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才和王氏惊异于夏秋居然挣了这么多钱。
这几个月以来,靠着夏秋,家里吃的越来越好,也添置了衣裳、生活用品,还见了新房子。
他们没想到夏秋还能有这么多钱。
夏秋也是趁着今天,将自己的资产好好地清算了一下。
这五千两,是她所有的钱了。
想着自己去了京都,得给爹娘留下足够的钱,就都拿了出来。
至于她自己,她留了几百两在身上,也就够了。
她不是一个人去京都的,鸿远楼的王老板,派了几个得用的人跟着自己。
“爹,娘,我心里有数。京都不近,要带的银子,我都备好了。这些,爹和娘收着花用。鸿远楼那边我也和王老板打过招呼了。家里若是有事,要急用钱,爹去鸿远楼找王老板拿就行。等我回来了,会还给王老板的。”
夏秋把桌上的钱都推到王氏和李秀才面前。
王氏知道,收下这些银子,夏秋才能安心,便说道:
“那,这些钱,娘就先替你收着。等你回来了,娘再还给你。”
夏秋这才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么多钱放在桌上,实在是太过壮观了。
也有些让人不放心,夏秋催着王氏将银子收了起来。
一家人这才吃饭。
眼看夏秋就要去京都了,一家人这般坐在一起吃饭的日子,吃一次少一次。
王氏不住地往夏秋的碗里夹菜。
“秋儿,多吃点,多吃点。”
说着,又低头叹气:
“哲儿又是好久都没回来了。也不知道去京都之前,还能不能见到他。”
李秀才闻言,脸上也露出难过的表情。
夏秋见饭桌上的气氛有些低迷,忙劝道:
“爹,娘,哲儿是要去做大事的。自然会忙些。去京都之前,只怕他不能回来了。等到了京都,我会叮嘱他给您二老写信的。”
王氏忙破涕为笑,道:
“是呀。哲儿是做大事的人。我们可不能拖了他的后腿。”
李秀才听了,脸色也好了一些。
一家人低头吃饭。
第二天,夏秋想着,走之前,得和周小芹打个招呼。
想起那个木讷腼腆的姑娘,夏秋还真是有些放心不下。
也不知她在阮府,能不能过得好。
没办法,只好在走之前,多多摆脱梅娘照顾她。
夏秋每次去阮府,都是先去找梅娘。
她从梅娘手里收绣品,是过了阮府明路的,阮府上下都知道。
每回夏秋从梅娘那里收走绣品,都会给阮府上下一点上次。
因此,阮府从门房看门人,到丫鬟小厮们,没有人不欢迎夏秋的。
这一天,夏秋又来了,众人只当她又是来收绣品的,忙一面请她坐下,一面吩咐人去通知梅娘。
梅娘听了消息,不一会儿便来了。
“夏姑娘来了呀。快随我去绣坊坐坐吧。”
梅娘每回都要拉着夏秋去绣坊坐一坐的。
一来,她挺愿意听夏秋说起外面的事。
二来,知道她和周小芹的关心,也会留出时间让她们二人相处。
梅娘拉着夏秋便往府内走去。
走到没人处,梅娘左右望了一望,这才对夏秋说道:
“夏姑娘,小芹妹子去了京都了,你知道吗?”
“什么?”
夏秋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这也太突然了吧?
“你果然也不知道吗?”
梅娘见夏秋的反应,更加感到事情不简单。
周小芹和夏秋情同姐妹,这件事居然也没有告诉夏秋。
“这件事太突然了。她可有留下什么东西或者什么话给我?”
梅娘又左右望了一眼,确定周围没有人,这才说道:
“我也是昨天夜里才知道的。昨夜我正准备睡下呢,她来敲我的门,穿得很隆重。她似乎很着急,匆匆说了两句就走了。”
“我当时完全没反应过来,还只当她是开玩笑呢。可是看她身后跟着好几个下人,大包小包的拎着,又不像是假的。”
“我问她怎么这么急,她说等到了京都再写信告诉我。对了,她让我给你带话,说来不及亲口告诉你了,让你不要生她的气呢。”
梅娘说完,仍是皱眉,对这件事感到无法理解。
夏秋骇然问道:“可是她为什么会突然去京都呢?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梅娘这才把阮将军收了周小芹为义女的事情告诉了夏秋。
夏秋更加骇然了。
她才不过十几日没有来过阮府,周小芹的身上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
“将军义女?会有这么好的事?”
想起阮夫人当日看到周小芹时的诧异,夏秋感到,周小芹的身上,必定有什么是与周家有关的。
这么看来,周小芹会被阮嬷嬷一眼相中,进而进入阮府,都不是巧合。
或许,冥冥之中,一切都早已注定。
夏秋只耿耿于怀一件事:
“这个丫头,居然什么都没有对我说过。”
“你也被怪她了。发生这么多事,想来她自己心里也很乱吧。或许她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对你说起。”
梅娘安慰着夏秋。
有些事,她不好告诉直接告诉夏秋。
听得说,收周小芹为义女,只是大将军单方面的意思,夫人却是不同意的。
向来夫人定是给了周小芹不小的压力,所以她才会匆匆去了京都。只怕是为了远离夫人吧。
不过,夫人早晚都会知道的。那时,夹在将军和夫人中间的周小芹又待如何呢?
夏秋本是来看周小芹的,谁知她竟然先自己一步去了京都,夏秋也就没有必要再往阮府里面走了。
“既然她不在了,那我也告辞了。梅姐姐,实话告诉你,我也要出远门了,后会有期吧。”
夏秋和梅娘告了别,便出了阮府。
一路上,她十分纳罕。
好在她也快要去京都了,到时候,她一定要去问问周小芹,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夏秋忽然又想起了张氏兄弟,他们帮过她,走前,也该去道个别。
她熟门熟路地到了张氏医馆。
今天的张氏医馆,只有张二一个人在,而不见张大的影子,因此显得比往日更加忙碌。
“你是哪里不舒服?”
张大正为前一位病人看诊完毕,头也没抬,便对站在面前的人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