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信,那正好也说明他在京城有些把持不住了,英亲王虽然平时对多尔衮看不上,但也知道兄弟三人是亲兄弟,能有现在这个结局,多尔衮在其中可以说是出了大力。
到底是选择在河南树立自己的地位,还是回京城帮助多尔衮维护他的地位,英亲王现在有些犹豫。
想树立自己的地位的话很简单,那就是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在洛阳摆出一副决战的姿态,会会这个黄得功。
想稳住多尔衮的地位也简单,那就是命令军队继续北上,但是从这里到京城,还有很远的路途要走,尤其是直隶境内,有好几股大明军队,一旦要是被他们拦住,那可就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
现如今京城别说是派出援军了,他们都还等着自己的人回去,真要是处于那种被包围的状态,恐怕就得靠自己了。
“王爷,切莫有别的想法,咱们还是先行返回京城比较好。”
班吉尔泰是一名满人,自然知道以朝廷的利益为重,而且回去之后他们的待遇肯定也差不了,这年头都是以实力论天下的,其他各部都已经是败得爬不起来了,而我们这边不但取得了胜利,最重要的是还招到了新兵。
李泰撇了撇嘴没说话,按照他的想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时把你派到河南来,你也就是一只开荒牛。
现如今遇到麻烦了,想起让你回去救驾,如果要是你能在河南击败了南明军队,那么京城那些人又不傻,自然而然的会把你给捧起来,等回到京城之后,任何话都不需要说,以后满清就是你说了算。
当然在这种危机关头李泰可不敢乱说话,这周边有不少多尔衮的人,一旦要是被他们知道了,自己这条小命可真的不保。
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多尔衮就专门找他说了会儿话,对于他这种投降的奴才来说,那可真是一辈子的亮点了。
多尔衮的意思非常简单,战场上要多帮帮英亲王多给他出谋划策,但如果要是涉及到兄弟情义方面的,一定要维护兄弟之间的情谊,若是给英亲王出了别的点子,那你留在京城的家眷就别想活着。
李泰也是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不能把自己肚子里的那点话给说出来。
“走吧。”
英亲王犹豫了得有半盏茶的功夫,虽然也想着在河南击败南明军队,然后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不过书信上写来的那些战斗方式,他自己也是没见过的,别的军队他不是太了解,但郑亲王和豫亲王手下的军队不比他这里差多少?那些人在南明军队面前都没有还手之力,难道你英亲王的军队就长了翅膀吗?
说白了还是有点怂了,别看现在意气风发的,但是想起书信上的那些战败,英亲王倒是也没有多大的胆子跟南明朝廷一战。
当然嘴上不能够表露出来,还得告诉众人,自己这是以大局为重。
随着英亲王及手下人的撤退,整个洛阳城的大火也开始燃烧起来,一千七百多名满清骑兵骑着战马,手持火把,在城内所有的房屋前面一边点火一边撤退。
城内的老百姓也是拖家带口的往外跑,但如果要是跟撤退的队伍挤在一条路上,这些满清人立刻抽刀就杀。
出城的道路上老百姓的尸体东倒西歪的至少得有几千具,那些满清骑兵连看都不看,继续骑着高头大马向外撤退,有些在路中间的尸体几乎都要被踩碎了。
当英亲王距离洛阳三十里的时候,整个洛阳的大火也就止不住了,回头看去远处的天都好像被烧红了。
但是看在这些满清人的眼里,他们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认为这就是应该的,既然我们无法把这里带回去,那也不能够留给南明朝廷和李自成,干脆一把火烧了拉倒。
从河南撤退的时候,他们已经是烧了好几座城池了,有的是因为老天不愿意,点火的时候就下起了小雨,有的是因为当地老百姓救的快,满清人急着撤退,所以也没有烧起来。
唯独洛阳城这边老百姓被他们残害的太多,而且剩下的这一千多名骑兵,一定要等着火燃起来之后才撤退,所以整个城市的大火几乎是不可救了。
千年古城毁于一旦!英亲王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周边这些满清官兵也是笑呵呵的点头。
“回京。”
英亲王转过头来一鞭子抽在马屁股上,带着手下的精锐,朝着京城前进。
与此同时,黄得功也在注意着这些家伙的前进路线,原本还想着千里奔袭洛阳,把英亲王给留在河南,没想到这家伙跑得如此之快,黄得功也得改变自己的路线。
此刻在黄得功前方的地图上,一个叫做新乡的地方被画了圆圈。
按照黄得功的想法,英亲王回京的路线肯定也是经过新乡的,那我们就直奔新乡,所有的人还是按照急行军那一套,换人换马不停歇,日夜前进。
英亲王手下除了他的三万骑兵之外,还有原汉军旗的步兵两万人,新招募的步兵八万余人,再加上汉军骑骑兵一万,将近十五万的大军。
所以黄得功估测出来,这些人前进的速度肯定快不了,只要是有步兵在内,能日行四十里已经是到顶了。
如果要是追求更远的路程,那么第二天这些人肯定走不动了,再加上满清军队的供应也不怎么样。
很多汉军士兵一顿饭也就是两窝头,想吃的更好一点的话,根本不可能。
满人骑兵当然是跑得快,可问题是他们总得顾虑这些招募起来的汉军士兵,如果要是他们提前走的话,这八万新招募的汉军士兵恐怕到不了京城啊,就得散一半。
虽然这些人在河南的时候帮着豫亲王干了不少的脏活累活,但让他们背井离乡,前往京城,甚至是前往辽东……
恐怕这些人就没那么心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