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阳回到营中,命人送白随云去王庶营帐,自己回到中帐,略作准备就出了门,第 一件事便是去见田泽等人,既然最艰难的现实都接受了、最艰难的决定也下了,拖延就不 是军人的习惯了。
楚惜才、田泽、武本善、霍庆阳……几个平素关系好的人在一起策划起来。党派其实 就是这么形成的,共同目标或者共同利益将若干人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党派,如今他 们几个就是一党成员了。朝中现在早已经暗中党派林立,不差他们这一党。
目标明确,剩下的就是推谁登上皇位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很可能带动 整个朝堂的权力大洗牌。
要让霍庆阳选择,他当然选择九皇子王庶。并不是因为王庶和他交好,他登基对自己 有好处,而是众多皇子中,他了解的只有这一个,放心的也只有这一个!他有信心,九皇 子登基能对大苑社稷好,能对大苑百姓好。
但是谁做皇帝的事情,他一个西北行军主管可决定不了。
如果前面的皇帝是个十分弱势的,朝中就会出现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强势臣子,那么他 自己就可以决定新皇人选,反对声音成不了气候。比如当日青瞳继位,便是萧瑟筹划经年 之后的结果。反对的人当然有,却没有一个人有萧瑟在景帝朝中那般分量,也就没有能力 反抗他策划很久之后做出的决定,所以青瞳继位,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内乱。
但青瞳自己是个强势的皇帝,所以她执政时朝中各个势力基本是均衡的,哪怕是楚 惜才、武本善这等亲信,甚至相国萧瑟,都没有这么大的分量了,霍庆阳就更加没有办 法了。
于是在人们心目中,新皇人选就有了好多个,支持谁的人都有一些,各种势力渐渐分 化成不同派别,彼此钩心斗角、暗中斗法。
这些事当然都是暗中进行的,并没有摆到桌面上来。中原文化熏陶出来的党徒,本就 习惯暗中进行,一切都要有了足够把握才会说。等摆到桌面的时候,基本都是尘埃落定的 时候。
朝中早已经激流暗涌,这是无可调和的矛盾,恐怕古老的大苑王朝,马上就要迎来新 一轮的夺位之争。
但是大苑现在能经得起内乱吗?经济好不容易因新政而复苏,社会好不容易因战胜而 安定,难道气刚刚喘过来,就要开始新一轮的内乱吗?中原大地上的贫苦百姓,为什么要 一次次承担高官世家欲望产生的苦难?
楚惜才、田泽、范愈筹、郑当时、汪幕涵……一部分忠国的大臣终于达成了共识,要 想不掀起内乱,那就需要尽快确定新君的人选,让其他人断了念头。并且这个人选必须是 有足够理由,能让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人选。
在众多姓苑的皇子藩王中,他们最终还是看好九皇子。让他们把目标定在九皇子身上 的原因,并不是九皇子这段时间的表现征服了他们,九皇子从青州起兵以来的种种表现 虽然可圈可点,让他们喜欢钦佩,却都是一个将领的优异表现,并没有做一个统帅该做的 事。从这些只能看出他爱国、有担当,却不能看出他将来会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国君。
九皇子素有贤名,学识武艺都是皇子中一等一的,又曾带兵勤王,又曾亲自打开京都 城门,在朝在野都深孚众望。但这些全部都是个人素质,不能说他个人好,将来就一定会 是个合格的国君。将来一切都是未知的,现在看着再好,日后也可能变得不好,现在完全 不看好,日后也有可能大放异彩。所以这些都不是他们选择九皇子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景帝的遗诏。
为了避免内乱,新国君必须是有独一无二的理由、能让绝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的人。 景帝的遗诏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
因为这是最有分量的砝码,先帝传位于九皇子!这一句话,就可以让支持其余皇子皇 叔的势力提出的所有借口,都立即不堪一击,也可以让绝大部分被中原文化熏陶出的儒者 甘心服从。遗诏一出,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但是推举新君是一回事,拿出遗诏就是另一回事了。
帝王普遍把身后名看得比生前事更重。遗诏上说青瞳是篡位的,这在青史上是最严重 的指控了。
青瞳的确是篡位的没错,这点不止霍庆阳,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清楚,除了上古三皇五 帝,哪里会有那么温和的禅让?禅让之后不到一年景帝就死了,哪能没有蹊跷?只不过青 瞳率军打回京都,她确实有坐这个位置的资格。古来篡位的皇帝不在少数,只要当时这皇 帝有资格、能让人服,日后也有担当、能对社稷好,做到这两点的每个曾经篡位的皇帝的 位置都坐得稳稳的,青史上也未曾留下骂名。
不过这一次的情况不同,这是先帝亲笔所写的遗诏,那就没有人能给她掩饰了,她无 论做了多少好事、多少大事,她的名声都将因这一笔而遭受莫大损害。
所以霍庆阳心中难以接受,激烈地反对。
楚惜才等人劝说他没有结果,就不想等他,直接拿出遗诏。可是楚惜才去乾清宫拿的 时候,却发现遗诏不见了,问守门的护卫,却说只有霍元帅进来过,而且是他们发现遗诏 的当天晚上,霍庆阳就进来过了。想必他终究不放心别人,竟然一早就将遗诏拿走了。
事情顿时陷入僵持,没有遗诏的支持,九皇子继位的呼声依旧较高,却没有十足的把 握,眼看内乱不可避免。
几天之后,那个医术高绝的青年白随云来到霍庆阳府邸,他们谈了一夜,不知道说了 什么,只看到第二日清晨,那青年抱着一封黄绫离去,而霍庆阳,一夜之间,白发满头。