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桓拿过来一看,是‘源源不断’四字。
“我也想要人才源源不断,正是没有办法,这才请教他。他倒是好,又将问题抛回来给我。”薛柠皱眉道。
“哈哈哈……”慕容桓哈哈大笑起来,轻轻敲了一下她的头,道:“原来也有你不懂的时候,老先生说这四个字,是让你兴办学堂,如此人才不就能源源不断了吗?”
听到他的嘲笑,薛柠先是不悦的,但是听到他之后的话,一拍脑袋,恍然大悟:“是啊,兴办学堂,再调整官员的任用制度,让学子们能有一个途径进仕途,这不就解决了吗?”
见她已经举一反三,慕容桓也不再说什么。
陈玉戈在陈留县兴办学堂,无论身份,只要愿意学,陈玉戈都会教。
所谓有教无类。
在氏族的内部也会有学堂,不过并不向外开放,延请名师也只是教导自己家族的孩子。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极少的人在民间办学,朝廷又不加以了干涉,这也是造成了氏族把持朝政的原因。
想着,薛柠对慕容桓道:“不如由朝廷出资,在各地兴办学校,不收取学费,让平民的孩子也能学习知识,这样假以时日,一定能改变氏族把持朝政的风气。否则的话只靠着陈玉戈老先生,也只能改变中央朝廷的风气,地方上的官吏依旧是氏族居多。”
“你想的太过简单了,让小孩子入学,而后进入官场,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入了学,最后却不能进了官场,这对百姓来说便是打水漂的事。在其位而谋其政,说的直白一些,大家都更在意自己的利益。如果让百姓觉得上学的收益小于种地的收益,那就不会有人浪费时间来读书。”
薛柠不得不承认,的确是这样的风气。
自从大都建朝以来,官吏一直都是被氏族或者有钱人把持,百姓们毫无参政的途径。
因为前朝的覆灭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商人参政,却将国家的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故而民不聊生,慕容氏才找到了机会揭竿而起。
因而在大都建立之初,就定下了商人不得入仕的国策。
总体来说,这一定程度上还是杜绝了商人利用权势敛财。
然而办法总比规定多,大都历经三百年,这一种风气又有了抬头的趋势。
伤人不做官只是在中央朝廷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在地方上,依旧有官员经商,或者有商人做官。
安氏就是一个例子。
再不济,官商勾结也是泛滥的。
若是再不加以改革,只怕大都还是要走了前朝老路。
然而痈疽的面积过大,创伤太深,拔除的时候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若是用蛮力,肯定会伤了性命。
将这些在脑袋里过了一遍,薛柠更加觉得官府创办学堂是唯一解决此事的办法。
当然,并不是创办学堂就够了。
“以前的官员选拔,都是要以地方上推举才可,不如直接废除这种模式,直接由朝廷任命学识优秀的官员,根据学子的学识来选拔官员,岂不是给了所有的学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