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帝又叫了陈相偷偷去普光寺见他,陈相是他选给未来君主的,当然要听听他的意见。陈相很小心,不敢提立储的意见,只是分析了一下与北陈北凉的关系,他很清楚,作为大臣,他的职责是帮皇帝分析利弊,让皇帝选择。
而从他个人而言,十皇子的母家是文人,也比较清廉,相对其他皇子要更容易辅助一点。最关键是,十皇子的母家没有直接的军权,只有间接的儿女亲家,不过自从废太子联合他手上有几万兵马,掌管京城防务的舅舅谋逆后,顺帝再也不允许后妃外戚是军人。
顺帝认为,太子的母家不能太强,不然就外戚干政,像废太子,但也不能太弱,不然登基后无人支持,被大臣架空,李凌旭就会是这种。
顺帝又问起李凌旭如何,陈相认为他自身素质很好,文武双全,现在南陈周边各国虎视眈眈,有个懂兵法能亲自带兵的皇帝也没什么不好,但支持他的人太少,而且他自己也不愿意做。
还有就是,他跟他父亲一样,感情用事,不够狠。最后讲来讲去,还是老十最好,虽然他自身素质不算特别好,但有母家文人支持,有大臣支持,现在连平郡王也站到他那边了,再加上原来就倾向他们的镇远侯。
至于晋王,顺帝知道,他不会干预立储,只要是皇帝立的,他都会支持,李凌旭回来,他完全没有跟他来往,正证明了他也不看好李凌旭接帝位。
“唉,如果朕还能多活十年,就一定可以扶旭儿上去!”当初他跟李长风说:“你不做太子,我就用二十年扶持你儿子做皇太孙!”可惜,这二十年,李凌旭并不在他身边。
陈相没有说话,他也看出顺帝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也要为自己打算,实际上,淑贵妃的父亲已经接触过他,明确表示一定还会重用他,他跟这个前朝状元,本朝大学士共事多年,在他看来,这个老头子确实也能称得上是个深受孔孟之道影响,耿直忠君的老夫子。
顺帝长叹一声,他知道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朕很想保护好旭儿……”陈相很明白他的想法。“朕会给你一道密旨……”
三天后,北陈使臣到了,是北陈景帝的妹夫丁子聪和他儿子景帝的女婿北陈状元丁昭轩。丁子健是早就收到消息了,他能理解弟弟的无奈,只是觉得这个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境地,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他也能理解李凌旭不发信通知他带兵回青州的原因之一是他不想骠骑营陷入尴尬的局面,但他也隐隐觉得,一旦十皇子登基,骠骑营在京城很难呆得住。
丁家父子在进京之前,先到普光寺见了南陈顺帝,以宁王旧人的身份。他们流着泪,追忆了宁王最后的岁月。他也详细地向顺帝讲了李凌旭的苦衷。
“你不说,朕也知道,旭儿不会背叛朕的,他看似荒唐,其实心很软,像他爹……”他们都闭口不谈盟约的事。
不过最后,丁子聪还是把景帝那句叫他不要害了子孙的话,转述给顺帝听。顺帝当年跟还是太子的景帝打过交道,深知这个景帝虽然心狠手辣,但也是言出必行的守信之人。
两天后盟约签订,北陈拟订的条约包括:两国只与对方结盟,不与其他任何一国结盟,一旦一国被侵入或内乱,另一国马上出兵支援。
两国的储君均要娶另一国的公主为正妻,立正妻所生嫡子为继承人,若正妻无所出,则再娶另一个姐妹为侧室,直到生出儿子。
两国增加商业来往,全面开通边境互市,因两国边境南陈的青州土匪众多,南陈需派兵驻守以保证来往两国客商之安全,同时北陈也派兵驻守边境的通州。
允许同时拥有两国国籍,两国人士均可参加另一国的科举,可担任官职,应一视同仁,不应因国籍不同而有所偏私。
他们之前的约定是双方边境都不陈兵,结果这次差点让北凉钻了空子,所以北陈皇帝专门提出了边境派兵这一点。
其实这个盟约,除了干涉了南陈立储外,并无不妥之处,他们认为南陈顺帝当初让十皇子娶北陈公主,就是打算把皇位传给他了。
北陈也立了南陈过去的公主做太子妃,现在还立了她生的儿子做皇太孙,早早安排好继承问题,景帝认为比他大一辈的顺帝也应该这样做。
大臣们吵了几天,最终除了谴责北陈干预南陈内政,也说不出点其他来,也提不出比南北陈结盟更好的方案,南陈皇帝最终还是签了这份盟约。但并未即时宣布立十皇子为太子。
他还在犹豫,想先弄一个缓冲的时间,看看各方的反应。北陈景帝也明白他的心思,也没有马上再逼他,只是打算再等等。
丁家父子回北陈,景帝念其平乱及出使功高,册封丁子聪为忠勇郡王,同时新开设南陈商务司,由丁子聪任主簿,管理与南陈的商务来往,其子丁昭轩则进入户部任参事,主管两国人员国籍管理事宜。
其实郡王位是个虚设,在北陈,驸马是不册封郡王的,只册封他的儿子,这次景帝为丁子聪破例,就是想留下他的意思。
丁子健是劝他弟弟留在北陈的,在他还不知道景帝要怎么封赏他弟弟前。
“弟弟啊,这次你是做到了,没有让南北陈打起来,你大舅哥派你过来,证明他还是打算重用你们父子的,我们两兄弟还是一个在南陈一个在北陈吧,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筐里,万一有什么变故,子女们总有条退路!”
其实丁子健也担心自己。他没有女儿可以嫁进皇室,儿子们又都成亲了,他们属于连平郡王一系,现在连平郡王站到了十皇子那里,那他们骠骑营何去何从,他也不知道。
顺帝调了骠骑营一半兵力常驻青州,由已经升为都尉的丁昭鸿带领。李凌旭那五千亲兵也是隶属于骠骑营的,去向还没有定,因为李凌旭还没有回来,他们还在青州等他。
哥哥这样说,子聪想想也有道理,他觉得他这个年龄,主要还是为子女考虑,而且他心底里是希望还能有所作为的,毕竟他才四十出头,离回乡养老还有些日子。
他这十几年来一直经商,虽并不擅长,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这个差事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很适合的,而他儿子也可以有个实职,而不是在翰林院的故纸堆里爬来爬去。
至于思云长公主,她最是没有意见,丈夫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她觉得亏欠丈夫二十年了。
若晴郡主不愿意离开跟丈夫有很多回忆的北陈,也想陪伴父母,她说等女儿长大了,就嫁个不会在意她是罪臣之后的普通人,她也会告诉她女儿,爹爹以死成全了忠孝,不是罪人,是光明磊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