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华的面色平静无波,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几秒钟从未发生过,他只是一个完成了普通交易的顾客。
他甚至没有再多看那个抱着脏布包、脸色煞白的中年男子一眼,也没有对店主异常激烈的反应流露出丝毫好奇。
他的注意力似乎完全回到了自己购买的那件青花卷缸上。
店主此时也强行压下内心的波动,努力恢复职业素养,快速完成了刷卡单据的填写,将POS机递了过来。
沈墨华接过,输入密码,签字,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一丝迟滞或慌乱。
"谢谢,"
接过店主递回的信用卡和打包好的锦盒,对着店主礼貌性地微微颔首,声音平稳如常,
"我先走了。"
语气甚至带着一丝完成购物后的轻松,听不出任何异样。
单手稳稳地托着那个装着价值不菲瓷器的锦盒,转身,步伐不疾不徐地朝着店门口走去。
经过那中年男子身边时,他的视线没有任何偏移,仿佛对方只是店内一个无关紧要的陈设。
推开博古斋那扇沉重的木门,门上的铜铃再次发出"叮铃"一声清响。
一步跨出店门,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与店内昏暗静谧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沈墨华脸上的平静面具没有丝毫松动,甚至没有立刻加快脚步,而是先像是随意地左右看了看街景,仿佛在决定接下来往哪个方向去。
然而,一旦确认自己已经完全离开了博古斋内部人员的视线范围,他周身的气场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种刻意维持的闲适感消失了。
背脊几不可察地挺直了些,托着锦盒的手臂肌肉微微绷紧,步伐依旧保持着沉稳的节奏,但每一步的跨度明显增大,频率悄然加快。
没有选择人来人往的主干道,而是迅速拐进了旁边一条相对僻静、行人较少的小巷。
脚下的青石板路略显凹凸不平,但他步履稳健,目标明确。
走到巷子中段,一个更深的、几乎没什么人经过的拐角处,他停了下来。
这里距离博古斋已有相当一段距离,且有墙体遮挡,足够隐蔽。
先是快速而警惕地扫视了一圈四周,确认没有可疑人员注意自己,然后立刻将锦盒小心地靠在干净的墙边。
直到此刻,他才允许自己微微吐出一口一直提着的气。
但动作没有丝毫停顿,他迅速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了那只在2001年还算稀罕物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啪"地一声掀开盖板,手指毫不犹豫地按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手机听筒里传来短暂的等待音,每一声都敲在沈墨华紧绷的神经上。
没有选择普通的110报警台,那样需要层层转接、解释,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直接拨给了一位因商业案件有过数次接触、负责经济犯罪侦查(其中常涉及文物走私和巨额洗钱)的市局高级官员——王副局长。
电话很快被接通,一个沉稳的中年男声传来:"喂?"
"王局,是我,沈墨华。"
沈墨华的声音透过话筒传出,异常清晰、冷静,没有任何寒暄和多余的情绪,直奔主题,语速快而精准,如同在进行一项紧急工作汇报。
电话那头的王局显然有些意外,但立刻听出了他语气中的不同寻常,声音也严肃起来:"沈总?请讲。"
"我在老城隍庙附近的‘博古斋’古董店,刚刚目击并推断出一桩疑似重大盗墓案的现场销赃行为。"
沈墨华的话语条理分明,
"嫌疑人是一名中年男性,约四十至五十岁,微胖,身高约一米七,穿着灰色旧夹克,深色裤子,鞋裤沾有泥点,头发凌乱,神色极其慌张。他携带的物品用一块深色旧布包裹,根据我瞥见的局部特征和泥土痕迹判断,极可能是一件刚出土不久、等级不低的彩绘陶俑或青铜器。"
他略微停顿,让对方消化信息,然后继续:"嫌疑人此刻应该还在博古斋店内,正与店主交涉。店主似乎拒绝收货,嫌疑人情绪可能不稳定。王局,此事需要立即处理,目标人物警惕性高,容易受惊逃窜,且背后可能涉及暴力犯罪团伙,建议立刻派遣便衣人员秘密包围控制,避免打草惊蛇和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人员冲突。"
他将最关键的信息——
地点、人物特征、事件性质、紧急性——
在最短时间内做了最有效率的传达。
电话那头的王局呼吸似乎加重了些,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回应,声音果断:"明白了!位置是城隍庙博古斋,目标特征已记录。我们立刻部署行动!沈总,你自己注意安全,离开现场,保持通讯畅通!"
"好的。"
沈墨华言简意赅地应道,随即挂断了电话。
再次警惕地扫视周围,然后迅速拿起靠在墙边的锦盒,快步走出小巷,融入了不远处主干道的人流之中,但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选择了一个既能观察博古斋方向又不易被察觉的角落,默默关注着事态发展。
警方这边的反应极为迅速。王局放下电话,立刻按下内部通讯器,语气急促而有力:"刑侦支队,经济犯罪侦查组,立刻到我办公室!紧急任务!通知特警便衣队待命!目标区域,老城隍庙博古斋!"
不到五分钟,数辆看似普通的轿车和面包车从市局不同方向悄然驶出,车内坐着身穿便衣、眼神锐利的干警。他们通过无线电快速接收着指令和目标信息。
又过了几分钟,这些车辆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般,悄无声息地散布在了博古斋周围的街巷中。
便衣人员化装成游客、小贩、路人,看似随意地徘徊、停留,实则已经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监控包围网,所有的视线和注意力都牢牢锁定了博古斋那扇古朴的木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约十几分钟后,博古斋的门再次被推开。
那个穿着旧夹克、神色仓皇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怀里依旧紧紧抱着那个旧布包裹,脚步匆匆,低着头,似乎想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他刚走出不到二十米,来到一个相对人少的街口,两名看似正在旁边摊位挑选纪念品的"游客"突然看似不经意地靠近了他。
下一秒,动作迅捷如电,一人猛地箍住他的手臂,另一人迅速捂住他的嘴并控制住他怀中的包裹,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警察!别动!"
几乎同时,另外两名"路人"也迅速靠拢,形成掩护,一辆看似普通的银色面包车无声地滑到路边,车门打开,几人配合默契,瞬间就将那尚未反应过来的嫌疑男子塞进了车里。车门关闭,车子迅速驶离。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发生在眨眼之间,周围甚至没有引起太大的骚动,只有几个附近的路人略显惊讶地看了一眼,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
博古斋周围的便衣包围圈并未立刻撤离,仍有人员继续监视着店铺的动静。
而那个抱着赃物的嫌疑男子,已被成功控制,带离现场。
警方的行动,高效且隐秘。
被迅速带离现场的嫌疑男子,在强大的心理攻势和初步出示的证据面前,心理防线很快崩溃。
经过突击审讯,他对自己参与盗掘古墓并试图销赃的行为供认不讳,并且为了争取宽大处理,颤抖着供出了其他几名同伙的藏身地点以及他们近期盗掘活动所获赃物的临时窝藏点。
警方行动迅如雷霆。
根据这些关键信息,当晚,多支抓捕小队同时出击,以精准的协调性,在沪上不同区域成功将该盗墓团伙的其他几名成员一举抓获,无一漏网。
在嫌疑人提供的窝藏点——
一处位于市郊结合部的偏僻仓库内,警方起获了大量尚未被来得及销赃的珍贵文物。
其中包括青铜器、陶俑、玉器、漆器等多个品类,年代跨度从商周至汉唐不等,不少器物保存完好,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整个行动干净利落,人赃并获,成功斩断了一条活跃的文物犯罪链条。
结案汇报层层上传,第二天上午,沈墨华放在办公桌上的手机响了起来。
来电显示正是王副局长。
沈墨华接起电话:"王局。"
"沈总啊!"
王局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充满了抑制不住的兴奋和由衷的赞赏,语气比平时更加熟络和亲切,
"哎呀!这次真是多亏了你!太感谢了!你这观察力和推理能力,真是绝了!我们干这行多年的老刑警,都未必能有你这份敏锐!"
他情绪激动,语速很快:"根据你提供的线索,我们不仅当场控制了销赃人,顺藤摸瓜,当晚就把那个流窜作案的盗墓团伙一锅端了!起获的文物数量和价值都非常惊人,里面有好几件都是能定级的珍贵文物!你这一个电话,可是立了大功了!帮我们破获了一起重大案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避免了这些宝贝流落海外或者被破坏!我代表局里,郑重向你表示感谢和敬佩!"
沈墨华听着电话那头的赞扬,脸上并没有太多得意的神色,只是平静地回应:"王局您过奖了,我只是碰巧遇到,做了任何公民都应该做的事。案件能顺利侦破,还是靠警方行动迅速果断。"
"哎,你就别谦虚了!"王局长笑道,"你这可不是简单的碰巧,是真正的本事!以后再有这种‘碰巧’,随时给我打电话!哈哈!"
两人又简短地聊了几句案情的后续处理,便结束了通话。
同日晚间,沪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播报了一则简短的消息:"本台获悉,我市警方近日经过周密部署,成功打掉一个流窜多年的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多名,缴获各类珍贵文物数十件,及时保护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新闻画面中只有警方押解嫌疑人的模糊背影和打着马赛克的文物镜头,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破案细节,更没有出现沈墨华的名字。
这件事在公众层面,就像投入大海的一颗小石子,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然而,在极少数知情人那里,情况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