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电动车三国演义
孔凡铎2023-06-28 19:074,347

但问题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动机工作产生大量的热量是不可避免的。

又由于存在动能回收,使得电动机哪怕实在减速时也严重发热,考虑到实际行车中会存在连续的急加速急减速,电动机的散热问题,看起来简单,但若是处理不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温度过高导致电机运行失效,在高速公路上可是会酿成巨大事故的。

而且电机虽然是纯金属制品,但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散热。

所以必须要有辅助散热系统。

电机核心部分的定子、转子为了达到更好的工作效率,制造得异常精密,外面再用壳子包裹起来。

欧姆新能源车为了达到更好的功效,其电动机是向上游厂商定制的,一方面要求厂商根据要求做出性能上的取舍,另一方面在数据接口上也要完全吻合。

由于使用新能源,直接改变了原本发动机-变速箱的动力模式,一方面导致造车门槛大幅度下降,其次由于采用电传动操作系统,也带来了另外一个优点-更容易挖掘各个部件的硬件潜力。

这在传统燃油车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一来,虽然传统大型车企技术研发实力更强,对发动机变速箱等都有大量专利在手,但因为产品冻结期的缘故,无法做到及时更新。

在传统车企里,一款新的车研发定型后,就会进入所谓的产品冻结期。

这个冻结期通常会有一年到两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内,除非是发现车辆有重大质量问题,否则哪怕有再好的技术革新也不能立刻修改车型。

必须等冻结期结束后,再用上去。

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考虑到,从福特t型车开始,燃油车的研发制造工艺就已经基本确定,随着汽车越来越复杂,车身上总成部件越来越多,还有大量电子设备。

如果没有冻结期的存在,而是想到什么就修改、增加、删除什么,那不光是对生产商来讲是噩梦-因为要不断地调整工装和工艺流程,费时费力费钱,还会导致原有已经成型的质量管理体系跟着一块儿变。

真要是这样,那么出来的产品质量……

反正,冻结期这个看似不大合理的做法,实际上也是车企付出高昂学费后才得出结论。

很难受,但为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得不如此。

而新能源车就没有这个问题。

车身零部件大量减少,统一的总线电传控制,使得OTA(远程升级Over-the-Air)成为可能,让电动车的整体架构看起来更像是消费电子产品,而不是一辆汽车。

厂商可以通过修改软件来达到燃油车必须大卸八块才能达到的升级效果。

比如前阵子英国的topgear节目,专门做了一期对比测试,一方面是拉斯特的电动车modles,另一方是保10洁公司的tycan,结果是后者成绩更好。

拉斯特老板不服,随即通过OTA(远程升级)改动了电驱动中的算法,直接让电动机功率提升50马力,然后赢回了比赛。

这种做法当然是作弊,甚至会带来危险,因为电动车的动力和续航力是成反比的,在马力提高后肯定会带来续航下降,并且速度上去之后,原本的辅助驾驶系统乃至刹车系统是否也得到了同步升级?

要肯定的是,这种做法可以极大提升效率,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OTA加以改进,而传统燃油车若是要想提高50马力,也不是不行,但肯定要有工程师亲自到现场,忙活半天才能办到。

这种灵活不但体现在最终用户这里,对于整车企业也是如此。

眼下魏余聪和程自豪都被拉到了,关于定制电机的技术讨论会上。

讨论的东西倒也简单,电动机内核完全由电动机厂商负责,为了获得更大的马力和更好的安全性。

欧姆新能源对电动机的散热制冷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传统的水冷。

欧姆的产品总监尚成则认为水冷效率过低,要求采用更加先进的油冷技术。

尚成来头不小,他是欧姆新能源特地从宝驴德国总部挖来的,之前他一直在宝驴工作,负责整车地盘设计,最近几年开始转到新能源方向,参与了宝驴好几款电动车的研发。

这样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业内专家,之所以离开宝驴,一方面是因为欧姆给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薪资待遇还有期权,另一方面,尚成也实在看不惯宝驴传统车企的作风。

说好听点是谨慎稳重,说难听点就是僵化了。

在生产燃油车的时候,这套企业文化至少能保证车辆品质如一,毕竟也是行业经验总结嘛。

宝驴是传统车企巨头,BBA的名气在中国无人不知。

但包括另外两家在内,这三巨头这些年的日子都开始不好过了。

前些年,新能源车刚起来的时候,欧洲三巨头和美系三巨头都颇为不屑。

美国因为这些年白左在死命地吹环保,导致车企不管怎么样,也得弄点门面功夫,旗下多少是有点新能源动力汽车,虽然卖得贵,虽然驾驶体验差,但北美大陆还是有人愿意缴智商税的,加上这玩意还能骗政府补贴……美系三大厂商,这些年被日系欧系以及中国制造打得节节败退。

可是在新能源车上多多少少有点技术储备,这些年也向全球推出了不少车型。

先不管好不好,能不能赚钱,哪怕是卖一辆亏一辆。

但对于巨头级别的整车厂而言,由此产生的几百万乃至千万级别美元的亏损,那都是小意思里的小意思。

要知道用通都被美股调出成分股了。

而这些性能很不怎么样的电动车推向市场后自然引来各种嘲笑,可嘲归嘲,这玩意好歹是货真价值插上电就能满世界跑的。

对于车企而言,这些玩意作用巨大,尤其是在企业形象方面,向世人昭告,哪怕是100多岁的老企业,也还是能跟得上时代潮流。

从这个角度看,卖电动车亏掉的这点钱就当广告费吧,效果可是好多了。

再有,这点亏损砸出去,能托住股价,老车企加入新能源行列,多少是个想象,有这条期望在,别看产品多烂就是有机构愿意来接盘股票。

所以,在新能源车上美国人是起大早赶晚集,晚了点,但还能蹭口汤喝。

至少有拉斯特公司在前面开路,美系三巨头跟着混,还凑合,加上拉斯特在14年时开放了全部专利,这让传统车厂获益匪浅,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拉斯特的专利作为改进。

坦白讲,弄出来的玩意捏着鼻子上路是可以的,起码比三蹦子强不是?

可欧洲人运气就怎么那么好了。

BBA三大豪车厂,在大陆92全面改开后赚得盘满钵满,管理层对自己眼光也就越发“自信”起来,加上老欧洲固有的傲慢,让他们对新能源车并不上心。

或者说,他们实际上是看不上眼下这些动力源的,老欧洲科研实力雄厚,很早就在押注燃料电池。

在他们看来,只有使用燃料电池的新能源车才有使用价值。

这是明面上的,还有暗的一层意思没敢当众说,老欧洲在燃料电池上的技术领先全球,而是全面的领先,各种技术线路都有扎实基础。

他们试图通过重演发动机-变速箱的故事,通过堆积在燃料电池上的专利来封死后来者的道路,好继续像当初那样赚取超额利润。

对此,美日看得很清楚,所以美国车商果断开始转型各种电动新能源,甚至肯汤姆公司都开始生产电动车专用的轮毂轴承,日本车企则是走的另一条路由混动到氢能源,以避开普通燃料电池上和欧洲竞争。

美国-纯电、日本-氢能源(实际也是燃料电池的一种,但和欧洲路线不同)、欧洲-各种燃料电池,看起来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三家各走各的阳关道。

可世界上哪儿有这么好的事情。

美日欧怎么都没想到,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曾经一直被他们压制打压甚至践踏的中国制造突然就发力了!

并且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直接在锂电池电动车方面一顿王八拳,动作不好看,但效果优秀,三个老师傅都被打蒙了。

美系因为算是锂电池动力盟友,受创是最轻的,其次是日本在混动-氢能源路线上取得成功,和锂电池车辆比起来各有千秋。

这场战争中最惨的就是欧洲车商。

在反应速度上,老欧洲本来就慢,而新生的中国新能源制造则几乎是风驰电车的速度。

等老欧洲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被甩下了好几个身位。

加上燃料电池路线迟迟没有新进展。

哪怕是BBA这样的巨头车企都蒙圈了。

明明只是小睡一会儿,怎么眼睛睁开,自己就全面落后了?

更要命的是,因为豪赌燃料电池路线,欧洲车企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其它新能源动力的技术储备。

也就是说其他几家都已经武装到牙齿杀到门口了,老欧洲才发现自己手里就一把破菜刀,还是卷了刃的。

好在14年美国拉斯特电动车开放了全部专利,这才让欧洲厂商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但光有技术专利还不行,电池、电驱、电动机三块可不是光有知识就能造出来的,实际上这三样都是典型的高工艺产品,实打实的高级制造业。

欧洲厂商当然不缺技术,但调整生产线乃至全套的质量体系和技术指标是要时间的。

现在老欧洲最缺的就是时间。

他们也醒悟过来,世界变了。

当年他们可以仗着底子后,和快速的美国,高速的日本磨一磨,拖一拖。

但现在面对中国这个更加咄咄逼人的竞争者,以及带起来的全行业加速模式。

再拖的话……

呃,大概十年后,欧洲品牌将不复存在。

不对。

应该说照此以往,大概十年后,欧洲品牌将大放光彩,但那是在中国人的手里!

老欧洲曾经引以为豪的成体系的,能够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整车制造业却将不复存在。

这不但是欧洲车厂无法接受的,就是欧洲各国政府也要双脚跳的重大问题,若是没了整车制造业,国家财政直接完蛋!政府,不,国家也完了。

欧洲车企就看BBA,其中的A实际上是指其母公司-第一个进入大陆然后大赚特赚的小众公司。

江湖传言,三家的董事长在拿到董事局授权后,悄悄开了个闭门会议。

只有这个三个人,半个小时候,三人向各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宣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BBA将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并且引入战略性的盟友。

这个盟友的说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的含义是,BBA将全面与中国制造合作!使用中国标准的电动车零件以及质量体系!

消息传出,业界震动。

所有知情者第一反应都是“开玩笑嘛?今天是不是四月一号?”

可当他们冷静下来想想,却发现,这看起来有点荒谬,但却是欧洲车厂转型的唯一道路,当然也是正确的道路。

欧洲车厂要补上之前缺的课,光靠他们自己从头一点一滴摸索是肯定来不及的,只有引进现成的技术。

美国人的电池技术本来就已经落后,找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拉斯特倒是技术先进,但老板龙一马是个吃独食的性格,拉斯特电动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都是他一手掌握的,再说以拉斯特这个恐怖的产能,这些部件自己用都不够,怎么可能对外输出,还是输出给老冤家。

要知道拉斯特电动车在刚推出的时候可是没少被嘲讽,这里面跳得最高的就是欧洲车厂……

日本方面,他们的混动技术倒是成熟,氢能源技术也发展的不错,但欧洲人也很清楚,日本人在专利壁垒方面花的功夫可不比自己少。

要是找过去求合作,不用问肯定是被恶狠狠的斩一刀。

思来想去,与中国结果成了唯一的路径。

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与生产能力加上大量的开放专利的产品,可以让欧洲车厂找到更多的成熟可靠的货架商品。

并且中国人嘛,做生意还是很有信用的,只要合同签好很少会有各种幺蛾子事件发生。

这点可是要比那群日本人可爱多了。

加上这些年BBA在国内销量大爆发,车企也投资建了不少合资厂,这让老欧洲觉得,双方挺有合作基础。

而对于中方来讲,这更是意外之喜。

坦白说,中国制造兵团压根儿没想到竟然还会有这种好事。

之前,所有的正经企业都在埋头苦干,工程师在不停的调整生产线以产出质量更加稳定的产品,研发人员在实验室里一次次的重复试验,为的是能找到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销售在不停的拜访客户期望他们使用自家产品,售后技术员则没日没夜的蹲在客户工厂里想方设法的解决各种产品落地问题。

继续阅读:第44章 油冷还是水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风驰电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