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百家争鸣
长乐宫全体学生放假,他们的教室、宿舍全部被僻作了考场,但桌椅仍是十分的不够,没有办法,只好去民间借桌椅。长安城内,一时桌椅变得十分紧俏。
刘吉亲自带领两千护军老兵维持考场纪律,却弄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
居然有年上六十的老人家,颤微微的前来赶考,可是一看到护军士兵们严阵以待,严厉的搜查他们全身上下的时候,连呼数声:“吾辈圣人子弟,怎可任尔等行如此有伤斯文之事。我辈受圣人教化,难道会行那苟且之事么?”说罢,扬长而去。
很快有人便反驳的话,利用衣服里襟,鞋内、笔筒、食盒夹带的,一共计三百人之多。刘吉很想问问那个老头子,这些人,算不算圣人子弟。
报到汉王那里,汉王根本不以为意,微笑着说:“这些只是少数,我们要看主流。只要主流是好的,就不违我们的初衷了。”
自古以来,就不乏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而达至成功的人,而儒家子弟往往是其中集其大成者,如今才三百人,还不到汉王的预期,这届科举,汉王可以期待。
令汉王不解的是,在报名的学子当中,他居然看到了儿子孝文的身影,他都是皇子了,还参加什么考试?既然他有这个信心,想在天下读书人当中看清楚自己的位置,且让他去闹去吧,汉王作为一个父亲,其实也想看看自己儿子到底有几斤几两的。
但是,孝武就不高兴了,不满的撅撅嘴道:“就只读那些死书有什么用,能打得赢敌人么?”
孝文只是不以为意的笑笑,继续拿着他的书认真细读。
“虽然你是我的儿子,但是,所有的考卷都要眷录糊名的,我可不能会徇任何私情的,你可要有心理准备。”汉王不忘了给自己的儿子泼冷水。
“父王,你就这么对自己的儿子没有信心?”孝文装作一脸委屈的样子,可他那狡黠的眼睛,分明是在挤兑自己的父亲。汉王汗颜,原以为自己这儿子太过正经,不懂得生活情趣,没想到还有这会有这搞笑的一面。儿子们长大了啊,汉王发现,只怕还真的重新认识他们了。
“为了避嫌,你可不能用你本来的名字去参考了,而且,考得太差了自不必说,考得好的话,也不能取很高的名次的,你可要心里有数。”
“不公平。”孝文立即蹦了起来,“我是您的儿子,可我就不是这大汉的学子了么,为何我考得好就不能录取高名次了?”
孝文很自信,他真的以为这天下读书人都是吃素的,他就一定能高中?
“不过,报名的时候我心里有数的,我是化名刘杰报的名,他们不会知道是我的。”看到汉王严肃的样子,孝文知道汉王不是开玩笑,也严肃起来。
身为汉王的儿子,他已经享受了许多特权了,或许这就是为这些特权所作出的必要牺牲?
第一天考墨义,李晋牵头,认真从四书五经摘录了一百条经文,让考生个逐一解答。虽然这些并不太难,考试范围早有通知,只要他们在三个月开始,加紧点时间背诵,得个七八十分完全没有问题,但一直考到天色变黑,仍有些人在凝神思考,反复吟颂。但规矩如此,李晋就算心疼他们的求学精神,也不得不下令全体收卷,接下来还要马上阅卷,并准备之后的贴经考试。
考生们心情各异的步出考场,紧张的长安城又多了几分轻松写意。考得好的自然脸带笑容,考得不好的,却是满脸愁容。想要收拾行装就此返家,又怕真的走了狗屎运,错过了机会,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这种机会以后可不会再有了,听说从明年开始,各州县首先要初试之后,才有机会入长安会考。那得等多少年?有的人这一次不能通过,只怕今生再也难有机会了吧。
李晋组织人力进行了紧张的阅卷。都是照本宣科的东西,来不及眷录了,也只是糊了名,由各阅卷官按标准答案评分即可,李晋等主考官只需安排人手,抽查阅即可。不过三天工夫,三万多人,竟有近两万多的人墨义和贴经都得不了六十分,让汉王好不气恼。这就是天下学子们的真实水平,还是他们本来就是拿着些歪瓜劣枣来应付自己了事?
最过分的是,这些不及格的,倒有一多半是许多豪门子弟,让汉王对那些高门又高看了一些。这个时代的教育权力,几乎*控在高门们的手中,就如同后世那几所排名前列的名牌大学一般,那就是专门为高门们准备的,穷小子们要想挤入其中,得付出多大的努力?起点就比人家低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怎享受这么好的条件的高门子弟仍考得如此不差。他们是不是把家中最不成器的子弟都派来了,就想在汉王这里卖个乖,以为汉王这里的官好当?
汉王虽然气恼,但接下来的考试还是要继续进行。考得不好的打好包裹,相约明年再见,逐步离开长安,一万两千多名考生再次步入考场,汉王的意思,是要从其中选出一千名来,充实自己的官吏队伍——相比于历朝的科举举才,这个比例有些高,但是,这是汉王给最先投靠自己的人的福利,算是从龙之功吧,以后的人谅必不敢说什么。
相比于前面所考的墨义和贴经,策问一题,可谓真正的考验考生们的能力水平了。但是,拿到考题的时候,考生们仍傻了眼,以前只顾一心读圣贤书了,何曾想过这些复杂的问题,这不是当官的人才应该想的么?他们也不想想,他们是来干什么来的。
苦恼归苦恼,但是,考题还是要答的,经过初时的紧张和嗟叹,考生们开始冥思苦想起来,有的人开始磨墨书写,有的人苦思半日,提笔之时,却不知何从下笔。索性不管题目了,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反正王爷有命令,不究失言之罪,也没有文体的限制。洋洋洒洒,到得快天黑的时候,一万两千余名考生,竟都交了试卷,让考官们好不傻眼,这一万两千张试卷,这得让他们阅到什么时候去啊。
更何况,评价一篇策问的优劣,可不只是识得认识几个字就行了,还得有很深的文化修养还得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阅卷官很多就是赶鸭子上架,自己也读书不多的,让他们去阅卷,这不是为难了他们么。
李晋也挺为难,只能期待从这些考生们选拨优秀的学子,让他们分担以后的重任了。今年,还得将就着这些人用。
但这件事情确实关系重大,不仅是取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影响许多人一生的命运。阅卷官们不敢大意,只挑着些字迹工整,文理通顺,还算对题的,选了两千来篇,交给三位主考官判断。
李晋和张衮、王永都傻了眼。李晋和王永还好些,张衮可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平时看东西都挺费力,让他阅几百分考卷,这不是要他的命吗?李晋没有办法,只好又求到了汉王那里,汉王也是无法,只好亲力亲为,拿了两百分考卷,回宫再慢慢评判。
亲卫缓缓推开宫门,汉王正要迈步进门,迎面急匆匆走来一个中年汉子,低着头只顾埋头走路,一抬眼望见汉王,神色立即变得慌张起来,低低了唤了声王爷,急急的闪过汉王的身边,神色慌张的出门而出。
“咦,这不是谢府的管家谢轨么?”刘子源此前出入谢府时,见过此人几面,因此有点印象,可是,他来这里干什么。
将试卷扔到自己的书房,便急急去找谢钟秀,谁想谢钟秀不在房里,看其它人的房间里,也没有,正要折转时,却见谢钟秀不住的捶着自己的腰部,反复的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
“怎么了?”先放开一肚子的疑问,柔声问道。
“还不是因为科举的事,多少人找上了我。”谢钟秀没好气地说,急急给自己倒下了杯茶道,“有我谢家的,有王家的,有桓家的,还有殷家的。自己有那个本事自己去考啊,倒让我费什么力?”
“你是说,他们想让你从中通融?”刘子源吃惊道。
“通融倒是其次,这些来应试的子弟们,水平不应该太差的,以我看他们的意思,怕不是那么简单。”谢钟秀秀眉微皱,为难地说,“他们要的是,他们的家族中在汉王府中的话语权。你说我能答应他们么?”
大族们都把宝押在了汉王身上,这是个好现象,让汉王又凭添了无限的信心。可是,他们以为现在还是以前的晋朝,靠着些阴谋诡计和收买几个大家族就能够掌握大权的么。如果继续放任豪门个*弄权柄,那汉王还搞这个科举干什么,直接让他们家子弟们去做官二代、官三代就是了。
汉王虽然很是恼怒,但是沉下心来,又不免想到,自己若是不答应他们,那岂不是把他们全部推到了刘裕的一面,那么,哪天同刘裕撕破脸的时候,又要多一分杀戮了?可就算自己能赢了,天下黎民又是何苦?
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你可以答应他们。”汉王思之再三,终于下定决心道,“谢、王、殷、桓家,我可以各给他们五个名额,但是,考得怎么样,可得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如此算来,再加上裴哀、张衮家、崔家这些大家族,自己只怕要找李晋讨要一百个名额。对于其它的学子们,这样或许太不公平。但是,这个世界何尝又有过真正的公平?汉王只是希望,给自己几十年的时间,让以后的科举再也没有任何的黑箱*作。后人评价自己这一举措的时候,会如何看待自己呢?
“你明天把明单给我,我去安排,”刘子源温柔地说,“咱们夫妻本为一体,你不要把为难的事情都扛在自己身上,有什么困难,让为夫我来分担就行了。”
“嗯,”谢钟秀小女儿态的答道,“算来我谢家是不需要那些指标的,无论是灵运、谢裕、谢冲他们,我对他们都有信心,就是王家那些人,怕是不好伺候。”
“没事,先让他们试着先。”招个工还有个试用呢,我录用了你,让你试用几年,不过分吧,等到汉王完全掌控天下,还会怕着你几家大户们的子弟怎样?你说你有宰相之才,试用几年,你总得露出几招出来吧。
李晋、张衮、王永,包括汉王自己,经过五天紧张的阅卷,总算从两千多份考卷中选出了一千份还算不错的答卷——选的确实是艰难,尤其是汉王感慨尤深。五胡乱华都几十年了,无数的天下学子们仍在孜孜不倦的清淡玄议,谈及五胡对中华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百家争鸣时,不少人虽然洋洋洒洒数各言,却是无一言涉及事实。
这些考卷,直接黜落,但是剩下的也才一千多份,要挑选一千份出来,可是让几位考官们想破了脑袋。
有的人大方不惭的讴歌五胡乱华对促进各民族融合所起的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并强烈谴责了冉闵泯灭天理,大肆杀戮,破坏胡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的恶和——敢情,在他们眼里,要让胡人将汉人全部杀光,让胡人彻底成为中原的主人,实现他们心中的民族大融合,才是正道了。这样的文章,三位考官想都没想,直接黜落。
不少的儒家学子众口一辞的表态,要想实现天下一统,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并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寻找那些圣人说过或没有说过的,十分肯定的指出,五胡乱华,根源在于没有彻底的尊崇儒术,实现王道。需要继续加强。胡人问我们要援助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不计成本,更加毫无保留的投入,要倾尽我们的所有感化胡人,让他们放下屠刀,主动的融合我们大中华的家庭中——可是,伪儒说叫了几千年的王道,除了使自己的百姓越来越奴性外,除了培养了几个白眼狼外,何曾感化过一个异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他们都不懂。
按汉王的意思,这些人应该全部否定的。但若是将这些人都否定了,就不够一千人数了,汉王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这些人以后全部去各州担任教习,也是七八品官,负责一县的教导大任,而且不让他们从事具体的教学。看他们向谁去宣扬他们的思想去。
其中有一篇特别文笔清新,别居一格的策论,则以《竹林纪年》的内容,无情的指出,所谓的圣贤之道,不过是老夫子因为不满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期待能以周礼实现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而己。原来温情的尧舜禹禅让的背后,全部是*裸的鲜血和屠杀。
“状元,就这个了。”汉王惊喜道,这篇文章若是落在清朝时,只怕会丢掉人头,但是,鼓励直言,鼓励真实的还原历史,让历史不再成为任成功者打扮的小姑娘,汉王必须给大汉树立一个榜样。
还有一篇格调挺高雅,只是笔锋有些稚嫩的文章则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起。认为儒家虽然培养了不少人才,统一了天下人的思想,但从另一方面,却钳制了人的思想,束缚了人类思想的发展,甚至使人们有趋向奴化的趋势。要实现真正的人类大同,要实现天下一统,万民一心,要倡导儒术,却不能独尊儒术,要兼容并包,采纳百家所长。
另外,他还指出,这种兼容并包,并不是站在儒家的立场,批判的接受人家的思想。既然都认为人家的思想是对的了,为何还要批判的接受,这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么。而是要站在天下人的立场,集合百家所长,形成一个更系统、更全面、更健康、更能反映天道和民心的大道。并且期待,只要有人肯禀持一颗公心,这样的人类大同,并不遥远。
这不就是汉王一直要追求的么,汉王刚想说,就这篇为第二名了,可是一看这语气,怎那么熟悉?也罢,先放到一边,再看看其它的文章。
但是,文章当中,亦有不少人根据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当动乱渐渐过去,人们渐渐安顿下来,更高的诉求在他们心头萦绕:他们再不甘于只是拥有温饱富足的生活,身为汉家的子孙,他们也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尊严。
但当他们再度回首,再度审度华夏民族一路走过来的路,他们迷茫了:他们应该选择怎样一条道路,才能达到他们心中的彼岸。
法家太严厉,株连和连坐,仍使许多的人为之胆寒;道家太飘缈,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远远拜一拜可以,但要过那种清修的日子,还是挺为难的。再说,羽化登仙的大师也只是个传说不是。儒家太迂腐了,虽然有些讲得不无道理,但我华夏民族忍受异族的侵略,至今仍动乱不止,难道不是儒家子弟只会说些空话套话,却置天下黎民于不顾所造成的么?
他们当然想当然的以为,这些道理汉王想必早有了打算。但作为汉王的子民,他们亦想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想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下大道。汉王不是鼓励他们说了么,要开启民智,把全体百姓都发动起来,掀起一场全民反思的大运动。
倡导哪种观念和主张,刘子源也在思考之中,可是如今天下纷争不止,各种琐事缠身,他也无暇去想,如今让柳眉一提起,不由想起:“目前的困局,不就是不同理念的碰撞吗?那么,这种碰撞,能不能形成自己期待的升华呢?”
究竟是无条件执行文景之治时的垂拱而治,乡老治政,还是严格的执行法家那一套,用最严厉的手段还约百姓,刘子源发现,自己隐然都有些步入两个极端之嫌了。
初入长安时,他还怀着美好的愿望,放任乡绅们去管理地方,但廖善章的作为却让他彻底愤怒了:如此没有良知道义的乡绅,当真当得起他力主的乡老自治主张。难道为富不仁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中的恶劣因子?
儒家对于中华思想的一统,民众教化,确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对于奴化民众,压制发展,却也起着不可估量的坏作用。
儒士们的才学和见识,不能唤起民族的觉醒和民众的力量,不能挺起这个民族的脊梁,却只是成为他们向入侵者邀功卖宠的工具和手段,那么,就算他们做得再怎么样花团锦簇的文章又有何用。
中华民族的脊梁难道真的只能靠着屠狗之辈的义气用事来支撑,而享受着最多的荣华富贵,掌握着最有力的话语权的学子们却只是拿着他们的学识,把我们的传承当他们的晋身之阶,和表达忠心的手段。莫非真以为我华夏就此断了脊梁了。
张弘范、范文程、曾国蕃此等忠臣孝子的精彩演出,可以休矣。
是的,我们不会因言问罪,他们各发己论,我们没有对他们任何人治罪吧。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理我们的民生,这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吧。他们就算再怎样文采斐然,满腹经纶,非但不能为我所用,而只是会为所谓的强者造势弄言,为强大的侵略者歌功颂德,还肆意的诋毁我们的民众何其愚昧,我们的治政何其的昏庸,这样的所谓公知精英,不要也罢,他们要说北燕北魏的好,他们跑那边去就是了。我们绝不阻接,出门转右,走好,请恕不送。
总算将分歧达成了一致,又经过近十天的反复讨论和斟酌,甚至还有不得不考虑的潜规则,在反复妥协和协商下,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名单,终于算是定了下来。
过年了,祝大家马年吉祥,心想事成。就这几章就要完本了,朋友们,我听说祝福别人的人,会得到十倍的回报,所以,我想,我祝福的所有朋友,来年必定是十分的健康,十分的平安,十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