菜比我们城里吃的好。”曹教授笑着举杯,“这鸡汤香得很。”

  “就是。”赵专家夹了一筷子腊肉,“这腊味,是正宗的。”

  “我这还是头一回在村里吃得这么有味。”孙专家憋了一天,也终于放松了点。

  钱专家坐在一角,话不多。他没夹菜,只是喝了点汤,默默听着众人交谈。

  “钱专家。”袁云飞忽然问他,“今天怎么看柳河的情况?”

  钱专家抬头,犹豫了一下,“说实话,问题很多。但也有希望。”

  他看了看刘根生,又低头喝汤,“我刚开始……可能态度不太好。今天的事……我回去会写检查。”

  “说这干嘛?”刘根生摆摆手,“娃儿没事,专家也不是故意的。我们村人粗话多,心不坏。”

  曹教授看了钱专家一眼,眼神中多了几分柔和。

  “年轻人嘛,下乡少,慢慢就懂了。”他顿了顿,“但这也是一种学习。尊重,不只是对知识,还有对人。”

  “我明白了。”钱专家点点头,语气罕见地缓和。

  饭吃到一半,刘根生忽然站起来,举起酒杯。

  “教授、专家、今天你们说的,我们都听进去了。我们柳河村,穷是穷了点,但人不傻。你们给我们指条明路,我们就认准了走。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哪怕再苦,也认。”

  说完,他一口干了杯中酒,脸涨得通红。

  “好!”付平和袁云飞也站起来,“我们镇里一定全力配合专家团队,支持柳河发展。大家一起干,一起见证变化。”

  饭桌上,气氛变得比中午轻松许多。傍晚村口已经站了几个村民。没有锣鼓,也没有唢呐,只有几双眼睛在看着那辆即将开走的车。

  刘根生戴着草帽,站在最前头。他身旁是小男孩黄静,衣服还是昨天那件,擦得干干净净。

  车门打开,曹教授第一个上车,回头看了眼村子,轻声说了句:“这地方,有希望。”

  赵专家摆了摆手:“后面我们还会来,大家等消息。”

  孙专家朝黄静笑了笑,想说什么,最后只是点了点头。

  钱专家犹豫了一下,走到黄静面前,从包里掏出一包巧克力,蹲下来:“今天的事,叔叔不对。这个给你。”

  黄静没说话,接过巧克力,眨了眨眼,轻声说:“谢谢叔叔。”

  车子缓缓启动,驶出村口。尘土再次飞扬,村民们站成一排,目送那辆车在山路尽头消失。

  车内,袁云飞看着窗外,忽然轻声开口:“曹教授,柳河这次,您觉得能成吗?”

  “成不成,不在我们。”曹教授看着前方,“在他们自己。”

  他转头看向钱专家,“小钱,这次下来,有什么体会?”

  钱专家沉默了一会儿,说:“以前总觉得,搞农业就是一堆数据、一堆图纸。现在才知道,那一片果树下面,是一户一户人的生活。”

  “嗯。”曹教授点点头,“能有这句话,下次再来就不会说错话了。”

  车继续沿着蜿蜒的山路往回开,阳光洒在远处的山腰上,脐橙林隐隐泛着金光。

  而在村子里,刘根生已经召集了村两委开会。

  “专家说的那些,我们一个个来整。”他拍着桌子,“从果园管理开始,先把地弄利索,再等专家的报告。我们不能光靠等,还得自己先动起来。”

  窗外,黄静坐在台阶上,手里拿着巧克力,月光照在他脸上,他抬头望着天,一动不动。

  村庄没有变,还是那条土路、那些果树、那些老房子。但空气里,像是多了一点什么。

  一种东西,叫“盼头”。

继续阅读:第474章 突破口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