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三问题
神峯2021-02-27 10:502,401

  义庄总结起来只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租金赋税。

  义庄的租金,朝廷的赋税。

  农户秋收后第一笔上缴的赋税是朝廷,第二笔才是义庄的租金。

  盛德皇帝一统武国后休养生息,中期之前实行三十税一政策。

  盛德皇帝莫名消息之前,赋税更是达到了四十税一的地步,也就是说农户产粮四十斤只需上缴一斤即可。

  而今竟可怕到四税一的地步,四斤粮食就要上缴一斤,整整缩水了十倍有余。

  李乐怕是只知武国表面,不知武国的真实情况,胡乱修改政策,也有可能是朝廷官员怂恿李乐这般做。

  对朝廷官员来说,赋税高低和他们没有直接关联,他们的封地内该收多少还是多少。

  但对于武国,对于李乐,却是极大的损伤,最终遭殃的还是百姓。

  武国发展好只是表面现象,征收重税朝廷钱粮是丰盈了,却让百姓叫苦不迭。

  即便河北天灾,即便武国要积蓄财力攻打他国,也不能横征暴敛啊。

  秦时统治者赋税高达三税二,与武国如今的四税一没有多大区别。

  武国可非秦时年代,武国人口基数大,四税一可在短短十年内装下两个含嘉仓。

  含嘉仓素有‘天下第一仓’美誉,唐时期就已能装下六百万石粮食,几经扩建足可容纳八百万石。

  两个含嘉仓啊,一千六百万石粮食啊。

  曾斌不理解李乐是怎么想的。

  这个时代一亩地能出产三百多斤麦子已是极限,四百斤算是逆天了,除去麦壳能剩多少白米。

  四税一,百姓只能堪堪填饱肚子。

  曾斌只能认为是李乐准备攻打南诏而抓紧蓄力,同时防止他国侵扰多储存些粮食吧。

  “公……公子。”阿德终于缓过神来,也终于明白这个年纪轻轻的庄主必定是某个大人物的大公子,不然哪有这等魄力随随便便将三五万两银子当叶子随意扔。

  “你来了。”曾斌听得是阿德的声音,翻阅的同时问道:“我且问你,朝廷四税一是何时征收的,七税一又是何时征收的?”

  阿德想了想说道:“十年前是三十二税一,八年前是二十税一,六年前是十二税一,七税一应是四年前,四税一是一年前才开始征收的。”

  听得阿德所言,曾斌松了一口气。

  李乐非昏君也。

  李乐是在做准备无疑,估计两三年储存足够的钱粮后,李乐开始恢复赋税,也开始准备向南诏进军了。

  真是如此的话,两三年后百姓的生活就会恢复到二代武国时期。

  曾斌拿起毛笔想要标注,却发现还未研磨,刚欲放下毛笔,阿德便已开始滴水研磨了。

  曾斌抓着毛笔说道:“阿德你得尽快识字,我这里可不收连字都不识的仆役,哪怕你对整个武国了如指掌也不行。”

  阿德一边研磨,一边苦着脸说道:“公子,小人年纪大了,有心无力啊。”

  曾斌摇头说道:“这与年龄无关,只要肯努力,没什么学不会,铁杵磨针你听过没有?”

  “小的听过这个典故。”阿德说道。

  曾斌黏墨,边标志边说道:“借口往往会使人懒惰,如果你还想呆在义庄,现在就去做,义庄一年半载估计也用不上你这个百事通,其他人也是如此。”

  阿德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狠狠点头,然后问道:“公子,那里面九位仆役呢,他们虽识字,但只是略识几个而已,小人怕坏了公子内院啊。”

  曾斌说道:“表忠可以,但以后少在人背后说三道四,省得祸从口出,哪天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什么都处理好了,唯独你这里出了问题,你想害死我?”

  阿德惊诧,咽了咽唾沫,本想问曾斌是什么大事,却说道:“那小人替公子都遣散了?”

  曾斌说道:“你自己决定吧,他们最后能不能留下来,还得看你们夫人的意思。”

  第二问题是春耕问题。

  义庄每年春耕比别地多了半个月,麦子能长好才怪。

  北方冬天来的早,等麦子熟了,怕是没两个月就要下雪了,耕地保护做不到位,也就无法在来年有好的收成。

  曲辕犁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牛的耕种率,但义庄牛的数量却是一大问题。

  朝廷不是不允许杀牛,但杀牛只能杀年迈的老牛,还要在官府备案,官家允许才能杀。

  不过勋贵家族并没有什么限制,哪天想吃牛肉,牛的腿就断了这种事时有发生。

  百姓就算想效仿,那也得看自家能不能承受得住牛的损失和官家的怒火。

  曾斌问道:“官家饲养的牛和牛贩的牛是什么价格?”

  阿德说道:“差不多一样,就看品质,八两到十二两不等。”

  曾斌点点头,在纸上写了一段字。

  牛贩贩牛与饲养牛需有官家文书,同意后方可饲养,任何人私自贩卖牛都将受到严惩。

  本来唐时银子不作为通用货币,到了武国才渐渐通用。

  银子质地不同,所换得的铜钱数量也不同。

  八两银子约为八贯钱,牛的质量应该比岭南要好。

  春耕最好时期为三月份,需在一个月内,也就是四月之前必须将麦子种完。

  章折说过义庄的良田虽少但却肥沃,与别的农庄收成平齐,这里面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一是春耕不及时,二是灌溉律不够,三是无人管理。

  如果三者都做好了,义庄凭这三千三百亩地,必能种出比别的庄子更多的粮食。

  也不想想,义庄还有一条地下河呢。

  第三个问题最严重。

  庄里百姓的心态问题。

  不能说百姓好吃懒做,也非百姓不愿耕种,而是他们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有一口饭食的时候,他们不在乎赋税有多重,义庄会挤进来多少人。

  种得多就多吃,种得少就少吃。

  不思变通也不愿做点生意糊口,只知去别家做短工。

  义庄即便涌进数千人,只要饿不死人,他们才不管良田如何分配,那是庄主的事情。

  这种想法非常的可怕,也是曾斌最害怕的事情。

  百姓连糊口的动力都没有了,那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曾斌觉得房子还是得建,但不能直接送给庄里的百姓入住,只作为奖励措施来用。

  至于怎么奖励,他还需多加思虑。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义庄的麦子比别地晚收,一眼望去只收了不足三分之一,还有大半麦田要到八月下旬的时候才收割,有些要延迟到九月中旬。

  卷宗提及新丰县官员来收过一次赋税,义庄的租金农户也已上缴。

  租金问题曾斌暂时不想免,得看看来年春耕前有没有办法改变农户的想法。

  改变了农户的想法,三个问题才能一起解决。

  解决前两个问题达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收拾义庄所有卷宗打包好,曾斌回了长安。

  走之前他答应阿德等十人可留下,什么都不用做,每月月钱减半。

  至于阿德和九名仆役如何想,如何做,他却是不管。

  最后能留下多少人,他说了不算,全看他们自身。

  曾斌此举是在考验十人的忠诚度。

  重点是阿德这个百事通能不能熬过这一年半载……

继续阅读:第74章 春风渡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燃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