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正果然被吸引了过来,眼睛不住地往纸上瞟,似乎有些不信地问道:
“县令大人亲自写的?当真?”
“那还能有假?”
夏秋瞪了里正一眼,受了冒犯般的,将手里的纸递过来,道:
“不信,你自己瞧。张大人的字迹,你总是认得的吧?”
里正揉了揉眼,接过那张纸,仔细辨认一番。
确实是张大人的笔迹,没错。
只见纸上龙飞凤舞“李宅”两个大字,下角还有张大人的签名。
里正一双眼都快要黏在那张纸上了。
县令张大人的亲笔题字啊,他这么多年,每年进贡了张县令多少银子啊,可也不敢开口要一张县令的题字。
而夏秋,却拿到了。
里正心里酸溜溜的,将纸递还给夏秋。
夏秋将纸折起来,说道:
“里正大人,我今天可对张县令说了,我家建房子,你帮了不少的忙。张县令还夸了你呢。说你做得不错,身为里正,一村之长,就得这样爱民如子。”
里正一听,立刻两眼放光:
“张大人真的夸我了?”
“那是自然。”
“呵呵。夏姑娘,以后若是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地方,你只管对我说,不用客气。”
里正谄媚地笑着。
心想着,以后得多去夏秋的新房那边看看才成。
还有那个翠翠娘,总是想着找夏秋家的麻烦,暗戳戳搞事情,得赶紧让她打消这个念头。
还有村里,总有人嫉妒夏秋挣到银子了,得让那些人闭嘴。
他得抱紧夏秋这条大腿,说不定,比在张大人面前拿银子刷好感要更加划算。
“唉,可惜了。”
夏秋忽然叹气,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可惜我以后就不能常常在张大人面前替你说好话了。”
“这是为啥?”里正的心也立刻沉了下去。
“我过一阵得出一趟远门。说不好去多久,可能几个月,也可能几年。所以,张县令那里,也去不了啦。”
里正顿时就犹豫了起来。
还没抱紧的大腿,怎么说走就走?
那他方才的马屁岂不是都白拍了?
“不过呢,我这一趟呀,张县令还托我帮他带货呢。等我回来去张县令那里送货的时候,一定会再帮你美言几句的。”
夏秋又说道。
里正的心顿时就放了下来。
原来如此,夏秋出门是去替张县令办事呢。
夏秋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岂会不知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他知道夏秋为张县令做的事,必定不能多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夏秋还和张县令有这一层关系,那么,他在夏秋面前,怎么巴结都不为过。
“夏姑娘,那我可就先谢谢你了。对了,你啥时候走?我好送送你。”
里正再次灿烂地笑了起来,一脸的讨好。
“不必了,我走得急。再说,人多也不方便。就不劳里正大人送别了。不过,我爹和我娘在村里,日后若是有什么不方便之处……”
夏秋还未说完,里正早已心领神会,道:
“这个你放心,你爹你娘,都是我的好村民,我身为里正,自然会处处照顾他们的。你放心出门好了,他们一定不会少了一根毫毛。”
他说得信誓旦旦。
夏秋不让他送别,更加让他相信,夏秋为张县令办的事还是很重要的事,他没资格知道。
他心里有些酸溜溜,自己对张县令可以说是肝胆相照,却始终得不到他的信任。
而夏秋,也不知她用了什么方法做到的这一步。
不过,抛开这些不提,抱紧夏秋这条大腿,也就等于是上了张县令这艘大船了。
夏秋见里正对自己的话一点也不怀疑,当下就放了心。
这样一来,爹娘在村里,也就不会遇到麻烦了。
她再给他们多留些银子,他们在村里的日子也就很舒坦了。
从里正家出来,她便回到了家中。
王氏和李秀才见了夏秋,脸上明显露出欣喜的表情。
夏秋知道,爹娘一定是在等着自己呢。
“爹、娘,我回来了。”夏秋笑着,面色不改。
王氏从夏秋的脸上,看不出什么。便问道:
“秋儿呀,你去见了哲儿,他怎么说?”
“爹、娘,哲儿说,他不是小孩子了,能照顾好自己的。爹不用去京都,留在家里就好。”
夏秋将李睿哲的话,捡重要的说了。
李秀才听了这话,似乎有些左右为难。
夏秋将他的表情都看在眼里,又劝道:
“爹,我知道你不放心哲儿。这不是我娘怀了宝宝,家里需要人么。你放心,哲儿那边,还有我呢。
“我们去了京都,保证每月都给爹娘寄信回来。等那边事情不忙的时候,我们就回来看你们。
“等过了一年两载的,我娘生下来小宝宝,我们就把爹娘和小宝宝也接到京都去。到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京都团圆了。可好?”
李秀才和王氏都有些吃惊地看向夏秋。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丫头,原来想得这样远。
这么远的事情,他们想都没想过。
可是这丫头却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他们看着夏秋,看着她脸上的坚定和胸有成竹,顿时自己也受到了鼓舞,对未来不再担忧了。
他们知道,夏秋已经为他们铺好了前路。
他们,只要跟着夏秋的脚步走就好。
“看来俩孩子什么都计划好了。我们就都听孩子们的吧。”
王氏对李秀才说道。
“嗯。”李秀才重重地点头。又对夏秋说道:
“秋儿呀。爹相信你们一定能在京都混出名堂来,爹也不阻拦你们。你们就大胆地去吧。你放心,我也会照顾好你娘的。”
夏秋感受着爹娘看向自己的信任的目光,心里暖暖的。
她又拿出自己几个月来挣的所有积蓄,摆放在桌子上。
有碎银,有银票,也有铜板。
竟然有五千两之多。
“这些是我这些日子以来挣的钱,请爹娘帮秋儿收着。”
李秀才和王氏都惊得张大了嘴巴:
“秋儿呀,你怎么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俗话说得好,穷家富路。你去京都,更要多带银子。我们在家,吃的喝的都是地里出的,花不了什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