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同明月姐姐写过的一段话:
一个女人该有怎样的一生才不会遗憾,当那些箪食壶浆、相夫教子的生活逐渐磨蚀我们灵性的时候,女人啊,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也许生活现在看不见那些优雅的光芒,但是我们的内心里一定要有优雅的向往。当生活日渐沉重,请在内心留一席之地给那些不死不灭的梦想。
一路走来,往事像一场梦一样在我眼前浮现,从高干梁到红寺堡,从红寺堡到北京,从北京到人民大会堂,当梦想一次次夭折,当出路一次次被阻断时,我也沮丧过,也想过放弃,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前行。我努力开辟出了另一条出路,这条出路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所给予的根基,是大国与小家,是群体与个人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我想,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让人成长的过程。在高干梁的时候,我不停地想逃离,在红寺堡的时候,我仍然心在远方。我以为我会一直向往远方。可当我真正去了远方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红寺堡。去过数次远方之后,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曾经的故乡,我现在的新家,以及我所到达了的远方,我从不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走到了今天。我的身后,是手机,是网络的普及,是明月姐姐,是那些教会我很多知识的网友,是移民搬迁工程,是黄河水的灌溉,更是整个时代的发展带动着我向前走。我知道,只要我努力,我总能向着我的梦想迈进,离我的梦想更近一步。
我依旧奔忙在土地上,但也在文字中耕耘,我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红寺堡的风越来越少,罗山越来越绿,田野不再空旷,牛羊越来越多,哪里都是栽下的绿树,黄花菜一片金黄,枸杞红得灿烂,硒砂瓜遍地都是,村道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红寺堡从一个茫茫荒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移民区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校园,其他读书的孩子总被家长鼓励着:看,人家那个哥哥都上了大学了,你也要好好加油,将来去上大学,去看远方。
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在天安门广场,在深圳的莲花山,在江西瑞金的叶坪景区,在延安的枣园革命旧址,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在南湖的红船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想起父亲,我在擦肩而过的人海中寻找他的身影,我在蓦然回首中仿佛刚刚和他道别。我无数次想,如果父亲还在,看见我现在的样子,他是不是会特别开心?或者,他要是在,说不定又会在村里做出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想着想着,我会不由自主地微笑,我想,父亲是知道我的想法的,因为我很少梦见他,偶尔梦见,他都是笑眯眯的,一如以前他高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