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王爷要酿酒
沧海鱼丸2025-10-04 15:062,149

  颍川两县一城,周边的天地目前正是庄家收获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唐的主要农作物还是高粱,黍麦,西域的胡麦也有在中,并且也开始大面积普及。

  但是作为北方地区,因为有颍水的关系,这里还是有大量的水稻栽种的。粮食作物的种类不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年农民最为劳累的时候,也是官府比较忙碌的时候,因为这一年的赋税收入关系到他们的粮饷。

  但是颍川这里当地最好的数万顷良田的主人却并非是普通百姓的,而是属于两大家族的,今年又是丰收年,这两大家族恐怕又是大赚特赚。

  颍川城内风水最好的一处地方,坐落着城内最大的一处宅子,这里就是萧家!

  用房舍千间来形容丝毫也不为过!可见此户人家的整体实力。

  宅院深处有一处宽阔的院落,院子里有三株树龄几百年的巨大树木,不知道是柏树还是槐树!但是树荫之下这个院子是最凉爽的。

  院子深处有灯火点点透出来,但却很安静,在整个萧家,这个院子是被视为禁区的,没有特殊的身份,任何人是不允许靠近的。

  院落最里面的书房之内,椅子上坐着一个老者,面目威严须发皆白,此刻正盯着眼前站立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正是之前参加柴云郡王府宴会的萧锐。

  “……这么说他想要钱?是为了想要酿酒?”

  “祖父,他是这么说的,这也是他给出来的借口,但是他之前提到食邑五千户,却有明确指向,显然并非这么简单。”

  萧锐说完抬起头看了老者一眼,随后又低下了头。

  老者微微点头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依照大唐的规矩,皇族子弟封王,并非一定要前往封地,每年的食邑由当地官府按照一定的比例从赋税当中出,当然封地之内大族大户也会贡献一部分,但是此人么?”

  老太爷的意思似乎也有点明白,皇族子弟封王,大多数不会前往封地,但那种一州一地的王位,大多地位超然,虽然也有郡王,但是谁听说过哪个郡王前往封地的?

  可见柴云此人的底子根基太差,并且从长安城传来的消息,柴云这个郡王则是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赶出京师的。

  萧家于是做出了轻视柴云的举措,但要从其他方面展示萧家的实力,让柴云依附上来,一方面不至于得罪皇族,一方面自己在颍川的利益也会得到保障。

  这个态度的直接来源就是萧家的老太爷,底下的人自然是严格遵守,

  但是萧锐却说道:“父亲前几天来信提到柴云,说此人的能力很强,上次军饷贪腐的大案中,又是他起了关键作用,父亲在京城的势力也受到影响,让我们重视此人。”

  萧老太爷嗯了一声,点了点头道:“说起来我们萧家也是皇亲国戚,你父亲在京城的地位也依靠依此,柴云此人既然是皇帝亲封的郡王,该给面子还是要给,你可以跟他打打交道。”

  “是,祖父!”萧锐躬身应承。

  老太爷伸手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随即说道:“他想酿酒,缺的不是钱,缺的是粮食,这个不难,马上就秋收了,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好处,让他胡闹一阵,但胡闹的结果却要送到京城去。”

  萧锐问道:“这是为何?”

  老太爷笑了笑道:“颍川郡王要在这里胡闹,不但是颍川的百姓在看着,恐怕长安的某些人也在看,那就让他们好好看看。”

  萧锐点点头:“祖父说得有理,孙儿照办就是,不过……那个潘家……?”

  “潘家现在有了尾巴在卢鼎铭那里,想来最近实在想办法对付卢鼎铭,可是卢鼎铭岂是那么好对付的,现在这个颍川郡王的到来,恐怕卢鼎铭更有依仗了!”

  萧锐不说话,眉头却皱了起来,实在是萧家与潘家的关系太过密切了,如果潘家有点难处,萧家是不是应该就这么坐视不理哪?

  老天爷平淡的语气说道:“他潘家教子无方,已经是第几次敢这样的事情了?哼!大概在整个颍川,他潘家的名声是最坏的,反而我萧家还算是普遍有点善名,假如潘家再不吃点亏长点教训,未来势必会连累我们萧家的。”

  萧锐点头道:“祖父说的是,不过在颍川,潘家是以我们马首是瞻的,这件事应该点一点他们才是,不提醒的话,别人看着会觉得我们不够仗义。”

  “是需要提点,但是话不要说的太明白,有些事做起来是要靠脑子的,潘家的人有没有脑子怪不到我们的头上。”

  “是,祖父!”

  ……

  柴云是真的想要酿酒的,他在后院建造的那几个大仓库就是厂房,当他的话放出风去之后,同一时间颍川郡王府就开始招酿酒的师傅了和工人了。

  这就有点奇特了,但是王府招人的要求条件更是奇特,一般人还未必能够进来。

  除了有经验的师傅之外,一般的工人却要求是那种无依无靠的流民,这两年虽然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可是颍川仍然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在城里面晃荡。

  这些人大多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有的人仗着身体强壮还能够打打零工养活家人,但大多数贫病交加的人则沦为流民,沿街乞讨。

  这种景象在下面的县城之内也是大量出现,曾经柴云还有点想不通,后来他明白了。

  因为很多东西被别人掌握了,即便是农民有自己土地,粮食丰收的同时,其他的很多东西都在涨价。

  比如说:耕牛,种子,各种农具,甚至用来浇灌的水渠的水源!

  农民们期望第二年还是大丰收的年景,为了能够把地种下去,那就不的不借贷!

  耕牛,种子,农具租借的价格还不算太高,但是这个水源却是最为关键,而掌握水渠和水源的,往往都是那些当地的大户人家。

  把控了水源自然也就控制了生产工具的关键要素,要想获得水源灌溉,很多农民不得不人手高利贷的压榨。

  等到了第二年他们才发现,一年的收成还不如涨价的一半,自己已经完全债台高筑了,随后就是破产和面临着土地被兼并。

  做这些事的人背后其实仍然是那些大户人家,随意说,好年景的时候土地保不住,灾年的时候就更加保不住了。

  长此以往,均田制根本就是个笑话。

继续阅读:第122章 别逼我借钱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唐无限嚣张,皇帝是我舅舅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