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皇后一听说江南和东林党这几个字,脸上马上就显出了一丝厌恶的神情,东林党都是些个什么人,他们到底是什么德行,又是什么样的心思,周皇后都是明白的。
“东林党要是落在了慈烺的手里,他们多半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不过这样也好,这么多年了,咱们大明让他们东林党给折腾的还不够吗?欺瞒的还不够吗?如今大明落了难了,他们倒是一个个说是辞官或是告老,都到自己江南的宅子里躲起来了,现在看见慈烺有些扭转乾坤的意思了,这才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样的人,陛下你敢用吗?”
听了周皇后这愤怒的话,朱由检摇摇头,显然他的内心深处对于周皇后的话还是认可的,但是与生俱来的犹豫,还有对东林党存在这么多年的忌惮,还是让他没有说出什么过头的话。
“东林党的事,不是咱们大明现在的头号大事,等慈烺从川中回来了,朕自然会跟他把东林党的事交代清楚,魏忠贤在咱们大明朝堂上为祸多年,朕不也是把他给灭了吗,东林党……哼!”
朱由检的话里的确是隐含了好几层的意思,但是周皇后是对他最为了解的人,周皇后知道,他这么说,就是表明了自己对于东林党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换句话说,朱由检还是不想把东林党真正如何。
“陛下这是还在念着东林党那些看似忠诚的口号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东林党,早就不是最初的他们了!”
周皇后这话说的也是掷地有声,这也不由得让朱由检的思绪回到了东林党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上来,他知道自己早晚都要好好的面对东林党的事,最多是身边多了一个朱慈烺能够跟他一起面对。
朱由检读过的书,了解过的大明的历史都是不少的,他知道东林党的起源,虽然那个时候他还没生出来呢。
他看的已然是十分清楚,所谓的东林党,本质就是由一群文人组成,也是以文人为首,提出轰轰烈烈的改革口号。
他们有思想有文化,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势为国家干实事,可以说不少百姓甚至都觉得东林党是大明最后的救命稻草。而这群意志坚定的人也不出所望,掀起了一场党派斗争的腥风血雨,赢得了百姓甚至一段时期皇帝同情与支持。
但是宣扬要拯救国家的东林党人却没有救得了穷途末路的大明,反而把这个锅扔给了朱由检,最终又算是扔给了只有十六岁的朱慈烺。
东林党这个团体,最初的时候是依托于东林书院,提到这个书院,就不得不提顾宪成。
顾宪成30岁就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大明官场之中,但他这个人刚正不阿,不拍马屁,不贪污,尤其是特别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任何人,哪怕对方是皇帝。
他屡次推荐万历皇帝不喜欢的人入阁,结果终于惹恼了万历,扒了他的官衣,让他成为了一名普通老百姓,而以他的才华和性情,成了平民之后自然是不会日日在自己的家里蹉跎岁月,而顾宪成其实也并非是真的为了大明百姓好,他处处标新立异,的确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官位,但是却是为了他自己的名声。
于是仕途不顺的顾宪成,回到了无锡老家之后,并没有垂头丧气,反而重新振作起来。在几个金主的帮助之下,重修了一座宋朝的废弃书院,这座书院就是后世大大有名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就在这座书院里收徒讲课。
而顾宪成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当时的那几个大财主,为何那些大财主就愿意给他出这个钱,谁都没有真正的关注到。
所有当初的江南书生们知道的,就是顾宪成的学问很好,讲课也非常精彩,而且在讲课之余还会谈论时政。
他的确也是有着不少的才学的,至少一般人写不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就算是一个寻常百姓听了都能记住并且朗朗上口的诗句。
一时间,东林书院成为了很多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从此来书院求学的人络绎不绝。随着东林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力也水涨船高,而且东林学生逐渐进入官场,东林党初步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顾宪成这看似没有私心的举措其实正是为了他能在大明出名,为了自己能就算是不在官场上也能名垂千古,为此他煞费苦心,而且把自己的学生们也都引领上了歪路,在往后的日子里成了在大明朝堂上刷存在感的好手。
而在顾宪成的带领之下刚刚出道的东林党,他们的口号是——务真求实,开放言路,坚决反对宦官**。应该说这时候他们的口号还是很接地气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这么做的,当然,他们能这么做,也都是因为他们当时还太过年轻,还没看清顾宪成到底教他们的是什么,也还没有体会到他们这么做了之后所得到的好处。
直到东林党遇到了党争,在朝堂上有好几个因为相同的籍贯,而联合起来的党派,这些党派还暗中勾结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对东林党自然是党同伐异,这一下子,就算是让东林党真正的精神觉醒了。
其实在万历和天启年间,东林党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尤其是天启皇帝执政时期,魏忠贤简直狂的无边,人人高呼九千岁的威力可不是摆着让东林党人看的,几乎没有这个老太监干不成的事。在这期间,东林党人可谓是表现的非常的可圈可点,几乎没有一个软骨头,当然,那其实也是因为他们不怕死是为了让自己和东林党青史留名而已,跟他们是为了大明的朝政和大明的百姓其实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在东林党的老巢江南,哪一个不是圈地占田?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大明最高的阶级,看不起魏忠贤,甚至连皇帝也从未放在眼里过,他们反对的,是一切反对他们的人。
其实大明后期的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了,东林党人并没有那么高尚。这个团队自从成立到最终淡出了朝堂,就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斗,内斗,不停的内斗,和宦官斗,和其他派别的大臣斗,和皇帝斗,用当时大明百姓们的话说,东林党就是窝里横,战场上可是从未见过任何一个东林党人的身影。
后来天启皇帝死亡,崇祯皇帝上位,魏忠贤大公公被清算,阉党灰飞烟灭,东林党人,趁机上位。
朱由检知道,自己刚刚登基的时候可以说是东林党最强盛时期,甚至一度成为朝廷中的话语权掌握者,朝廷上下也皆成了东林党的拥护者。
可以说,当时东林党掌握了朝廷的军事、人事、政治等大权,只要乘胜追击,按照他们在天下间所说出来、所倡导设想的那样对国家进行整治,说不定能让大明再见一丝曙光,而一开始的时候朱由检也的确以为他们会这么做。
但是事实自然是让朱由检这个少年皇帝失望了,这些能说会道的东林党人掌了权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想着怎么恢复朝政,而是打算将所有反对他们的声音统统消灭,也就是继续“党争”。
他们利用地位优势,卯足力气打压排斥其他党派,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抨击对手。而东林党派内部也不消停,一个党又分成了多个小组织进行内斗。所以在东林党当政期间,他们一点实事都没做,整天想着用口水淹死对手,淹死自己人。
东林党人只顾党派争斗,不顾国家大事,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根本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治国之策。对于这些好动嘴皮子的知识分子来说,能痛快畅快淋漓的演讲动容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博得他们同情,引发共鸣,也对国家存在的各种矛盾头头是道,但唯独就是拿不出办法解决。
朱由检当时还觉得他们没办法,但是自己要是有办法,他们去执行了也是不错的,但是这些标榜自己有多么正义的君子们,这些看上去口不言利的大佬们坚决反对收商业税,这正是通过这件事,当初年轻的朱由检才真正看清楚了他们的嘴脸,但是这个时候看清楚,其实已然有点来不及了,在大明的朝堂上,他已经失去了制衡东林党的人物了。
当时朱由检的软弱,也正是他现如今所后悔的,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差一点就让大明覆灭了的事儿,看起来跟东林党的确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则是不然,这些事都跟东林党脱不了任何干系。
这些东林党人在跟魏忠贤斗争的时候看上去铁骨铮铮,其实他们早就和大明江南的大商人们串通一气了。
他们的政策就是加重农业税,这个措施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或者是之前被灭了的几十股大大小小的反叛,其实都是跟他们压榨百姓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