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早已笼罩库比蒂诺,星海科技研发中心的灯光却比白昼还要明亮。
整栋大楼像一艘航行在科技海洋中的巨轮,每一扇窗户都透出忙碌的光芒,将周围的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
研发区里,键盘敲击声密集得像春雨打在窗棂上,此起彼伏的“嗒嗒”声汇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电路板焊接时发出的“滋滋”声穿插其间,伴随着烙铁接触焊盘的细微火花;
会议室里传来激烈的技术讨论声,偶尔还有争执的拔高音量,但很快又被理性的分析取代。
宽敞的办公区里,工程师们或坐或站,有的盯着电脑屏幕上滚动的代码,手指在键盘上翻飞;
有的围在测试台前,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电路板上的焊点;
还有的在白板前激烈争论,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圈画出核心问题。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厚香气和电路板特有的金属味道,混合成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气息。
与几个月前Android团队在简陋办公室里的压抑相比,这里充满了久违的活力与希望,仿佛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寒冬从未降临。
测试区的原型机调试台旁,年轻的程序员马克正兴奋地向同事展示最新的界面优化效果。
他快速滑动着屏幕,流畅的动画效果引来一阵惊叹。
“看看这个过渡动画,比上一版快了整整0.3秒!”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眼睛里闪烁着对技术的热爱。
旁边的资深工程师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干得不错,明天给你加块炸鸡。”
轻松的玩笑声让紧张的研发氛围变得柔和起来。
鲁宾站在研发区的中央,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他穿着星海科技的定制连帽衫,手里拿着一台测试机,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感受着系统流畅的响应。
几个月前,他还在为资金发愁,为团队的未来焦虑,而现在,充足的研发资金、顶尖的设备支持、还有这些充满激情的团队成员,让他仿佛置身于梦想中的研发天堂。
新环境带来的高效让鲁宾深深体会到资源的力量。
之前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兼容性测试,现在有了自动化测试设备,一天就能得出结果;
原本需要向其他公司借用的高端示波器,现在实验室里就有三台,随用随取;
甚至连招聘新员工的流程都快得惊人,简历筛选、技术面试、offer发放,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天,让他能迅速补充新鲜血液。
这种前所未有的顺畅体验,让他对沈墨华的信任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滋生。
但鲁宾并没有完全放松警惕。
他走到代码仓库前,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提交记录,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核心框架的每一次修改,他都要求团队必须经过他的审核;
关键技术的路线选择,他坚持要召开全员讨论会;甚至连界面设计的细节,他都亲自把关。
他知道,沈墨华给予的自由和支持是有价值的,但作为Android的创始人,他必须牢牢掌握技术主导权,这是他的底线,也是他保护Android不被商业化侵蚀的最后屏障。
“鲁宾,这版内核优化方案你看看。”
一位工程师拿着一份报告走过来,脸上带着期待。
鲁宾接过报告,仔细翻阅着,时不时提出几个尖锐的问题。
当看到其中一个性能优化方案可能影响系统稳定性时,他立刻皱起眉头:“这个方案不行,稳定性比速度更重要,重新调整。”
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工程师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点了点头——
他知道鲁宾对技术的执着,也尊重他的判断。
与此同时,在研发中心顶层的办公室里,沈墨华正站在单向玻璃后,俯瞰着楼下忙碌的研发区。
玻璃将喧嚣隔绝在外,让办公室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墙上时钟的滴答声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看着鲁宾穿梭在团队成员之间,看着工程师们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争论不休,看着测试台前不断更新的数据,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
这丝笑容很快就收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转身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在北美和亚洲之间轻轻滑动。
地图上用红色标记着星海科技和星空科技的研发中心位置,用蓝色标注着沈氏集团在沪上的制造基地和供应链网络,清晰地勾勒出一个跨越太平洋的商业版图。
他知道,眼前的研发顺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美国的研发创新与中国制造的优势、还有全球市场的需求完美结合。
美国的研发实力毋庸置疑,硅谷的技术氛围、人才储备、创新生态,都是全球顶尖的,这也是他将研发中心设在这里的原因。
但高昂的人力成本、严格的环保法规、还有复杂的供应链体系,让大规模量产在美国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中国,尤其是沪上及周边地区,有着完善的电子制造业集群,熟练的产业工人,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是制造环节的巨大优势。
如何让这两者无缝衔接,是他必须解决的问题。
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份关于中国制造基地的报告。
报告里详细列出了沪上工厂的产能、设备状况、技术工人数量,还有周边供应商的配套能力。
眉头微蹙,手指在“精密组装线”那一项上停留了很久——
目前的生产线还无法满足智能手机的高精度组装要求,需要引进新的设备,培训专门的技术工人,这需要时间和资金。
更复杂的是市场的平衡。
北美市场技术成熟,用户对创新产品的接受度高,但竞争也异常激烈,苹果、微软、摩托罗拉等巨头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
中国市场虽然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高,但增长潜力巨大,用户对价格敏感,对本地化功能需求强烈;
而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又各有各的特点和壁垒。
如何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如何分配研发资源和生产配额,如何协调全球的营销网络,这些问题都像一张巨大的网,需要他耐心梳理。
“沈总,沪上那边传来消息,生产线改造方案已经初步拟定。”
唐薇薇穿着一身干练的红裙,端着一杯咖啡走进来,将一份文件放在桌上,“张总监建议引进德国的自动化组装设备,预计三个月能完成安装调试。”
沈墨华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时不时在关键处做上标记:“告诉张总监,设备要最好的,钱不是问题,但必须保证质量。另外,让他提前储备至少两百名技术工人,进行专项培训。”
“还有沈绮那边反馈,北美市场的专利布局已经完成,共申请核心专利五十六项。”
唐薇薇继续汇报,语气条理清晰,“但欧洲市场还需要补充几项通信标准相关的专利,法务部建议通过收购当地小型专利公司来快速解决。”
沈墨华点点头:“同意,让法务部和沈绮对接,尽快拿出方案。”
唐薇薇离开后,办公室又恢复了安静。
沈墨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各个环节的衔接。
研发进度要跟上,不能落后于竞争对手;
生产线改造要抓紧,确保能按时量产;
专利布局要全面,避免未来陷入诉讼泥潭;
市场调研要深入,才能精准定位用户需求……
无数的细节在他脑海中交织,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睁开眼睛,目光再次投向单向玻璃外的研发区。
那里依旧灯火通明,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沈墨华知道,平衡美国研发与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