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功要追赶英亲王阿济格的事情一开始就没有保密,河南各地的起义军也都帮着他们前进,有些地方被满清军队破坏了,他们能修好的就修好,修不好的周围还有其他的道路,无非就是多走一段路。
黄得功在给朱慈琅写的信当中也高度赞扬了河南各地的起义军,并且在前进的过程当中,将他们编为四个团的当地守备部队。
而且按照黄得功的说法,如果要是权限能够更大一点搞出十个团的军队来也不在话下。黄得功也知道朱慈琅现在对军队的数量还是有想法的,所以希望朱慈琅能够给他再大一点的权限。
各地的将军带兵出征的时候只能够编练四个团的守备部队,而且还要及时报请朝廷或者太子殿下行营的同意。
如果要是不同意的话,哪怕眼前的情况很好,你也不能够擅自征兵。
朱慈琅以前的时候认为皇权阻碍了很多的机会,但是当他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他就知道皇权对下面的控制有多么的重要。就拿黄得功这件事情来说,能组建十几个团的军队,当然能够缓解眼下的燃眉之急。
可问题是这些人是大明朝廷的军队,还是他黄得功的军队,你必须得搞清楚才行,如果要是搞不明白这一条的话,别说是十几个团的军队,即便是几十个团的军队,那也是不能组建。
黄得功此人对朱慈琅的忠心程度,朱慈琅的系统当中能够显现的出来,所以当黄得功的信到了朱慈琅那里的时候,朱慈琅把这个权限扩大到八个团。
与此同时,南京兵部衙门要派出六名团长,九名副团长,剩下的人黄得功才能够在当地的起义军首领当中任命。
而且这些起义军首领接受任命之后,还要立刻前往南京兵部衙门接受为期三到六个月的学习。
等他们学习合格之后,才能够回来继续率领这些军队,或者说到别的地方去任职。
黄得功也明白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害怕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虽然你可以征召军队,但是团长和副团长的任命权限却留在南京兵部衙门。
各地的起义军首领听到这个回信之后,虽然心里觉得没了兵权了,可能自己的影响力会下降,但是大明朝起复在即,从兵部衙门的学习班出来之后,那可就是正经的官儿了。朝廷认证的可比自己自封的那些玩意儿要强的多。
所以就算这些家伙再怎么不舒服,那也得跟自己的军队告别,同时在军队当中挑选出一些亲信,还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一同前往南京兵部衙门学习,等到学习完毕之后,朝廷会派给他们新的职务。
因行军打仗的原因,黄得功行至许昌的时候,八个团已经征召完毕,但是没有那个功夫训练他们,只能是把这些人留在当地等待兵部衙门的训练教官,他还要继续带着自己的六个团追击阿济格。
“将军可是觉得太子殿下不信任您了?”
在行军的途中,杜文和看到黄得功不断的叹气,作为他身边的首席参谋将军,自然知道黄得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咱对太子殿下忠心耿耿眼前的大好局面别说是八个团了,就算是十八个团也能立刻组建起来,可太子殿下只给了八个团的名额,那不是浪费资源吗?
“老杜,自我归顺殿下的那天,开始咱就没有别的想法,就希望跟着殿下一条路走到黑,可是你看看殿下的回信上说的是什么?张嘴规矩闭嘴规矩,难道我还不懂得规矩了吗?可殿下经常所说的有些事情可以特别开路,怎么到了我这里才八个团?”
黄得功说话的时候,那也是仔细的看了看周围,他们跟正在行进的军队还有五十多米的距离,声音小一点的话,那边的人是听不到的。
“将军,其实这件事情倒不是殿下的问题,您仔细的回想一下,自从殿下抵达南京开始张嘴规矩闭嘴规矩了,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总感觉殿下有一种想法,那就是这些规矩要在他之上,只要我们所有的人都遵守规矩,那么整个大明朝也就会按照这些规矩正常的前进,在规矩的要求之下,各地绝不会出现一些殿下不想看到的事。”
杜文和虽然一天朝会也没去过,但是对于朱慈琅的研究可没停止过,朱慈琅所颁布的各项律法,杜文和基本上都能够背下来。
虽然这些东西有的时候看上去不近人情,但是终归照顾到了更大的方面。在一些小的地方,或许你觉得不对,但是纵观全国来看这些颁布的律法,那可是朝廷的基石。
“说的更直白一点,殿下知道你对他是忠心耿耿的,但全国各地的将军可就不好说了。这次能够开给您八个团的编制,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换成其他人的话,估计连多出的这四个团都没有,一旦要是放开这个路子,那些有野心的人形成藩镇割据……”
杜文和把话说到这里,剩下的话也就不说了,毕竟黄得功原来也是江北四镇之一,南明朝廷赫赫有名的藩镇。
“你说的也对,还真是我想多了,殿下可不能够跟那朱由崧一样……”
黄得功默默的点了点头,各地的将军征召四个团,那也就是一万人。
即便是有什么反叛之心的话,朝廷也能够按得下去,可如果一下子十几个团的话,朝廷就算是能够按得下去,双方之间的损失也不小。
这次黄得功占领了河南大部地区,朝廷兵部已经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黄得功的军队也是专门用于作战的,不可能驻守在各地,除了新征召的八个团之外,朝廷还要派出六个团的军队,与这八个新编步兵团进行结合,驻扎在黄得功所占领的区域之内。
还是朱慈琅原来那句话,我们要对某一地区进行占领,那就是实质性的占领,绝不是一个空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