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
“陛下,邳国公苏威,于殿外求见!”
“宣!”
“诺,宣邳国公苏威觐见!”
御案前,杨广如同往常一般,批阅着政事堂呈递上来的奏章。
片刻之后,苏威快步进殿。
“微臣苏威,拜见陛下!”
“嗯,苏卿免礼,今日怎的有空闲,到朕这里?”
“禀陛下,微臣惭愧啊!”
苏威听罢,却是脸色一苦,就躬身说道,“微臣未能完成陛下所托之事,心中甚是惶恐,是以,今日特来向陛下请罪!”
“向朕请罪?”
杨广听后,放下手中毛笔,微微开口道,“可是与杨卿在这遴选人才一事上,发生了分歧?”
“陛下明鉴!”
苏威应了一声,没有继续讲下去。
杨广听到这回答,却是已经差不多理清楚了。
好吧!他就知道。
事实上,在安排苏威与杨素一起搭伙,负责遴选关陇人才后的第二天,杨广就后悔了。
不对……不能说是后悔。
只能说,这个安排确实是有些不妥当。
杨广开始的想法,是借着苏威,来牵制杨素。
好不让杨素太过于乱来。
只不过,他当时却忘记了一件事。
那就是苏威这个人,本身的能力还有性格特点。
在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作为父亲的杨坚,也曾对其言传身教过。
对了,在很多野史里,都造谣说杨广与杨坚关系恶劣。
甚至还普遍都说,是杨广杀死的杨坚。
还堂而皇之的编了一个杀人动机,那就是与父亲的妃子通奸。
可实际上,关于这些,史书上并没有任何实际的记载。
且,历史上的杨广,为了夺得太子之位,一直以来,都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好儿子。
这在古代皇位争夺中,其实屡见不鲜。
直到杨坚病逝前,杨广的“好儿子”人设都没有暴露。
试问,如此的情况下,杨坚是脑子被驴踢了,才会与自己的“好儿子”势同水火吗?
再者,仁寿四年,杨坚基本已经病入膏肓,甚至最后出巡前,宫中御医都劝过这位老皇帝,不能出去乱跑,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结果杨坚还是坚持出巡,果然回来就不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广稳坐太子之位,又跟父亲关系和睦,且朝中几个实权大臣都挺他。
那杨广到底是有多猴急,几天都等不了,就急着杀父篡位,而且还搞得人尽皆知?
这不等于伤敌一千,自损一千八吗?
最后,说杨广与父亲妃子通奸的。
其实,在隋唐那会儿,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当然,说的不是通奸,而是父死子继的传统。
隋朝源于北周,即鲜卑政权。
在鲜卑文化里,就是这样父死子继。
哪怕隋唐恢复汉冠,但这个传统还是保留下来的。
杨广就算什么都不做,等杨坚几天后病逝,到时候皇位是他的,那位野史里与他通奸的妃子,也是他的。
且史书里也不会骂他,甚至题都不会提,就像李渊收了他的妃子一样,提都不带提的。
因为没必要,大家都这么干。
当然,是非曲直,还是留待后人自己评说,亦或者,有新的史料发掘……
言归正传,杨广记得,他的父亲,曾经有与他提起过,这些朝中大臣们的能力,还有性格特点。
以此,来教导他该如何去用人。
而苏威,在杨坚的评价里,就是能力不错,可为重臣,但却为人刚直,不喜说谎,且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洁癖。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这人说话比较直,很容易得罪人。
把他安排给杨素搭伙,那不是明摆着让这俩人互相斗吗?
尤其,以杨素的权势和党羽来说,苏威压根也斗不过他。
那这,可不就得来请罪了吗?
关于这一点,杨广在第二天便想明白了。
只不过,这圣旨都下了,作为天子,他也实在不好收回。
然后……
这才短短四天而已,苏威果然与那杨素矛盾激化。
这不,跑来跟他请罪了。
不过……
与其说是请罪,实际上不就是诉苦吗?
斗不过杨素,就来找自己这个皇帝……
说起来,历史上的苏威还真就是这样,为人非常聪明,很懂得以退为进的套路。
而关于苏威这个人,史书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隋文帝杨坚认可其能力,却诟病他的性格,觉得他为人太过傲气,又有些执拗。
魏征还好,不予指责,也不做吹捧,只是就事论事。
至于李世民的嘴,就比较毒了,直接怒斥他攀附权势,情均众庶,而且徒有其表,不能匡政救弊。
可实际上,这些只是李世民,还有大多数人的偏见。
这并不能抹杀苏威的能力,还有功劳。
以苏威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不是他不想匡政救弊,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历史上的苏威,在国家危难之际,也曾做过许多努力,从直言劝谏到送东西暗示,都没能阻止广哥的骚操作。
反而差点给自己玩死……
再说情均众庶,这也是他看着广哥几受打击,自甘堕落以后,才背弃了广哥。
而且,这还是被动背弃。
因为广哥人跑了,跑之前还把他关起来了,搞得他就是想跟着广哥一起,都跟不了。
且,苏威虽然后期情均众庶,见人就跪,但实际上,他跪的那些人,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隋朝政权的正攵治代表。
他只是背君,而没有背隋。
苏威始终都在为隋朝兴复,在往来奔走。
直到隋朝彻底失去所有机会……
至于为何史书对于苏威评价如此?
主要还是后世的忠君思想在作祟,苏威没能殉国,本就是他最大的污点。
外加,还有李世民亲口做的评价。
那些史官又怎么敢说李世民的不是,就算魏征,也没敢明着在史书上反驳李世民,只能是不对苏威予以指责。
而且,真要按李二凤的说法,其实李靖也是贰臣,甚至,他还屠戮了李唐族亲。
昔日,李靖察觉到李渊有反心。
那时候,忠于大隋的他,选择逃跑去报信。
然后就得知,皇帝已经去了江都。
便转为南下去关中,四川串联共抗李渊。
甚至为了表决心,他还把李渊留在关陇的亲族,全部屠戮一空。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李渊抓到他后,没有像后面做的那样,礼贤下士,与其招抚,而是直接拉出去砍了。
要不是李靖自己不想死(不想籍籍无名的死),再加上李世民惜才,为其求情,才得以保全。
对了,屈突通也是差不对的戏码。
只不过,屈突通没有被李渊拉去砍。
屈突通同样也是抵抗到最后,打到山穷水尽,才投了李渊。
还有,这时候,广哥也早升天了。
真按后世的道德标准来,隋唐那会儿,还真没几个纯臣。
那个时代,早就不流行殉国的戏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