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是该露头了。老板,九如斋的人还在等着……”
蒋兴和:“跟往年一样多吧,大小客户,管事的、做工的,发放标准不变。做老板真麻烦,过中秋从来没有人给我发月饼。”
李施烟走后,蒋兴和再也静不下了,他想起了女儿……她打生下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家,特别是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她会趁着好天气叫工人把树上的桂花摘下来晒干,院里的几株桂花树,一年的收成竟然也有十几斤之多!
这些桂花钰莹自己只留一点点,其余都交给他……
蒋兴和起身来到书房,从书架上取下元青花储藏罐,罐子很沉,里面的桂花还有很多,他把盖子揭开,很快整个书房里有了一股怡人的桂花香味。
想到女儿,蒋兴和自问,觉得所作所为都是为她好,她为何不领情,要跟一个盗墓贼私奔呢?他想不通,于是把造成这局面的责任都归罪到谭小苦的头上。
吕洞宾的丹桂诗引起蒋钰莹的无限思绪。她想起了都梁古城,想起了父亲,想起了蒋家花园,想起院里的几株桂花树。
她知道父亲喜欢喝桂花茶,喜欢闻桂花,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她会选一个晴好日子,指导工人在树下垫上晒簟,用梯子把整树的桂花采摘下来,然后细心地择去杂物。晒干后,她自己只留下一点点,剩下的都送给父亲。最多的一年曾突破过二十斤大关!每次收到桂花,父亲都夸她有孝心,懂情调。
看到蒋钰莹可怜的样子,谭小苦很是心痛,安慰道:“今年是不能回去过节了,是不是可以给你父亲写封信问候呢?”
蒋钰莹表示可以这样做。谭小苦从小屋里寻来纸和笔,还帮着研好墨,只是蒋钰莹一坐到桌前就无从下笔。俩人商量半天,最后决定这封信还是由谭小苦来写,当然他的身份只能是女婿。
谭小苦写得很快,不一会写好了——
岳父大人钧鉴:
六月匆匆离去,不及告辞;疏简之罪,知无可逭。时值中秋将临,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钰莹更是感念慈父生养大恩,乃至夜半梦醒,泪湿枕头。愚婿观之,痛心疾首,念及对岳父之不恭,更是背汗面热,羞惭难当。草率书此,祈恕不恭。特此致候,不胜依依。愚婿谭小苦顿首上是年八月初三日。
天尚未发亮,蒋家大院门外突然出现一条黑影。
黑影的出现惊动了院内的狗,一时狗叫声四起。
黑影有点慌乱,急急把一个东西从门缝里塞进去又匆匆离开。
一个声音叱停了狗叫,接着大门开了一小半,一个头探出来四处张望。开门人没有发现什么,复又关上大门,也就在此时,他看到了地上躺着一封信。
天色麻麻亮,蒋兴和像往日一样起床去花园晨练。他打的是功夫拳,很吃力的那种,一套拳打完已经是汗流夹背。他去澡房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回到书房坐进太师椅上顺着拿起一张报纸,这时李施烟进来了。
“老板,这是天没亮的时候巡更工人在大门那边捡到的。”李施烟呈上一封信笺。
“什么内容?”
李施烟:“不知道,我没看。”
蒋兴和折开信看了一眼表情立即定格,很久才说出一句话:“漏网之鱼终于冒头了。”
李施烟从蒋兴和手里拿过信看了一遍:“真是谭小苦写的!”
蒋兴和:“你有没有问信是什么人送来的?”
李施烟:“问了,那个人一到大门口被狗发现了,他把信从门缝里一塞走了,更夫去看的时候已经没有人。”
蒋兴和:“叮嘱更夫捡到信的事不要对外说。”
李施烟:“已经叮嘱了。老板,这封信可能就是线索。”
蒋兴和点头:“我也这样想。我准备办一场宴席,今天中午你负责把都梁的纸行老板全部请到四牌楼来。”
四牌楼的酒楼,这里最有名的菜是“冬笋炒板鸭。”这道菜是四牌楼的独门秘笈,任何酒席都模仿不来,犹其是食材,它的来历确实是独具特色。
大约在每年端午节前夕,酒店老板从河滩坪苗场选购数千上万只土鸭苗,然后交给专业的鸭郎放牧。鸭郎便率领他的鸭苗大军从水西门出发,一路向西放牧。
这些鸭苗一开始会喂一些饭,当长到半斤以后就不再喂任何粮食,任其在水中觅食各种野生鱼类或螺蛳。到了冬至节,鸭群刚好到了城步的西岩镇,这个时候鸭子也长到三斤多一只了。
鸭郎于是将鸭子用竹围围起来逐一放刀,将放刀的鸭子丢在山坡上任其扑腾而死。接着由专人开水去毛、剖腹,一只只挂在通风干燥的房里自然风干,这才成了“板鸭,”运回城里储藏备用。
这道菜除了食材来之易,最大的难度是如何保鲜,无论鸭子还是冬笋,任何时候拿出来必须是新鲜的。据说四牌楼有专用的大储藏缸,这些缸都浸在活水中,缸中的板鸭、冬笋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哪怕只沾上一滴生水都会变味甚至长霉……
制作这一环就不难了,把板鸭剁成块,冬笋切片,用香油猛火爆炒,半熟时放上干辣、花椒、冬笋片,炒熟即可出锅。
这种菜吃起来奇香无比,吃后回味悠长,好长一段时间都能让人想起那个味道。
闲话少叙,且说中午一到,蒋兴和率先前往四牌路酒楼,稍后全都梁的纸行老板如约而至。这些人刚来时一个个忐忑不安,都以为蒋兴和也要插手纸行。
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蒋兴和的生意遍地开花,哪行赚钱做哪行。比如条丝烟刚刚兴起的时候,蒋兴和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小生意很赚钱,干这一行的人几年下来竟然在辕门口买了十几个店铺,于是他马上染指条丝烟生意,那户人家的生意眼睁睁被他抢走大半。
趁着菜未上桌,纸行老板一个个说做纸行的艰难,赚钱如何不易。蒋兴和也不理会,菜上齐后他才举杯发话:“各位老板,今天担误了你们宝贵的时间,蒋某先在此赔罪!”言毕一饮而尽。
“客气,客气……”众老板内心紧张地等听下文。
蒋兴和说:“今有一事,是与纸有关的,各位都是行家理手,望能指点迷津!”
蒋兴和的话一说完,李施烟捧出一张涂去字迹的信呈给众人。
众人看了一圈,信最后又回到了蒋兴和的手里:“各位看出什么来了吗?”
众纸商交头接耳一阵,内中一人说:“我们还是不太明白蒋老板的用意——是问这纸的质量呢?还是想了解这种纸的价格行情?”
蒋兴和说:“都不是,蒋某只想知道这纸产自何地,又销往何处!”
众老板得知蒋兴和并没有染指纸生意,一个个如释重负。内中一纸商道:“都梁的纸多都来自城步和绥宁,材质都是当年的仔竹,工艺精致的做书写纸,粗糙的当草纸,二者的价格也差了一倍。蒋老板的一这种纸呢,当草纸可惜,当书写纸无人要,恕不才孤陋寡闻,还真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