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国本之争
谢灵运忝居本科状元,虽然是预料之外,却又是意料之中,谢灵运可是当时的大神童。这时候年近三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众人又听说他原来是谢安的孙子,更加不敢怀疑有什么了。
汉王打算提为榜眼的文章,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孝文的作。这些论点虽然仍显得稚嫩,却非常的投汉王的心意。身为父亲,欣慰之余,又有些担心,身为汉王,他该怎样选择?
出于避嫌,解开糊名之后,几位考官得了汉王的指示,降为了第四名。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知道了这个结果,会怎么样和自己说。
第二名,取的乃是河北崔家的崔兑,貌似同自己的便宜舅哥崔泽还是不出服的兄弟。崔家出人才啊,只是可惜了,他们或许苻坚所用,或是随了拓跋跬。如今,他们一个庶出的子弟成了大汉科举的榜眼,他们会否一心一意的跟随汉王么。
探花,却为来自蜀地的一个穷小子邓普所获。总算前三名没有全部落在高门的手中,身为寒门出身的汉王,小小的感到了些安慰。
前三十名,直接留在汉王府学习、听用,并根据其表现,再行安排实职,后三百名,直接发到各地充任教习,而且品味不低,都是七八品的实职,相比于这些仍只七八品,要窝在长安见习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第三十一名至第七百名的,根据各人意愿和特长,发到各司属见习训练。一向人才紧缺,一人充当几人用的汉王官署各司房,总算从人数上实现了满编制了。
第一次科举圆满成功,汉王及其属从们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汉王,没有预料的是,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科考的这段时间,赫连勃勃故态复萌,又派出人后来关中骚扰百姓。刘孝武刚好在那边巡逻,逞着少年之勇,一气之下,带着数千人马就冲入了赫连勃勃的老巢,剿了他的本部外,还把赫连勃勃直接砍死。
赫连勃勃的野心,汉王从前世就知道,但是,知道自己处境艰难,不过暂时想求个安全的发展环境而己,汉王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替自己解决了这个心头大患,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忧,真的要*自己做决定了么。
孝武虽然不喜欢读书,专喜舞刀弄枪,一向同将士们打成一片,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如今又消灭了北方的隐患,其在大汉的威力正是如日中天。
但是,孝文科考高中第四名,让不少人泛起了心思:有的人担心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开始担忧起大汉的前途。连一向中立的刘穆之、王镇恶都开始在汉王耳边吹内,要早日定下世子了。
是要早日定下了,让天下安心,也让儿子们安心,免得他们自己乱起来,可是儿子们,都准备好了么?
刘穆之、王镇恶或出于公心,不希望大业未成,却毁于内乱之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不由他们不担心。但是,更多的人,怕是在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这个时候选择投靠,会让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能才是他们最先考虑的。至于,谁会对天下最有利,一般来说是不纳入他们的考虑的。因为他们当中就有人说过了,如果日本美国人能帮我们实现共荣,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不什么不能接受他们的统治呢?
白天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汉王不得不忍受他们或明或暗的聒躁,好不容易处理完公务,回到自己的后院时,仍要忍受后院中沉闷的气氛。
谢钟秀变得比以往更沉默了,看着小儿女们调皮捣蛋的时候,也没有以前那么严厉了,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几次碰到汉王,想要说些什么,却又每次是欲言又止。
汉王初时并不以为意,但某一次袁古丽没心没肺的说:“王爷,四姐和五姐怎么这段时间都不怎么说话,你可得劝劝她们。都是自家姐妹呢?”
薛如雪一向性子平和淡然,与世无争,虽然出身于富贵人家,但同其它几个女子都相处得挺融洽,但听了袁古丽这番枕边话,汉王心中不由一动,难道为了世子的事情,自己的后院中也有那些龌龊事了么?
偷偷找到薛如雪问的时候,薛如雪只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我不图文儿有多大的出息,只要他这一辈子平平安安就够了。”
薛如雪读书不少,她是从历史中读出了些不同寻常的信息。
那么,薛如雪的不快,是谢钟秀在咄咄*人的压制薛如雪了?想起这些日子来,谢家下一代的掌门人,谢琰的儿子谢峻经常出入自己的王府。汉王暗恼,莫不是谢家想要掺入自己家册立世子的事情中来。
他们的手也太长了吧,汉王莫名之中对谢钟秀产生了一股嫌恶感。为了他们家族的利益,连一向宽厚待人的谢钟秀也变得陌生了么?
想要亲自问问谢钟秀,但看着这么多年的夫妻,生怕自己猜的全部是真的,那么以后夫妻间如何相处?难道学着当世人的做法,将谢钟秀打入冷宫。不说汉王做不出来,只要一想想,就会觉得对不起谢玄的信任和托负。
面对不了,便只有逃避。本来应该去谢钟秀那里过夜的,都没有去了,一个人窝在自己的书房里,想要看看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不小心,竟然伏在书桌上睡着了。
睡梦之中,感觉到有人给自己披上了件大哀,倏的惊醒过来,蓦然抬起头来,正好迎上谢钟秀那双哀楚的双眼,不由有些心虚:“秀秀,没想到我这一睡竟然睡着了,谢谢你。““唉,“谢钟秀幽幽长叹道,“世事怎么就如此折磨人,若我象大姐、二姐她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子,那该多好。”
“不关你的事情,”汉王立即明白过来,心里泛起一丝愧色。立谢钟秀的长子为世子,那是自己对谢玄的承诺。可自己就是不甘于受高门的约束,所以才一直迟迟未定,却不想让谢钟秀夹在其间,如此为难。
“这件事情我会处理好的,你就不要*心了。以前怎么过,以后还怎么过,都说家和万事兴,你们都和睦相处,我才能一心一意的做事是不?这些年都辛苦你了,以后,你就少管那些事情了吧。”汉王很心虚,知道这话说得有些言不由衷。
“从内心里来讲,我当然是孝武,毕竟我也是一个母亲,”谢钟秀长叹道,“但是,都说知子莫如母,孝武虽然宽仁勇猛、富于进取之心,人也聪明,但就是不好好不读书,带兵打仗,他是一把能手,但是,马背上夺江山,却不能马背上守江山,我担心,他如此不喜欢读书,到时候会犯错误啊。”
“是啊,他们都是我的儿子,我当然希望他们都很能干,可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如何选择,都是一个两难啊。”汉王也茫然道。
孝文小小年纪,已然纵览群书,学富五车,要不然也不会科举高中了。但是,他亦象其母一般,性子平和淡定,不喜欢和人争执。若是作一个守成之主,自是好事,但是,汉王虽然自信,但要改变那些数千年的蹩病,绝对不是自己手上能完成的。所以,继任他的事业的人,必须要富于进取之心,要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情。但是,孝文淡定的性子,显然做不到。
汉王有时候想,两兄弟若是能综合一下就好了,取长所短,相得益彰。可一想想,这也太有些奢侈。自己这些儿女们都已经够优秀了,自己怎么还能奢想更多呢。
“要不,再等等看,让他们再多些历练?”谢钟秀小心的问道。
“我也是想等,但如今这时势,由得了我们等么?”汉王无奈的说。虽然自己苦心经营,已经将关中、河套、西域各地紧抓在手中。但经历多年战乱,又且这些地方都是贫瘦的土地,人口基数极其低,就算多年移民,但不足五百万人口。以这个人口基数,如何去南征北伐,一统中国?
虽然慕容会得了自己的帮助,很快的从自己的伯父手中夺取了皇权,势力稳定下来之后,又同拓跋跬保持了势均力敌的状态。可若自己没有绝对的实力,焉知不是养虎为患,给自己前进的道路再添一个强劲的对手?
在权力的面前,多少人迷失本性!贺子龙、张新、刘裕,汉王已经心灰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刀枪,再指向自己的战友。但是前提是,自己必须强大。
所以,早日确定好世子,让他分担自己治理内政的大任,好让他专心军事,早日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任,这受了几百年离乱之苦的百姓,也该早点过几年安生日子了吧。
二人相顾无言,谢钟秀默默的铺床,钻入了被子,汉王长叹了一口气,也脱衣上了床。可是,心里挂着事,却怎么也不着。
谢钟秀尽量控制着自己的呼吸,尽量不弄出响动,但汉王知道,她也没有睡着。
谢家,又岂止是谢家,只怕是代表着建康的不少高门吧,这会,他们就想要挟自己了么?
披起衣服,又缓缓的坐了起来,走到屋外,外面静静的,不时吹起阵阵凉风,掠起他的发丝遮住眼睛。
月色,特别的娴静安祥,就象在安抚无数躁动的心。
“汉王!”亲卫站直了身子,毕恭毕敬的行了个礼,又尽职的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嗯,月色不错,本王随便走走。”汉王淡淡地说,将衣服裹紧了一些,缓缓踱出了门。
好在亲卫们早已习惯了汉王单身出巡,立即有数个精干的亲卫警惕的跟上,缓缓跟在汉王身后十几步开外,又有两个亲卫警惕的走在汉王前面,不时注意一下周围的情况。
整个长安城都睡着了,长安城一片漆黑,汉王一行人走在街上,脚步踩在地上的声音,传得特别的幽远。
“什么人?”立即有夜巡的人警惕的喝道。
“汉王出巡。”亲卫简短的答道。
“哦,”那人将信将疑的应了声,待看到汉王疲惫的脸,不由肃然起敬,行了个礼,不敢打扰汉王,带着一众人手,散了开去。
汉王继续缓步前行,心里却是片空落落的,想要想起些什么,却什么都想起来,只记得这淡淡的月色,这淡淡的风,使他沉迷,使他留恋,他似乎又想起了当初在桃源谷的那段安静祥和的日子。
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还有各路豪强们的兵马,他们还会让这长安的安静日子维持多久呢?
前面居然还有灯光,汉王好奇的想,这个时候了是谁还有那么好的心情没有睡呢,抬头打望时,竟不小心逛到了自己的儿子孝武的住所来了。
孝文孝武已经成年,不能再住在后宫,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宫殿。不敢同历朝历代的王子们相比,坐拥数百亩的大院,但每个人都有个三进深的小院子,拥有了他们自己的小空间。
汉王慵懒的伸了个懒腰,一阵困意涌上来,就想打转回宫。谁想,院内突然传来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声,隐隐可以听到,是自己的儿子的声音。
都怎么晚了,孝武还在骂什么人?汉王有些担心,自己的儿子莫不是在行那纨绔之事吧,如果这样的话,那可太令自己失望了。念及此处,又由又走近了些,支起耳朵,静听着院中的动静。
“舅舅,你不要再说了,天晚了,早点回去吧,抱歉我就不送了。”
舅舅?汉王一愣,谢钟秀的大哥,谢瑍早去世多年,只留下谢灵运这个遗孤,弟弟谢混如今正在外理政,这长安又哪里跑出来一个舅舅来?
“小武,你不要那么快做决定,你再想想。无论怎么说,你是我们谢家的外甥,不止谢家,王家、桓家都会成为你有力的帮手的。你只要更进一步,便将坐拥整个天下,成就一番前无古人的大业,你就不想么?”
汉王一惊,这不是谢琰的长子谢峻的声音么,自己对他一向优礼有加,没想到,这厮竟来教唆自己的儿子来反对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心里暗恨道,难道谢家自谢玄后,便都是这等鼠目寸光的角色么?
“哼,助我成就一番前无古人的大业,大概是你们不想我父王推行的土地政策,想借我的手让你们继续坐拥成千上万亩的良田沃土,好继续你们清淡玄议,不理世事的奢侈生活么,你们若是想这样,那可就真正想错了。”刘孝武冷哼道。
谢峻不想让自己十几岁的外甥这样数落,老脸马上就红了,忙不迭的解释道:“不是,不是那样的,你是我们谢家的外甥,血统高贵,总不能输给那个商人的儿子吧。”
“够了,”孝武突然暴喝一声,倒叫围墙外的汉王都有些震耳欲聋了,“我敬你是我的舅舅,是我娘亲的亲堂兄,我这才对你客客气气,但并不代表我就怕了你们了。你走,马上从我面前消失,我不想再见到你。”
谢峻的脸由红转紫,更加紧张了,不想刘孝武根本不讲道理了,慌不择言道:“你如此冲动,难道就不怕豪门们的不配合吗。你要知道,自东汉以来,这世道可一直由高门掌握的。你以为凭刘孝文那个商人的儿子,便能掌握天下大权。”
“我再叫你一声舅舅,出去,请出去。”孝武用力的吐了口气,尽量使自己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我是谢家的外甥不错,但我更是刘家的儿子,孝文是我的亲大哥,不管他的娘亲是什么出身,他永远是我的亲兄弟。谁也不能离间我们。选择谁为世子,这是父王的决定,亦是我们刘家的家事,不劳你们谢家、王家来*心。”
门吱呀一声被打开,又嘭的一声被急促的关上,显然,刘孝武被气得不轻。
缓缓离开了孝武的住所,汉王感到无比的欣慰,不管别人怎么教唆,孝武始终念及自己是刘家的儿子,是孝武的兄弟,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汉王做出决定了。至少,有他这番心胸,其它的弟妹们都能得保平安了。
但是,是不是还得先问问孝文的意思。
“如今外面都闹得沸沸扬扬,你们两兄弟可都知道了?”汉王淡淡地说。
汉王的秘密书房,内中只有父子三人。汉王高坐案前,孝武慵懒的靠着墙壁,不住地打着呵欠,孝文屏声静气的望着汉王,眼神却不时艳羡的瞄向汉王的书架,一听汉王这话,两兄弟马上就跳了起来。
“当然是我了,”刘孝武不假思索地接道,“也只有我才能将父王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汉王的心一冷,刘孝武如此急不及待,难道昨天晚上的那些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也认为是如此,能够继承父王的事业,非二弟莫属。”连孝文都这么说,汉王有些崩溃了。疲倦的望向孝文,“你是哥,你先说。”
“未来的大汉,需要富于开拓、锐意进取的人来做,而这正是二弟的长处,儿子我生性淡泊,又不谙兵事,根本不胜任那些事情。”没想到孝文挺有自知之明,一语中的。
“大哥说得很对,”孝武很严肃地道,“大哥那性子,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当然这样可能很稳妥,但也会错失很多的机会。再者,大哥性子那么谦让,我们是你的弟妹,你让着倒也罢了,街上遇着些小猫小狗你也让着,不是让人家以为我们刘家的子孙好欺负?”
汉王一惊,这可不正是他所期待的外王内圣么?把善意留给自己人,给任何胆敢冒犯自己尊严的人,就必须行那王霸之气,不服,打到你服。这才是汉王所要的未来君主的形象,这才是汉王期待中华的统治者所具有的胸怀和气魄。但在孝文身上,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有儒家的一味忍让。难道,自己不该让他跟着李晋读书?
“孝文,你也是我的儿子,你自己打算怎么做,不妨告诉为父?”汉王有些伤感的说。孝文主动放轻,省了自己许多心,便只看能不能从别的方面补偿一下这个儿子了。
“其实儿子的策问卷已经说明了儿子的志向了。”孝文柔的眼神突然变得坚定起来,“我中华虽以儒立国,但却绝不能只有儒家的空间。儒可以教化万民,开启民智,但富国强兵,仅有儒是不能的。我们还需要融纳墨家、道家、法家、佛家等各家精华,综合形成一门完整的学说,一个健全的信念,一份纯洁无私的信仰。从此以后,我中华百姓,可以拥有一份纯粹的信念,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我们不需要在儒、道、墨的经义中犹豫,应该信仰哪一种。我中华发展数千年,真理早已融入各门大道之中,可惜的是,各门各门都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肆意排挤其它的道义,使我们的信仰总是显得支离破碎,漏洞百出。这件事情,历朝历代都有人做过,没有人能成功,我,也只有我,汉王的儿子,能实现这一切。”
不止汉王,连孝武都震惊了,这还是那个文弱淡定的亲大哥?若真的按孝文设想的那样,以后全天下的百姓都信仰一种信仰,遵从一种价值理念,孝文的名字岂不比孔夫子、墨子等人更加光彩夺目。相比之下,区区汉王世子之位又算得了什么?
汉王却在想,若孝文的设想真能成功,国人便再也不要受白某人的蒙骗,仰望欧美人恃强凌弱,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连人家的总统都可以杀害的所谓普世价值,亦不需要自卑于自己祖宗留下的儒家思想中的奴性一面了。
因为,更完美更健全更具高度的普世价值,早已藏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仁、义、礼、智、信,不是我们的价值的全部,但却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汉王一直追寻的东西,让自己的儿子帮他实现,汉王穿越此行,不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